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探討曆史之謎——殲滅金軍主力的究竟是蒙古軍還是宋軍?

(2009-01-19 03:14:15) 下一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生東征西討,以征伐為樂。當時的金國也是成吉思汗的目標之一。成吉思汗在世時,蒙金雙方經過多年的戰爭,蒙古軍隊已經占領了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區(一些地方為依附蒙古的漢族軍閥所控製),金國僅餘陝西、河南兩地,在黃河以北隻剩下河中等少數據點。

蒙金戰爭期間,宋朝不再給金歲幣,嘉定十年,金為擴大疆域,彌補對蒙古戰爭的損失,以宋歲幣不至,派軍度淮南侵。金軍的野蠻侵略理所當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雙方陸續打了數年,據《金史.完顏合達傳》記載:“初,宋人於國朝君之、伯之、叔之,納歲幣將百年。南渡以後,宋以我為不足慮,絕不往來。故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金軍在南侵中損失慘重、損兵折將,不得不停止了攻勢。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窩闊台繼位,繼續執行成吉思汗的滅金政策,於正大八年(1231年)五月兵分三路大舉攻金。其中窩闊台的弟弟拖雷率西路軍繞道宋境,進入金國境內與金軍主力在三峰山進行了一場大戰。曆史界傳統的觀點認為,三峰山之戰後,金的主力已經不複存在。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下麵將對三峰山之戰予以全麵的分析。

首先簡略介紹一下三峰山之戰的過程。據《續資治通鑒.宋紹定五年(金天興元年,蒙古太宗四年)》的有關記載:“乙未,蒙古遊騎至汴京,金完顏哈達、伊喇布哈自鄧州率步騎十五萬赴援。蒙古圖壘問蘇布特以方略,蘇布特曰:‘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數挑以勞之戰,乃可也。’遂以騎三千尾之。哈達等謀曰:‘敵兵三千而我不戰,是弱也。’進至鈞州沙河,蒙古兵不戰而退。金軍方盤營,蒙古兵複來襲。金軍不得休息、食飲,且行且戰,至黃榆店,距鈞州三十五裏。丁酉,大雪三立,金尺僵立,刀槊凍不能舉。圖壘以其眾衝出,蒙古兵自北渡者畢集,前後以大樹塞道。楊沃衍奪路而前,金軍遂次三峰山,軍士有不食至三日者。蒙古兵與河北兵合,四麵圍之,熾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憊,開鈞州路縱之走,而以生兵夾擊之。金軍潰,聲如崩山,武仙率三十騎入竹林中,走密縣;楊沃衍、樊澤、張惠步持大槍,奮戰而死。哈達知大事已去,欲下馬戰,而布哈已失所在,乃與完顏彝(即《金史》中的完顏陳和尚)等以數百騎走入鈞州。”

這裏要說明一下,“三峰山之戰”與“三峰山戰役”是兩個不同的慨念。“三峰山之戰”是當時一係列戰事的焦點,而“三峰山戰役”從廣義上來看也許應該包括拖雷出寶雞、入漢中、繞道宋境及禹山之戰,甚至還包括三峰山之戰之後的鈞州之戰等等。

究竟古代存不存在“戰役”?例如有人認為由於各種因素的限製(例如通訊設備等),古代是沒有“戰役”的,隻有戰鬥。這個問題現在仍然有爭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沒有“戰役”這個詞。我認為,傳統觀點所說的三峰山之戰僅僅是指蒙軍與金軍在三峰山地區的戰鬥,並不包括此前的蒙軍繞道宋境及禹山之戰;也不包括此後的鈞州之戰。例如《元史.睿宗傳》記載:“壬辰春,合達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騎十五萬躡其後。拖雷按兵,遣其將忽都忽等誘之。日且暮,令軍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擾之。’太宗時亦渡河,遣親王口溫不花等將萬餘騎來會。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拖雷即欲擊之,諸將請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機不可失,彼脫入城,未易圖也。況大敵在前,敢以遺君父乎!’遂奮擊於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數十裏,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銳盡於此矣。餘眾迸走睢州,伏兵起,又敗之。合達走鈞州,僅遺數百騎。蒲阿走汴,至望京橋,複禽獲之。太宗尋至,按行戰地,顧謂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諸侯王進曰:‘誠如聖諭,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蓋又指其定冊雲爾。拖雷從容對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聞者服其不伐。從太宗攻鈞州,拔之,獲合達。攻許州,又拔之,遂從太宗收定河南諸郡。”可見,《元史》就是將“三峰山之戰”與“鈞州之戰”分開的。基於傳統觀點,本文所說的“三峰山之戰”僅僅是指蒙軍與金軍在三峰山地區的戰鬥。

