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 from QQQ?'s post

(2007-04-08 17:58:10) 下一個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
來源: QQQ?07-04-08 16:04:37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 2007-3-20 21:37:32



作者:東方博客 太陽汗

 一、公務員和工資水平

中國人口總數有13億之多,其中,農民占總人口的70%,也就是9億左右。而公務員就有4000萬左右,也就是說,平均30多個中國公民就要供養1個公務員。

從經濟視角考察,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看,中國為39人/百萬美元,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目前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38人/百萬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公務員“超標”近20倍。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局麵?跟我國的行政體製有關!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三級行政體製,而我們實行的是五級,還不包括村一級。(滄江河按:據說現在國家準備縮減為4級,將地市級刪掉。但實施起來,還需年月。)
外國的政府職能部門很少設副職,至多一個,而我國的黨政副職則泛濫成災。(滄江河按:最近,中央提出一正三副,正在實施。)
而外國的黨派、團體、工會、協會等群團組織都不是行政機構,不吃財政,裏麵的人都不是公務員,但在中國則基本都是公務員編製。

公務員的工資除了基本工資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獎金、津貼、福利包括公款旅遊等等,公務員的收入與社會保障基本可以說是全社會最高的。(滄江河按:所以大學生都想考公務員,這是利益導向機製在起作用。)

中外公務員年薪對比:比絕對數,國內各級公務員的年薪都差人家一截;若比相對數,根據公開披露的資料,西方公務員的總體工資水平大致是普通勞動者的2-2.5倍的收入。而我們公務員明顯高於這個水平。

中國行政成本占財政收入的19.03%,而日本和歐洲國家基本都在2-4%,印度隻有6.3%(2000年),俄羅斯隻有7.6%(2000年),連拉美國家的阿根廷、巴西也分別隻有為9.13%(2000年)、14.16%(1998年)。

而中國公務員報酬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遠比其他國家高。2005年中國GDP為18.2321萬億元,人均GDP為13919元人民幣,中國老百姓工資總額不到GDP的22%。美國2005年人均GDP
$41,800,工資總額達GDP的58%。

依照美國的標準,要是工資總額隻占GDP的22%的話,中國的講師、副教授、正教授的平均月工資隻有721元,正教授1031元;要是中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提高到美國的58%的水平的話,中國的講師、副教授、正教授的平均月工資1901元,其中正教授2718元。
二、房產價格對比

2003年中期,美國的單棟新建住房的全美中間價格為19.5萬美元,全國平均價格為24.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分別為160萬元和200萬元。

在我國,與美國單棟住宅同性價比的同類的住宅就是別墅,按照上海和北京的當前價格,類型相當的房子價格均在500萬~800萬元,大約是美國平均水平的2至4倍。
房價與平均工資比值。它保證的是美國的普通人工作8到15年能購買起一棟住房。而在中國,你工作8到15年你能買得起自己的房子嗎?除非父母幫助或者自己貸款。
如果單以房租和人均收入對比,我們負擔的租房價格是美國的20倍
三、中美稅收與社會保障的比較

在美國加州,年收入28000美元以上的才需要繳稅。而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率是以1600元月為起征點的。而且收入高和收入低的人群稅率遞增幅度不明顯。也就是說,中國的稅收製度好象是在保護富人。而美國的稅率限製富人,在美國你的工資超過一定數額,稅率非常的高,而普通勞動者稅率很低。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可以扣除很多東西,老來退休的時候國家每個月會給你很多錢養老,這錢可能比你交的稅要多很多。
在中國,如果你在這個月有收入,就繳稅,下個月沒有收入了,也不會退稅,年底沒有,退休也沒有,永遠都沒有退稅。

而且美國的稅率是按照家庭來計算的,如果你的收入要養老婆,就按照兩個人來算,還有孩子就按幾個依賴你的人來算稅。這時候,你的稅率是非常之低,低至沒有的地步!甚至孩子多了的時候國家還補貼錢給你。
在中國,稅務部門是不會考慮你的明天和你的小孩,決不考慮家庭因素。
中國養老製度不完善,年輕人可能要養活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

