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臉胖子學哲學

現代中國人腫臉胖子學哲學
正文

密切聯係領導 (三)說和諧

(2007-03-08 20:35:31) 下一個

(轉貼)

對和諧社會的幾點思考 
潘嶽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充分總結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與中華民族的曆史實踐得出的基本結論。和諧,指事物發展處於協調、均衡、有序的狀態。和諧社會,指社會各要素處於相ヒ來妗⑾嗷バ?鼇⑾嗷ゴ俳?淖刺?I緇嶂饕搴托成緇幔?溉?迦嗣翊τ詬骶∑淠堋⒏韉悶淥?⒑托誠啻Φ淖刺?:托成緇嶙魑?死嚶籃愕乃枷脛魈夂圖壑底非螅?且恢中叛觶?且恢擲礪郟?且恢治幕??且恢質導?2煌?拿褡澹?煌?奈拿鰨?煌?睦?方錐危?院托成緇嵊凶挪煌?內故汀?br />(一)中國傳統的和諧社會觀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從《尚書》、《周禮》到《說文解字》,和諧兩字都是指音樂的合拍與禾苗的成長,“和”即是“諧”,“諧”即是 “和”,引申表示為各種事物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協調,即《中庸》裏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周禮》中說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錢穆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天人合一代表著中國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儒家認為“天地生萬物”,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的產兒,主張“仁民愛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至宇宙萬物。道家把自然規律看成是宇宙萬物和人類世界的最高法則,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比人與人的和諧還要崇高快樂。佛家認為萬物都是“佛性”不同的體現,所以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儒、佛、道在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上完全一致。
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還落實到製度上。中國曆朝曆代,從夏商周起,就對環保有明確法律與禁令。可以說,中國古代在倫理哲學、政治製度、文化藝術、社會結構上都深深體現著生態智慧。難能可貴的是,古人還把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用於“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與自然和諧是生存發展與社會安危的基礎,即所謂“王道之始”。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身和諧。儒家雖不提倡禁欲主義,但一直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範人的行為。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精神生活,特別是在於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愛”為中心,推演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把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為學問的根本,認為這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道家也主張以謙下不爭、清靜無為的方式來達到人的身心和諧。“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了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執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講修來世,力圖以事事無礙的超然態度進入一種徹悟的心靈境界,實現自我身心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人和諧。孔子提出創造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際環境。並以“仁愛”為原則,實施途徑兩條: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世界各大文化與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認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黃金律”。孔子還特別強調 “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麵。儒家將以“和”為主的道德原則製度化,使之成為可操作的“禮”,“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 的作用就是通過“人和”來實現社會和諧,這便是“禮之用,和為貴”。道家也極力反對人與人的衝突。老子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們效法天道,通過無爭、去奢、知足,達到人與人的相對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社會和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其一,政治和諧。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於“以德治國”與“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於孟子所說的以民為本。其二,經濟和諧。儒家對百姓要“先富後教”,孟子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即必須讓百姓擁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會變得穩定和諧。儒家尤其反對“富者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兩極分化現象,認為這是社會動蕩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諧。發揚中國文化的一統多元性。一統性在於大中華需一個能兼容並蓄的主導意識形態,多元性在於各種思想能在此基礎上相互揉合。從先秦諸子百家始,經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至清代樸學,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各種學派與民間信仰交流激蕩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以儒治國、以道養身、以佛養心”,正是“和而不同”內在精神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和諧。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禮記》中“以中國為一人,以天下為一家”,說的就是以超越一國一族的“天下觀”,構築一個和諧有序的世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左傳》寫道“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論語》提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誠所謂“仁者無敵”。古代中國是“文化中國”,是“文明共同體”,主張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諧社會模式。道家以“小國寡民”為夢想,主張無欲、無為、無爭;墨家以“愛無差等”為夢想,倡導兼愛非攻、尚同尚賢;法家以“富國強兵”為夢想,倡法治,圖實效;佛教以“善地淨土”為夢想,強調同體共生、樂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代表了中國古代理想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同期,比歐洲最早的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卻早了二千年。《禮記·禮運》裏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東漢鄭玄解釋說:“同,猶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與“太平”,也就是和諧社會與太平盛世。經數千年來各種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出的和諧共生理想,已成為以“和” 為核心,兼顧多元、和諧有序、包容開放的一套哲學倫理體係。