金軍三峰山之敗,主要是因為合達、陳和尚、楊沃衍、高英、張惠這些人沒有大兵團野戰的經驗,指揮失誤所致。三峰山之戰金軍之所以敗於蒙軍,就是後勤出了問題。在此前的禹山之戰結束時,參戰金軍就已經缺糧,準備“入鄧就糧”(見《金史.移剌蒲阿傳》),途中被蒙軍劫去了輜重。從古今中外的曆史教訓來看,弱軍之所以能戰勝強軍,劫糧就是手段之一,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就使用了這一著。這次蒙軍故技重施,而金軍則重蹈覆撤。之後,十五萬金軍尾隨蒙軍至三峰山地區,又開始缺糧,最好解決的辦法似乎是北上前往鈞州就食。可是通往鈞州之路被蒙軍堵住了,同時退回鄧州之路也被蒙軍堵住。金軍奮戰,企圖打通鈞州之路,但暫時沒有得逞。這時候金軍“軍士有不食至三日者。”十五萬金軍戰鬥力大減。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蒙軍有意放開了通往鈞州之路,金軍各部為了爭道,擁擠在一起,蒙軍適時以騎兵追擊,金軍遂全線崩潰了。

不僅僅是金軍缺糧,蒙軍也缺糧。史載鈞州之戰後,"窩闊台至其弟拖雷營。拖雷為言自鳳翔進兵南下所經種種險阻,士卒饑困,至以草及人肉為食。可汗獎其能,謂非吾弟不能竟此功。拖雷謝日:'此雖士卒之堅忍勇敢有以致之,然亦托可汗之福也。'"(見馮承鈞譯的《多桑蒙古史》上冊第186頁,轉引自波斯拉施特的《史集》)

金軍蒙軍都一樣缺糧,但蒙軍人數比金軍少,在戰區籌集給養也比金軍容易一些。那麽,三峰山之戰金軍與蒙軍各有多少人呢?《金史.移剌蒲阿傳》稱“癸未,大軍發鄧州,趨京師,騎二萬,步十三萬”。可見三峰山之戰金軍兵力為十五萬。至於三峰山之戰蒙古軍的兵力,據《元史.睿宗傳》記載:“拖雷既渡漢,......時拖雷兵不滿四萬,......壬辰春,合達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騎十五萬躡其後。拖雷按兵,遣其將忽都忽等誘之。日且暮,令軍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擾之。’太宗時亦渡河,遣親王口溫不花等將萬餘騎來會。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拖雷即欲擊之,諸將請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機不可失,彼脫入城,未易圖也。況大敵在前,敢以遺君父乎!’遂奮擊於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數十裏,流血被道,資仗委積,金之精銳盡於此矣。餘眾迸走睢州,伏兵起,又敗之。合達走鈞州,僅遺數百騎。蒲阿走汴,至望京橋,複禽獲之。”

由此可知,三峰山之戰蒙古軍總兵力為五萬人左右(拖雷四萬、親王口溫不花等將萬餘騎)。五萬蒙古軍要想全殲十五萬金軍應該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蒙軍兵力少,所以沒有辦法對金軍形成嚴密的包圍圈,隻能擊潰。

事實也是如此,三鋒山之戰金軍失敗後,甚至有“餘眾迸走”到了幾乎距離三峰山三百裏遠的睢州。三峰山之戰敗逃的金軍還有的跑到了昌武,據《金史.古裏甲石倫傳》記載:" 正大八年,大兵入河南,州郡無不下者,朝議以權昌武軍節度使粘葛仝周不知兵事,起石倫代之。石倫初赴昌武,詔諭曰:‘卿先朝宿將,甚有威望,故起拜是職。元帥蘇椿、武監軍皆曉兵事,今在昌武,宜與同議,勿複不睦失計也。’時北兵已至許,石倫赴鎮,幾為遊騎所獲。數日,知兩省軍敗,潰軍踵來。有忠孝軍完顏副統入城,兩手皆折,血汙滿身,州人憂怖不知所出。”直到第二年還有三峰山之戰敗逃的金軍在洛陽防守:“九年正月,北兵從河清徑渡,分兵至洛,出沒四十餘日。二月乙亥,立砲攻城。洛中初無軍,得三峰山潰卒三四千人,與忠孝軍百餘守禦。時輦疽發於背,不能軍,同知溫迪罕斡朵羅主軍務,有大事則就輦稟之。”《金史. 撒合輦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峰山之戰敗逃的金將武仙,其逃跑時沿著密縣、禦寨、嵩山、南陽留山等地旋轉,以三鋒山戰場為圓心繞了大半個圈,“收潰軍得十萬人,屯留山及威遠寨。立官府,聚糧食,修器仗,兵勢稍振。”


