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當孩子對你撒謊 ZT

(2010-03-12 22:08:20) 下一個
星期二下午1點鍾,學校給媽媽打來電話說:兒子湯姆和一個叫史密斯的孩子,在午飯時打起架來。3點35分,10歲的湯姆回到家裏。媽媽開始同他交談。  “你今天過得怎麽樣?”“還好,您做的三明治午餐非常可口。”“談到午餐,你得告訴我,是否發生過什麽事?”“沒什麽呀,一切正常。我們玩了一會兒棒球,就是這樣。”“真的沒發生什麽特別的事情嗎?”“沒有。”“好,你聽著,年輕人!你這是在對我撒謊!今天,我接到了學校的電話……”   

從上麵的對話當中,你顯然發現:媽媽是在有意考驗孩子。毋庸置疑,媽媽想從孩子那裏獲得信息,就此對孩子的表現做出判斷。此時的她,真像是一台“測謊儀”。她要考驗兒子是否對自己說實話。她處理問題的辦法正確嗎?答案是否定的。  

作為家長,你知道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了,要通過更合理的方式了解情況,而不能有意設置圈套,讓孩子陷入困境,窘態百出。讓我們設想一下:一天晚飯後,你不厭其煩地反複詢問孩子:“你是否完成了家庭作業?”前6次回答,孩子精神抖擻,拚命點頭。不過你不是個容易上當的人。你不屈不撓地問到了第7次。孩子痛苦的神經,終於崩潰了!他無限懊惱地承認:還有一些數學題沒有做呢。孩子的回答讓你生氣。沒有做完作業,就膽敢外出玩耍,還撒謊!這真是太可惡了!與此同時,你也多少有些沾沾自喜:薑是老的辣,自己終歸技高一籌。無論孩子如何盡力掩蓋,還是從他那裏套出了真相,你能不自鳴得意嗎?“笑話,還想蒙過我的眼睛!白日做夢!”  

你真的勝利了嗎?可我要告訴你:在你反複訊問孩子的過程中,你給了孩子6次練習機會,讓他係統地學會了一門技能:撒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算盤。你想讓孩子明白:不管怎樣,他們休想從你那裏蒙混過關。你要確保“測謊儀”運行正常,讓孩子乖乖地現出原形。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孩子的確可能妥協,交代事情的真相。不過有時候,他們未必甘心失敗。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尋找出路。在此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成了地道的“謊言家”。而你呢?你就像是個助紂為虐的培訓師,你特地為孩子開設了“撒謊訓練高級課程”。  

究竟怎麽做呢?——要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了解事情的真相。孩子做了錯事,而你想探究實情,就應該直截了當地詢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麽事?”而且隻問一次就夠了。如果孩子向你講述了情況,但後來你發現,孩子其實對你撒了謊。那你該怎麽辦呢?連同撒謊本身在內,對他們的過錯一並處罰就是了(相應地使用小原則或者大原則)。  提醒你一點:如果懷疑孩子做了錯事,試圖了解實情,你不應隨隨便便,或者不假思索地提出問題。這會使孩子感到慌亂和震驚,使得他們做出本能的反應——撒謊。他們這樣做,其實不過是想盡早結束談話,擺脫你的糾纏,以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如果孩子果真出了問題,你甚至知道某些血跡斑斑的細節,應當怎麽處理呢?還是回到上麵的例子中。你可以這樣說:“今天中午發生的事情,我希望你一五一十地告訴我。不過不是現在。你先好好想一下,我們15分鍾以後再談。不過我得提醒你:我已經同老師談過話了。”你沒有過多地說教,也沒有大為光火。不過你要讓孩子明白,你的尊嚴不受侵犯。他絕不可以對你撒謊。有了這些也就夠了。如果麵臨如下情形:1 你知道所發生的事情;2 在這件事情上,孩子極有可能不說實話——這時候,不管你提出怎樣的問題,跟著隻要說一句:“我已經知道了一切。”接著,平靜地采取處罰措施就可以了。這樣,你就沒有給孩子任何撒謊的機會。  

孩子還沒來得及撒謊和狡辯,就慘遭處罰,當然會感到沮喪和生氣。他們可能指責你“偏聽偏信”,或者“濫用刑罰”。你用不著理睬他們。你徑直向孩子發出警告:“我希望以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你也可以說:“我希望你以後表現得更好。”

孩子可能通過撒謊,逃避某些日常工作,比如家務勞動或家庭作業。你可以直接指出問題的所在。麵對明擺著的事實,孩子無法自圓其說。如果孩子經常謊稱完成了家庭作業,你就可以同老師進行溝通和配合,請老師提供當天的作業清單。通過清單,檢查孩子的作業情況,孩子就沒有理由撒謊了。孩子撒謊不好,不過不是世界末日。其實不單是孩子,不少成年人也是謊言成災。孩子不說實話,不意味著他們已誤入歧途,不可救藥;不意味著孩子對你缺乏愛,喪失信任;不意味著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會進少年管教所。當然,從另一方麵說,撒謊畢竟不是什麽好事,不可對其姑息遷就,不可讓它愈演愈烈,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壯大。孩子出現了撒謊的情形,你要認真、徹底而深入地解決。記住:孩子偶然撒了“小謊”,你尤其要謹慎,注意自己的反應,重視采取的措施。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不依不饒,情緒激烈,連珠炮似的不斷攻訐,隻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你的水深火熱的糾纏和圍剿,那樣的話,幾年下來,你真可說是大功告成:你培養了一個真正的“謊言家”。  

到這裏,我應當向你表示祝賀了。你已曆經了魔法教育的第一個階段——製止孩子的“消極行為”。你已經知道如何施展魔法,采取相應的處罰手段,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你即將進入另一重大的教育環節——如何激勵孩子的“積極行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