農耕文明時期古人的和諧社會觀,雖然有著曆史局限,但“大同社會”理想,卻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一個偉大夢想,無數仁人誌士為此而不懈奮鬥。當社會主義思潮於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後,為使民眾響應,都把西方社會主義比作是中國的“大同思想”。湯因比曾說: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
因此說,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是中華民族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發展的世界體係中,仍具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
(二)資本主義的和諧社會觀
和諧也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內容。西方早期樸素唯物主義認為,聯係世界萬事萬物的標準就是和諧。古希臘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說:“自然追求對立,對立產生和諧”,“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而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和諧起於差異的對立,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柏拉圖認為世界一切事務都會從“無秩序變成有秩序”,在他的理想王國中,人們各守其德,各司其責,秩序井然。亞裏士多德提出“混合政體”,認為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各階級力量能夠合作與平衡,從而減少衝突實現和諧。他還特別強調“社會中間層”的作用,認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是社會上下層衝突的天然緩衝帶,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西方早期的和諧思想還體現在民主的進程上。古希臘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民主製,幾百年後的羅馬也創造了比較發達的民主共和製。民主是社會各階級的調和品,是人們渴望平等追求和諧的產物。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主流思想對社會和諧的認識,就是強製人們的理性服從信仰,社會的和諧與否由上帝掌握,隻有皈依上帝,人類才能找到內心與社會的和諧。
文藝複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使人們對社會和諧有了新的認識。開普勒寫成了《宇宙和諧論》,探討了宇宙之所以成為一個和諧整體的原因。路德和加爾文的新教運動,用“以人為本”反對“以神為本”,對基督教義進行了重大改造,把社會和諧奠基在人與神的和諧之上,使基督教成為更具普世意義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即新教倫理。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說,“理性、克己、勤儉、救贖、節製”等新教倫理能夠產生“真正的資本主義精神”。新教倫理也確使得瘋狂的資本主義社會自我完善、修正補充、得以延續。
倫理、人性與理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學的主題。斯賓諾莎認為隻要在理性指導下,遵從自然必然性,使人的身心和諧,進而“人人追求全體的公共福利”,以實現國家內部的和諧。康德卻以德國人那套純粹理性和絕對命令為核心的自律倫理,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實現人的自由與自然規律的統一和諧。黑格爾用辯證法進一步完善了康德的思想,認為“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和諧的本質就是對立統一。正是這一時期豐富多彩的哲學探索,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重要思想逐漸形成基礎。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奠定了社會和諧的道德基礎;洛克和孟德斯鳩設計的三權分立機製,確立了國家權力運行的平衡和諧;約翰· 密爾對私權和公權的界定,設計了公民和政府和諧相處的製度框架。最後,發展成為以自由、民主、平等為核心的“自由社會”理念。
然而,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病使其反而加重了人與人的不公平、人與社會的不協調、人與自然的不和諧。許多思想家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各發達國家內部也因為公平與和平等問題爆發了持久的社會運動。尤其是越來越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引起了西方生態主義浪潮。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隻有一個地球”的共識。1987年,布倫特蘭夫人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認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主張,擊中了西方文明的要害,因為傳統西方工業文明一直以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為導向。“可持續發展”並不是要簡單地將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對立,不是要停止發展來保護環境資源,而是追求一種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如今,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當代西方思想界主流。
(三)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觀
馬克思主義從起源到目標,本身就是為了追求和諧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和諧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矛盾體係中各要素之間處於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貫通的穩定狀態。馬克思把辯證法思想應用於考察社會問題,其中有個著名的觀點,叫社會有機體理論。他認為,社會就是各要素、各方麵、各成員利益關係的綜合體,社會和諧則是一個曆史的實踐過程。馬克思的矛盾同一性和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能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
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隱諱地稱自己的哲學為“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他的社會和諧思想也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他將社會和諧解釋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擺脫異化、回歸自我,使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合二為一,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真正和諧的社會。“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複歸,這種複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範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馬克思社會和諧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體係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於各國曆史條件的不同,社會主義運動分化成眾多流派。科學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主流。