武仙在三峰山之戰後“收潰軍得十萬人,”這個數目占了三鋒山之戰中十五萬金軍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剩下那三分之一的金軍,大約為五萬人。這些人也並沒有全部被蒙古軍殲滅,當中有很多成功逃脫,例如跑到了洛陽的三四千潰卒就是個好例子,估計還有一些躲藏在民間,變成了老百姓。因此,三峰山之戰蒙古軍最多隻殲滅了金軍三、四萬人左右,其餘的全逃跑了。

在三峰山之戰成功逃跑的金軍主要將領有完顏哈達、完顏陳和尚、楊沃衍等,《續資治通鑒》稱楊沃衍在三峰山之戰中“奮戰而死”是錯誤的,根據《金史.楊沃衍傳》的記載,楊沃衍逃到了鈞州。完顏哈達、完顏陳和尚成功逃脫之後本來應該收擾潰兵,以便再戰,可是他們卻坐困愁城。這其實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後來,蒙古軍包圍了鈞州,完顏哈達、完顏陳和尚馬上成了甕中之鱉、束手待斃。完顏哈達、完顏陳和尚、楊沃衍都在蒙古軍攻陷鈞州之戰中死亡。

合達、陳和尚、楊沃衍這些人都突出了重圍,但他們沒有象武仙一樣去收攏潰軍,準備再戰.而是跑入鈞州,坐困愁城,就這一點而言,這些人的應變能力比武仙差得多了.(事實上,武仙軍隊的戰鬥力本來就不低,金宣宗曾經對九股地主武裝進行"封建",充許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有權設官吏、收稅、賞罰可便宜行事,武仙就是其中之一。地主武裝因作用特出而被政府征募助戰,這種情況在曆史上並不鮮見,例如元末察罕帖木兒及擴廓帖木兒皆是地主武裝的重要領導人,其戰鬥力在蒙元正規軍之上,實際已經代替腐朽的蒙元的正規軍成為了起義的紅巾軍的主要對手。)

合達、陳和尚、楊沃衍等人在鈞州之戰或被俘或被殺.這些人的死亡致使十萬潰軍,群龍無首,反而成全了武仙。(《金史.完顏合達傳》稱三峰山之戰前:"恆山公仙萬人元駐胡陵關,至是亦由荊子口、順陽來會。十二月朔,俱至鄧下,屯順陽。"可見,盡管三峰山之戰期間金軍的總兵力達到了十五萬人,但其中屬於武仙的軍隊僅僅有一萬人。而武仙在三峰山戰後“收潰軍得十萬人".其實力竟然比戰前增加了幾乎十倍!)

蒙古軍在三峰山之戰後沒多久,圍攻金汴梁僅十六晝夜,便許和撤圍。這表明了由於種種客觀原因,蒙古軍隊暫時還不能迅速消滅殘金。蒙古人采取了兩手政策,在與金國議和的同時,另一方麵則要求宋朝出兵合擊金國。

金國這時候仍然能夠擊敗蒙古軍,《宋史紀事本未》之《會蒙古兵滅金》篇稱:“金蒲察官奴襲敗蒙古軍於毫州。”《續資治通鑒》也有幾個金軍擊敗蒙軍的戰例,例如金宗出汴京之後,“甲辰,進次黃陵崗。時拜甡擊蒙古,降其兩砦,得河朔降將,金主赦之,授以印符。郡臣遂固清以河朔諸將為導,鼓行入開州,取大名、東平,豪傑當有響應者”;還有在歸德之戰中,“(金)忠孝軍卻而複進,官努以小船分軍五七十出柵外,腹背攻之,持火槍入蒙古軍。特穆爾岱不能支,大潰,溺死三千五百餘人”。此外,蔡州之戰開始時蒙軍亦打了敗仗,這期間甚至還發生了蒙古高級將領投降金國的事,蒙古都元帥國用安便於當年七月降金。

