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古典樂器

(2008-06-13 10:03:56) 下一個
中國古典樂器



柳 琴
  又叫柳葉琴,看上去就象小琵琶。三弦或四弦,有二十四至二十八個品位,斜抱於胸前,右手用撥子彈奏,是蘇北、山東柳琴戲及安徽泗州戲的主要伴奏樂器。


  又稱七弦琴或古琴。長約130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通常桐木為麵,梓木為底。七條弦,琴麵有十三個徽,為泛音位置,同時起到音位標記作用。有三種音色:沉靜剛勁的散音,晶瑩飄渺的泛音,婉轉細膩的按音。其音量較小,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琴歌。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曆代文人墨客以此來修身養性,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


  古代彈撥樂器,用於宮廷雅樂中,常與琴和之。古代宴享儀禮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詩經》中有記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瑟身長方形,木製音箱,瑟麵稍隆起,多為二十五弦。

箜 篌
  盛行於漢、唐時代。那時是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兩手撥弦。明代以後漸漸失傳。現在獨奏或民族樂隊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參照豎琴原理製作的新箜篌。琴體高175厘米,兩排弦,每排44弦。音域寬闊,音色既清亮又渾厚。


   因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善彈此器而得名。圓形音箱,直柄有品位,四弦,有小、中、大三種形製。左手按音,右手撥弦。多用於民樂合奏、彈撥樂合奏,近年來已有獨奏。


  春秋戰國時代已在秦地流行,故也稱秦箏。漢劉熙《釋名》中說:“施弦高急,箏箏然也”,可見箏是以音響特征命名的。桐木製,底平,麵板呈弧形,長方形音箱,二十一弦,五聲音階定弦。左手以“壓、顫揉、推”等技法來做音高變化和韻味變化,右手用“勾、托、抹、撮”等技法彈弦。高音清亮華麗,低音深沉渾厚。詩人李端《聽箏》詩雲:“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琵 琶
  初稱批把,漢劉熙《釋名》中說:“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即以彈奏方法得名。在秦代有人根據“鞀”的樣子,製出一種直柄、圓音箱、豎抱演奏的樂器,叫“弦鞀”。漢代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稱琵琶。公元4世紀,隨著與西域文化的交流,有一種半梨形音箱,曲項,四弦四柱,橫抱,用撥子或用手彈的琵琶和無弦琵琶傳入內地。唐宋以來,在以上兩種琵琶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半梨形音箱,桐木為麵,項向後彎曲,四弦,四相九至十三品不等的琵琶。近幾十年來,已發展至二十三或二十五個品,有半音,能隨意轉調,且音域寬廣,表現力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月 琴
  由阮演變而來成。琴頸較阮短,音箱有圓形、六角和八角形,桐木製,四弦,八品,一和二弦定同音,三弦和四弦定同音。在京劇中與京胡、京二胡被稱為“三大件”,可見其重要。月琴在曲藝、民歌和歌舞的伴奏中也常常使用。近年來,用於獨奏的月琴增加了品位,可彈半音,亦可隨意轉調。


三 弦
  又名弦子。音箱扁平近橢圓,兩麵蒙皮,俗稱“鼓頭”。用琴杆做指板,無品。三弦有大、小兩種。小三弦又名曲弦,長95厘米,用於昆曲、彈詞的伴奏及南方的器樂合奏;大三弦又名書弦,長122厘米,用於北方大鼓書和單弦的伴奏。


揚 琴
  又名洋琴。相傳是明清時期從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我國。用於民歌、戲曲和曲藝的伴奏和器樂合奏、獨奏。琴身為梯形,兩側安裝琴軸,張弦於琴麵,弦下有碼支撐。雙手持竹筧敲擊琴弦發音。


伽椰琴
  朝鮮族彈撥樂器,相傳公元6世紀朝鮮伽椰國人仿中國箏所做。琴體象箏,長方形音箱用桐木製作,麵板上張弦十二或十三根,弦用柱支撐,演奏者席地而坐,琴體一端置於地上,另一端放膝上,右手彈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