科學社會主義通過經濟的必然性來批判資本主義,強調通過暴力革命、階級鬥爭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但馬克思所強調的暴力革命隻是一種奪取政權的方式,還要通過進一步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來實現社會各方麵的和諧發展。科學社會主義者如今都認為暴力不是通往社會主義的唯一道路,而勞動生產率才是新社會製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科學社會主義也認為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是民主。無產階級專政是運用民主,而不是取消民主,是用社會主義民主來取代資產階級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是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和工黨思想體係的總稱。它修改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等思想,強調通過和平的鬥爭和對資本主義的糾正來走向社會主義。指導民主社會主義進行和諧社會研究的思想體係十分繁雜,主要是多元主義、倫理本位和民主至上。即是在理論方麵將馬克思主義與基督教倫理、人道主義和歐洲哲學相結合,認為隻要有利於實現社會和諧,各種思想都可融合;政治方麵認同議會製和多黨製;經濟方麵主張多種所有製並存的“混合經濟”;倫理方麵認為社會主義真正發展的基礎是道德原則。民主社會主義將自由、民主、公正、互助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
如今,一些新的社會主義流派也發展迅猛,例如市場社會主義與生態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是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即把市場效率和社會主義公平價值統一起來。同時還提出要使生產資料不同程度的社會化,認為公有製仍是爭取平等的基礎。生態社會主義是將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相結合,謀求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其哲學原理主要建立在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上,認為資本主義製度是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隻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救全球生態危機。這兩個流派為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新的活力。
(四)中國共產黨的和諧社會觀
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新思想體係,在於我們對於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和根本目標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全麵發展首先取決於人與自身的和諧關係。人與自身的和諧就是克己愛物,將欲望限製在有限的範圍內,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精神享受;人的全麵發展還取決於人與人的和諧關係。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身和諧的外化,隻有在集體和社會中才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還取決於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個人向往自由、要求權益自主,社會需要秩序、要求權利規範。兩種需求能否協調一致,能否歸於和諧,是現代社會需首先解決的問題;人的全麵發展最終取決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主義認為,未被人類勞動涉及的自然界也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並能反作用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巨大的生態係統,人類社會是個子係統。人與自然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母子係統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必然決定性地影響著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所組成的人類社會這個子係統。正如胡錦濤同誌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長期以來,我們多注重人與自身、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進入21世紀以後才真正認識到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性。和諧社會實質上就是幾大和諧關係的統一與人的全麵發展。
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係,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明和社會主義實踐三大和諧源流的科學歸納。
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基於對中國優秀曆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再認識。任何和諧社會都是一個擁有巨大凝聚力的社會,立足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得到全民族的廣泛認同。
從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看,可持續發展是西方傳統工業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價後得出的基本結論,與我們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邏輯聯係。另外,西方文明價值觀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一係列原則本身並沒有缺陷,但在資本主義體係下,這些價值原則被虛偽化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既擯棄了以神為本,也擯棄了資本主義在以人為本口號下所掩蓋的以錢為本,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一種合理吸納和批判超越。
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再認識,即鬥爭哲學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隻是馬克思主義在現實中根據具體情況而產生的階段性表現。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來就是馬克思的畢生追求,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和理論歸宿。在新世紀裏,隨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我們已重新認識到共產主義在追求人和社會全麵發展方麵的現實價值。如果說世界新社會主義運動是試圖在對西方工業文明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實現超越的話,那麽中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對現在所有社會主義運動的借鑒和超越,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