三峰山之戰後,金國一些將領在與蒙古人議和失敗且北竄無望的情況下,購思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決策,即是企圖集中力量占領宋朝四川,以待時機卷土重來。被《金史.完顏仲德傳》譽為“南遷以後,將相文武忠亮,始終無瑕者,仲德一人而已”的金將完顏仲德,自始至終都是這一戰略決策的擁護者。《金史.完顏仲德傳》記載:“仲德提孤軍千人,曆秦、藍、商、鄧,擷果菜為食,間關百死至汴。至之日,適上東遷。妻子在京師五年矣,仲德不入其家,趨見上於宋門,問東幸之意。知欲北渡,力諫雲:‘北兵在河南,而上遠徇河北,萬一無功,得完歸乎?國之存亡,在此一舉,願加審察。臣嚐屢遣人奏,秦、鞏之間山岩深固,糧餉豐贍。不若西辛,依險固以居,命帥臣分道出戰,然後進取興元,經略巴蜀,此萬全策也。’上已與白撒議定,不從,然素重仲德,且嘉其赴難,進拜尚書省右丞、兼樞密副使,軍次黃陵岡。”金帝在西遷的問題上憂柔寡斷。不過,即使是後來在坐困蔡州之時,完顏仲德也念念不忘西遷。“仲德有文武材,事無巨細,率親為之,選士括馬,繕治甲兵,未嚐一日忘奉幸秦、鞏之誌(《金史.完顏仲德傳》)。”

金國一些將領購思的占領宋朝四川的計劃,與遼亡之後,殘餘的遼軍進軍中亞,建立西遼,實在是有某些相似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金史.武仙傳》記載武仙"遂走南陽留山,收潰軍得十萬人,屯留山及威遠寨,"武仙後來還"徙軍鄧州".(鄧州、南陽相距不遠,《金史.地理誌》記載"鄧州,武勝軍節度使。宋南陽郡,嚐置榷場。")武仙的老巢並不在鄧州、南陽一帶,他還何長期在此地流連忘返?聯係到鄧州一帶是宋金對峙的邊沿,曆來有大量金軍駐守在這裏,而三峰山戰前,十多萬金軍就是從鄧州一帶出發的,就可以斷言,武仙收攏的十萬潰軍肯定有大量鄧州、南陽這一帶的人.金將武仙在三峰山戰後實力超群,而且擁有地利,所以是占領四川這一戰略決策的急先鋒。“武仙時與武天錫及鄧守移剌瑗相掎角,為金盡力,欲迎守緒入蜀,犯光化,鋒剽甚。”(《宋史.孟珙傳》)除了武仙之外,當時宋金邊境的另一位金將武天錫亦實力超群,“天錫者,鄧之農夫,乘亂聚眾二十萬為邊患。”(《宋史.孟珙傳》)另外,鄧守移剌瑗也一樣實力不靡,殘金憑著這龐大的數十萬大軍,似乎複興有望。

然而金國占蜀的計劃遭受到宋朝名將孟珙的力挫,武天錫在與孟珙作戰時全軍覆沒,“珙逼其壘,一鼓拔之,壯士張子良斬天錫首以獻。是役獲首五千級,俘其將士四百餘人,戶十二萬二十有奇。”(《宋史.孟珙傳》)另一金將鄧守移剌瑗因為作戰失敗,不得不向孟珙投降,“瑗遣其部曲馬天章奉書請降,得縣五,鎮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馬軍千五百,步軍萬四千,戶三萬五千三百,口十二萬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階下請死,珙為之易衣冠,以賓禮見。”(《宋史.孟珙傳》)孟珙多次擊敗武仙,迫使武仙“易服而遁。”孟珙則“降其眾七萬人,獲甲兵無算。”(《宋史.孟珙傳》)至此,三鋒山之戰中成功從蒙軍陣前逃脫的十萬金軍潰卒,在與宋軍作戰時損失殆盡。金軍主力已經蕩然無存。

武仙軍隊究竟是自我潰散的還是被宋軍殲滅的?《宋史》與《金史》的記載互相矛盾。《宋史.孟珙傳》記載紹定六年七月孟珙多次擊敗武仙,“降其眾七萬人,獲甲兵無算。”武仙“易服而遁”,實際上已經全軍覆滅了。而《金史》承認武仙全軍覆滅,不過隻是宣稱武仙軍隊是自我潰散的,沒有提到孟珙多次擊敗武仙,“降其眾七萬人”的事。

