正文

Chinese 'wiki': wiki.cn

(2007-04-19 13:27:01) 下一個

http://www.wiki.cn/wiki/%E5%8D%9A%E7%89%A9%E5%AD%A6

"博物學 來自 維客
博物學是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包括天文、地質、地理、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部分內容,它還不能等同於“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自然史隻是其中的一部分。科學史上,博物學傳統是與數理傳統同樣重要的兩大研究範式。 博物學屬於20世紀之前,那時大博物學家有
布豐(1707~1788)、林奈(1707~1778)、居維葉(1769~1832)、拉馬克(1744~1829)、賴爾(1797~1875)、達爾文(1809~1882)、
華萊士(1823~1913)、法布爾(1823~1915)等,生物分類學、地質學、比較解剖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和動物行為學等能有今日的進展都與
他們的“博物”分不開,他們的傑出工作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自然觀乃至世界觀。到了20世紀,當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學家,如
勞倫茲(1903~1989)、邁爾(1904~)、威爾遜(1929~)、古爾德(1941~)等等,但這時博物學的地位則一落千丈,原因是學科分化了、
向縱深發展了。 20世紀50年代前,博物學幾乎是數理學科以外各學科的全部,但到20世紀末,博物學最多隻是生物學或者地學的一個不起眼
的分支。分子生物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整合了生物學,通過操作DNA發展了一係列生物技術,對此博物學派隻能靠邊站。聰明的博物學家都
通過走結合的道路獲得暫時的生存。 學術研究如此,各級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也如此。"

To this point, this entry is still ok though "聰明的博物學家都通過走結合的道路獲得暫時的生存" has shown its shittiness.

"但是,與此同時,人類社會麵臨的環境、生態、資源問題日益突出。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家園成了時代最強音,而這些更需要整體的而非局部的、
宏觀的而非更深層次的理論闡述甚至激情。"

Cliche..

"保護地球、保持生物多樣性、愛護環境,一言以蔽之,熱愛大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憑的是什麽?是連高粱與玉米不分、沉積岩與火成岩不分、
驢與馬不分的書齋學識嗎? 當代教育已漸漸淪為生產的工具,淪為使人成為人上人的手段。"

Now it becomes entirely shitty.

"那麽恢複博物學、複興博物學,便是一種選擇,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項相對簡單的工作。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在高校開設“博物學導論”全校
公共選修課,目的不在於培養什麽博物學家,隻在於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他們一般地了解大自然,熱愛與理解生命及其多樣性,從而在
他們年輕時就給他們注入一種現代的科學與人文精神,其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Shall one take this serious as an entry to an "encyclopedi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