在美國,如果你失業了,可以拿到每個月大約1000多美元的失業金,這錢足夠租房和吃飯費用。(滄江河按:當然,拿失業金也是有代價的!)在中國現在我個人和單位每個月交了300多元失業保險,如果失業,每個月如果跑斷腿,找各種部門和機關,可能可以拿到400元每月。這錢在中國城市裏是不夠租房和吃飯的。你會發現這個失業保險並不保險。
繳稅記錄:美國有,中國也有。(滄江河按:我在去年年底才收到過個人所得稅納稅證明!)
四、教育:學費高昂並且壁壘深嚴
中國的學費已經可以和英國相提並論了。而英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教育最貴的國家。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英國並不是都貴的,你沒有錢可以上公立學校,收取非常低廉的價格,幾乎相當與免費,你隻要帶課本就可以。

先不說教育質量的好壞,中國沒有平權的教育。一方麵是學校高昂的學費,一方麵即使你有了一定學曆也是壁壘深嚴,論資排輩,而不是因為你的能力或願望。
你要考研究生,好,你拿本科證件來;你要考博士,好,你拿研究生證件來。
最大的不平等是受教育權利的不同等。這實際上是已經受教育的人為保護本階級的利益,對集團外的人一種人為歧視。

我個人認為,隻要你能考上博士,無論是你小學生也好,沒有受過什麽教育也好,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你學習的權利,而現在,大家看看準考製度就清楚了。。(滄江河按:但讓小學生讀博士,好象也不應該吧?)

就拿最近的專業資格證來說,特殊崗位必須有相關崗位資格才能上崗,是國際一個標準,使得你能掌握相關的熟練技術才能到技術崗位上,而到了中國,又成了即有利益集團人為的壟斷另一模式。
最近國家因為勞動合同法草案征求提議是沸沸揚揚,我恰巧也學過點政法,有個基本的問題不清楚大家看見沒有。

比方是補償金,補償金的本來意義是你在失去工作的過程中,為了能讓你生活,企業給你的一筆錢,而現在中國現行的法律中的補償金是按工資額來計算的,這本無可非義,但是它造成了工資越高的人補償金越高,也就是在中國的某些富有的階級,當他離開企業時企業甚至可能給他千萬之巨的補償金。

勞動法的前提是保護勞工者,保護弱者,在美國法律裏,你的工資低於月工資3千美圓才能享受到補償金,高收入的人是沒有補償金的。而我們的勞動法顯然是一個很“公平的”的法律,他保證讓富人獲得更多!(滄江河按:小平同誌不是說了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我們必須堅持基本的社會平等,即人人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應由於性別、年齡、學曆、出身、身體、種族或其他個人歸屬因素而受歧視或侮辱。人人有權獲得一套基本的服務和收入,能為他們提供社會平均標準的醫療、教育、住房等等。這些都是有關安全和尊嚴的事情,必須成為一個文明社會優先關注的問題。(滄江河按:沒有絕對的平等,隻有相對的平等)

平等應該建立在兩個原則基礎上:一是每個人有權利同等享有與他人同樣的自由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機會平等),二是在社會經濟生活方麵應該合理地達到人人受益(結果平等),職務與工作應該向人人開放(機會平等)。獲得文化知識和技術的機會不應取決於一個人的階級地位,應當對每個動力和才智類似的人提供大體相等的文化和成就的前景。
五、關於工資與GDP:

我們某個貪官說了,他把一個虧損的國有企業發展到一個贏利幾十億的企業,我拿這點算什麽。我想問問那個官,他看沒看見國際大公司世界著名的那幾個,比你厲害的多,但是,年薪卻隻能拿議定幾百萬,他們比你厲害,也沒有說什麽,你算個什麽,你可以拿但絕不可能是上億。
說到這裏,該談你們說工資了,來談談吧。

