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汝諧

海內外第一部以中美間諜戰爲背景的性虐待長篇小說!
正文

反日情結 根深蒂固 畢汝諧( 紐約 作家)

(2007-03-02 07:02:08) 下一個

繼珠海日人集體買春事件後,古城西安又爆發了七千學生參加的反日示威。後者卻比前者的場麵更加火爆。這隻能歸因為中國民眾的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結」。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將近六十年了。這是差不多三代人的時間。然而,由於這場戰爭持續之長久、戰況之慘烈、得勝之僥倖、勝利果實之不存(前蔣總統後毛主席皆拱手放棄戰爭索賠權利)、戰後日本迅速崛起、日本朝野屢屢出言不遜等等多種原因,中國民眾逐漸形成「反日情結」,每有風吹草動,便以往往是情緒化的方式加以發泄。甚至連風吹草動的因由也不必有,「九一八」、「七七」等黑色紀念日便是因由,一夫高呼,民眾景從。

 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結」與新中國的建立幾乎是同步形成,絕非偶然。它是新中國與戰後日本綜合國力對比的反映,也是中國民眾對日本既鄙視又恐懼的複雜心態所造成的精神沉澱。

說到鄙視,自有許多理由:日本僅是列島、人口少、資源差,其文化師從中國等等 ( 即便是抗戰初期大片國土淪陷,這些理由還在 ”速勝論 ”者口中高唱 ) ,一言以蔽之曰:“小日本。”然而, 1956 年日本商品展覽會及 1963 年日本工業展覽會在北京舉行,令中國民眾直觀地見識了日本人敗而不餒的民族性格,其賴以生聚教訓的民族凝聚力,一旦由和平體製轉入戰爭軌道,斷非中華民族之福!中國政府及民眾對此常存惕勵之心,不敢梢懈。有時候,甚至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1970 年秋,崇尚軍國主義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麵前大放厥詞後剖腹自盡;這一孤立事件被處於文革孤立狀態的中國政府錯斷為「日本軍國主義業已復活的信號」,遂開動宣傳機器,對之口誅筆伐,並以三部日本影片「日本海大海戰」、「啊,海軍」、「山本五十六」為反麵教材,填鴨式地教化大陸民眾。彼時蘇聯於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並於黑龍江珍寶島和新疆鐵列克提發生流血衝突,其給予中國民眾的心理衝擊卻不及一個日本作家之死! 原因無它:“日本武士道”已然深植於中國民眾的種族記憶,而蘇聯紅軍不在其中。

新中國的強大卻又無法對日本佔居優勢的杌隉態勢,為形成、鞏固、發展這種族記憶提供了豐沃土壤。抗戰前,學者杜重遠在“閑話皇帝”中語涉日本天皇,引致日本的強烈抗議;這類事情是不可能發生於新中國的。 戰後,連正式軍隊都沒有的日本。始終是令中國朝野不安的一個根源,日本國內的每一點異動,都會引來中國的嚴重關注。很顯然,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結」因當權者的默許而一枝獨秀。改革開放後鑒於原有的共黨意識形態魅力不再,中國當權者有意識地以民族主義取而代之。而日本比別國更適於充當有矢之的。特別是六四事件後,當局大大壓縮了民眾的群體活動的空間,迫使民眾被壓抑的熱情另尋發泄管道,日本實為當仁不讓的首選。甚而至於某些醜惡、下作的行為(君不見當眾向女演員澆糞乎?),也因為裹在反日的光輝旗幟下得到寬宥,「反日情結」令中國人蒙受羞恥而不自知。

按照瑞士精神病學家容格的說法,“種族記憶”一但形成,則幾代之內難以泯滅。那麽,中國民眾時時爆發的反日行動原是題中應有之義,不足驚怪。

最近,中國與印度史無前例地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事可以被援為支持本觀點的證據:中印之間於四十年前爆發過邊界戰爭,印度從沒放棄對中國的領土要術,而今又掌握了原子彈;然而,中即化幹戈為玉帛,國人漠然視之 ----- 隻因印度也不在這一種族記憶之中!

2003-12-02

反日情結 根深蒂固                畢汝諧( 紐約 作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