我認為《金史·武仙傳》的記載有破綻。武仙軍隊如果真的是自我潰散的,武仙完全有能力再次對潰軍予以收攏,原因是武仙先後有兩次收攏潰軍的經驗。一次是在三峰山之戰後,(武仙"遂走南陽留山,收潰軍得十萬人”);還有一次是在貞祐九年三月的出援汴京之役,(《金史.武仙傳》記載:“哀宗以仙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河南行省,詔與鄧州行省思烈合兵入救。八月,至密縣東,遇大元大將速不泬兵過之,仙即按軍眉山店,報思烈曰:‘阻澗結營待仙至俱進,不然敗矣。’月日思烈急欲至汴,不聽,行至京水,大兵乘之,不戰而潰。仙亦令其軍散走,期會留山,仙至留山,潰軍至者益眾。哀宗罷思烈為中京留守,詔仙曰:‘ 思烈不知兵,向使從卿阻澗之策,豈有敗哉。軍務一以付卿,日夕以待,戮力一心,以圖後舉。’ ”)可見,武仙有豐富的收攏潰軍的經驗,所以直到紹定六年七月全軍覆滅之前,武仙仍然擁有的軍隊為十萬左右。紹定六年七月,武仙軍隊如果真的是自我潰散的,武仙完全有能力再次對潰軍予以收攏,但是,無論是《宋史》還是《金史》,都沒有記載武仙有任何收攏潰軍的動作,相反,他在四處逃亡。鑒於一方麵武仙的地盤已經落入宋軍之手、另一方麵武仙的十萬軍隊在此期間幾乎全軍覆滅這兩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我認為《宋史》記載的宋軍擊敗武仙,“降其眾七萬人”的事比較接近事實的真相。也隻有這樣,武仙才沒有第三次收攏潰軍的機會。

宋軍不但使金國占領宋朝四川的戰略決策破產,而且成功的全殲了金軍龐大的後備軍,致使金國占蜀的計劃成為泡影。金帝從而變成了甕中之鱉、俎上之肉,死期近矣。其意義絲毫不亞於隨後的攻克蔡州。

這時候的金軍在強大的壓力下精神上已經瀕臨崩潰,甚至還要靠宋軍來幫它維持軍紀。《金史.哀宗本紀》承認:“乙酉,大元召宋兵攻唐州,元帥右監軍烏古論黑漢死於戰,主帥蒲察某為部曲兵所食。城破,宋人求食人者盡戮之,餘無所犯。宋人駐兵息州南。”在這場大戰亂中,金軍和蒙軍都吃了人肉,金蒙在河南的戰爭是曆史上最醜陋的戰爭之一。

與戰績輝煌的宋軍相比較,這一時期的蒙古軍並沒有太多出色的表現,甚至,在蔡州之戰剛開始時便打了敗仗:“(金軍)邏騎馳報敵兵數百突至城下,將士踴躍,鹹請一戰,金主許之。是日,分防守四麵及子城眾出戰,蒙古兵潰奔。塔齊爾以數百騎複駐城東,金主遣兵接戰,又敗之。自是蒙古不複薄城,分築長壘圍之。”(《續資治通鑒.紹定六年(金天興二年,蒙古太宗五年)》)

“(紹定六年)十月,孟珙、江海帥師二萬,運米三十萬石,赴蒙古之約。”(《續資治通鑒.紹定六年(金天興二年,蒙古太宗五年)》)宋軍終於參與了蔡州之戰,先前雙方僵持不下的戰局馬上明朗化了——三十萬石米足夠十萬大軍吃十個月。圍城的蒙古軍假如沒有宋軍糧食的支持,能否堅持下去尚屬疑問。而這個時候,蔡州城內的金國軍民已經開始捱餓了。

端平元年正月辛醜,有投降宋軍者向孟珙進言:“‘城中絕糧已三月,鞍靴敗鼓皆糜煮,且聽以老弱互食,諸軍日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斬敗軍全隊,拘其肉以食,故欲降者眾。’珙下令諸軍銜枚,分運雲梯布城下。”(《宋史.孟珙傳》)宋蒙聯軍終於攻入了蔡州。金哀宗匆忙傳位於東麵元帥承麟後自殺。“珙乃與(蒙古將領)塔齊爾分金主骨及寶玉、法物。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亡。”(《續資治通鑒.紹定六年(金天興二年,蒙古太宗五年)》)

綜上所述,宋將孟珙在紹定六年期間成功的全殲了數十萬金軍,而蒙古軍在同一年中沒有一場戰役有這樣的輝煌的戰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