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勞動者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間,如美國分配率為58%。中國工資隻占GDP的12%,加上農民收入(假設為工資)不到GDP的10%,老百姓工資總額不到GDP的22%。我們的工資是被人為降低的,而不是什麽市場價格。(滄江河按:國家正處於原始資本累積階段,我們要有點貢獻精神啦)
事實上,勞動力價格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市場供求關係所決定的,而是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稟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所以,中國超低的勞動力價格也並不是由什麽自然稟賦所決定的,而是由一種人為的製度在起作用。

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26年之中,中國的GDP增長速度是發達國家的好幾倍,但工資增長的速度卻遠遠落後於這個幅度。而從78-04年,中國經濟也高速增長了將近30年,工資卻隻有美國的4%。為什麽這樣做?中國經濟增長尤其是90年代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勞動力價格一直就被壓縮在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底線附近。在中國沿海地區,地方政府為了最大限度的迎合資本尤其是外資,在廉價饋贈各種自然資源之餘,也最大限度地壓製勞工的各種自發和合理的訴求,以便人為地維持某種價格競爭優勢。這種人為的壓製,極大地拖低了中國勞動力的基準價格。

中國的低工資更多的是國內分配嚴重不均衡的一個結果,它既非國際競爭的結果,也非自然稟賦所致。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固然可以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有限但非常脆弱的比較價格優勢,也可以因為外匯儲備的擴張、貿易的增長而為國家贏得某種強大的形象,但這種以犧牲人民福利,降低社會倫理標準為代價來換取所謂國家競爭力的辦法,是一種典型的競次。

人力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根本。一個國家將人力資源打壓至簡單再生產的底線,就像一個工廠不提折舊費用一樣荒謬。它縱然可以創造短期超常的產出,但決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中國雖然有超低的勞動力價格,但如果考慮生產率因素,在勞動力密集型製成品方麵,創造同樣多的製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僅僅相當於中國的1.3倍,日本相當於中國的1.2倍。而如果與韓國比較,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甚至比韓國還高20%。這意味著,中國用相當於美、日將近1/25的微薄工資換來的僅僅是非常微弱的勞動成本優勢。(滄江河按:沒有辦法啦。誰叫我們落後?)

中國以政府控製為基礎的匯率製度所形成的龐大的外匯儲備,以政府廉價出賣資源為手段所獲得超高的FDI,以壓低人力工資和財政補貼所刺激的出口能力,以及在政府投資為主強行拉動的經濟增長率等等,都是這種政府中心主義戰略的結果。

毋庸置疑,所有這些的確都為中國創造一個完美國際形象提供了數據上的支持,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所有這一切都在相當程度上是以本土企業的衰弱和人民的貧困為代價的。如果僅僅是國家好像具有了某種競爭力,而企業變得衰弱,人民變得貧困,那麽這種所謂國家競爭力就隻能是一種曇花一現的假相。
六、關於的外資與外資企業

隻要研究一些地方政府05年的經濟計劃之後不難發現,引進外資被普遍提升到經濟發展生命線的高度。在改革時期,向中央政府爭取項目、投資,一直是地方政府官員發展經濟首要的議事日程90年代中期之後FDI為這種傳統思路開辟了另外一條捷徑。如果說前一條路導致巨大的投資浪費的話,那麽後者則是洞開了財富的輸出之門。

中國在全球化競爭中的競次手段,遠不止於人為壓低的工資價格,也遠不止於土地收益、財政收益的贈送。對環境破壞的容忍,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性開發,對本國市場的讓渡,對本土經濟的歧視等等,都是這種競次方式的體現。

有太多的證據表明,在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美譽的同時,中國的環境破壞、能源消耗率、自然資源消耗率都已經達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而這,正是世界工廠得以奠定的基礎。在這個星球上,人們可能隻見過賴賬不還的發展中國家,卻很少見到像中國這樣奢侈和大方的窮國。(滄江河按:這話說的好!)

與其他國家相反,中國不僅沒有保護本國市場盡量隻麵向本土企業開放,反而利用各種手段抑製本土尤其是本土民間企業。這使得本土企業無法充分利用本土市場所給予的寶貴的成長機會。這也是為什麽號稱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中國,在長達26年的時間中卻沒有成長出一家國際巨頭的重要原因之一。(滄江河按:現在不是鼓勵民營企業麽?)

在中國蘇州,這個與全球化融合得最為徹底的中國東部沿海城市,四家曾經在80年代中國市場上非常知名的本土家電企業(被稱為四小名旦),如今已經悉數銷聲匿跡,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家如今在靠門麵房出租苦苦度日。

中國商務部0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承認: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沒有達到,跨國公司在中國已顯露壟斷苗頭。商務部顯然不會承認,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是中國官僚體係蓄意削弱本土民間企業競爭力的結果。

顯然,跨國資本全球化配置在中國的試驗是一次成功的經典之作。很難想象,在全球化的激烈角逐中,由不滿的勞工低技術為主要構成要素的中國企業能夠具備什麽真正的競爭力。以這樣原始的競爭力,中國恐怕隻有能力向非洲出口資本主義。事實上,這種競爭力的匱乏已經充分地表現在中國的貿易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貿易總額迅速攀升,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表明,到03年,中國的進出口額已經躍升為世界第四,世界第三。

但伴隨著貿易總額超高速增長的一個奇怪現象是: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不斷降低,進口產品價格不斷上升。進口產品價格上升而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被認為是貿易條件惡化的典型症狀。有統計表明,02年,日本對華出口產品價格比90年上升了3%,而對華進口產品價格則大幅下降了18.4%。僅此一項,日本每年從對華貿易中節省將近200億美元。(滄江河按:我們生產效率提高了,成本就下降嘛!)

中國的財政部長金人慶深感無奈。在一次會議上,他明確表示了他的不滿:目前外資企業所得稅率不到15%,而中資企業為33%,這完全是不平等嘛,WTO框架下,不說給中資企業優惠,至少要一視同仁,這才是國民待遇。(滄江河按:嗬嗬,國民待遇是給外國人的,國際私法書上是這麽說的!)

下麵的數據可以直觀告訴我們價值鏈最底層企業的依附境遇究竟是怎麽回事:03年中國出口了53億雙鞋(相當於為世界上每個人生產一雙鞋),但中國企業可以獲得的利潤僅僅是總利潤的20%,其餘80%的利潤都被擁有品牌和銷售渠道的發達國家廠商所獲得。按照摩根士丹利一位經濟學家的說法就是,中國僅僅得到了一點麵包屑而已。(滄江河按:有麵包屑都算不錯了)

在中國本土企業由於缺乏競爭力而逐漸被逼至了附加值極低的世界價值鏈低端的同時,外資卻占據了中國附加值極高的價值鏈的出口高端,93年之後10年中,工業機械的出口總額增長了20倍,而其中外資企業的出口比例從35%躍升到接近80%。同時,在最能體現附加值的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的出口中,外資企業占據的比例更是達到92%的絕對比例。其他高新技術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外資在中國出口中的超高比例,與其他後發工業化國家如韓國、泰國等國的情況相比,相當的不尋常。

中國獨特體製有這樣一種功能:它可以將全球經濟競爭的壓力向內轉移並轉移給它的底層人民,以出賣國家資源、環境、地產、勞力等為基礎,而在國家層麵上維持一種強大的形象。個中奧妙,是長期生活在西方國家的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所以,在中國憑借各種強勁的指標引得觀者如雲,並博得陣陣驚歎的時候,它實際上可能是在表演一套魔術。不過,在一通讓人眼花繚亂的東方功夫之後,我們也開始漸漸露出了最大的破綻,那就是:我們有一個龐大得驚人的底層人口和一群毫無競爭力的本土企業。這正是是我們在全球化圖景背後,看到的另外一個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