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清華美女顏寧,40歲,未婚!

(2019-05-28 10:00:15) 下一個

[轉帖]顏寧,40歲的不婚清華女神

    顏寧,40歲的不婚清華女神,讓我知道如何把孩子培養得乖又獨立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乖孩子不快樂”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定論。

    在搜索引擎穀歌、百度裏,跟乖孩子連在一起的標簽不是"不幸",就是"悲劇"。

    
    
    現實生活中,當年的叛逆孩子韓寒,依然活得風生水起。

    而從小根兒正苗紅的乖孩子吳謝宇,如今卻因弑母鋃鐺入獄。

    種種跡象似乎表明,“乖孩子”已經成為一種諷刺,一個不願意孩子被貼上的標簽。

    可是作為媽媽,誰會打從心底裏喜歡不聽話、時常忤逆自己的孩子呢?

    難道就沒有孩子可以既“聽話”,又有主見,同時又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嗎?

    慶幸,我從科學家顏寧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可能。

    1 23年,享受被“掌控”顏寧一路成長的經曆,絕對可以稱為讓父母省心的“乖孩子”典範。

    
    顏寧,《自然》“中國十大科學之星”之一、國際最出色的女科學家之一、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

    她學習成績好。

    18歲,考入清華大學。

    22歲,進入世界頂級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師從施一公。

    26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

    28歲,在普林斯頓大學修完博士後。

    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並擁有獨立實驗室,可以帶自己的博士生。

    她聽話。

    小時候,父母嚴格禁止顏寧看電視,她就乖乖的不看,將精力投向夜晚的星空和各種書籍中。

    高中時,顏寧喜歡文科。班主任卻以一句:”學好物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將顏寧”強留“在了理科班,她也不抱怨,仍然認真學習。

    大學填誌願時,顏寧傾向於選擇夢寐以求的北大中文係。

    然而,母親卻覺得學醫更有用,便主張她報醫學專業,奈何顏寧實在不敢解剖,便退而求其次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選擇了清華的生物專業。

    因為,父親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她積極上進。

    上了大學的顏寧,更是生動地演繹著“什麽階段做什麽事兒”的優秀。

    大二上學期覺得課太少,就和閨蜜李一諾去報考托福提高英語;大二暑假,早早地進入實驗室;大四跑到知名公司諾和諾德研發總部做畢業設計......

    她不止在學習上努力向前,在業餘生活方麵也在積極拓展著自己的 維度:武俠小說、唐詩宋詞、畫展話劇、國標舞蹈等一個都沒落下,陶冶情操之餘還去參選了學生會主席,鍛煉自己的組織力、領導力。

    在別人看來,她就是一個精力旺盛的“永動機”。

    2 意外的“驚喜”一路走來,顏寧如果不出點意外,似乎都對不起輿論中的“乖孩子”人設。

    她,確實出了意外,而且是四重。

    直率,是顏寧在“乖孩子”的標簽下帶給人的第一重意外。

    青年作家蔣方舟,曾在某檔節目中大聲呼籲“饒了乖孩子吧”。在她眼裏,普遍來說“乖孩子”很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在人群中左右逢源,不敢表達真實想法。

    
    然而,顏寧卻成了蔣方舟口中“普遍的乖孩子”中的特例。

    在生活中,顏寧常常“口無遮攔”。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俞立是顏寧的好朋友,在一次去滑雪的路上,顏寧直接批評俞立當時的研究目標”有什麽了不起“。

    ”如果你一直做這個,我肯定看不起你的science。“

    雖然話難聽,但俞立並沒有不高興。因為他知道那就是顏寧,慣於戳破皇帝的新衣。

    在大是大非麵前,她更是顯得“不留情麵”。

    2016年,在整個社會都在位韓春雨教授的NgAgo技術叫好,並盛讚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時,

    顏寧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這個研究如果所有數據solid,前景巨大,好極了”。但她同時寫道,“不屬於創新型研究,是跟風型,沒必要神話,原創在2014年”。

    後來事實證明,韓春雨教授的實驗結果確實不可重複。

    有主見,是顏寧在“乖孩子”的標簽下帶給人的第二重意外。

    她聽話,卻沒有變成一隻應聲蟲,在許多人生岔路口都表現得十分果敢。

    這一點,在她從普林斯頓大學到清華大學的來回轉身可得到清晰的印證。

    2000年,從清華到普林斯頓。大四畢業那年雖接到許多知名企業offer,但比起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顏寧更喜歡在實驗室做研究,於是選擇去普林斯頓讀研。

    2007年,回清華。博士後課題告一段落後,因清華生物係老主任的一句:“國家需要她這樣優秀的科研人”,本來隻是回國度假的她毅然選擇回國。

    2017年,再去普林斯頓。在清華待了十年的顏寧,在名望、成果雙雙在手時,卻選擇接受了普林斯頓終身教職的身份,從頭開始隻是因為在清華過得太安逸了......

    有趣,是顏寧在“乖孩子”的標簽下帶給人的第三重意外。

    她,醉心科研,卻不嚴肅呆板。

    不惑之年,卻活得和時下最in的年輕人沒有距離。

    摘自顏寧微博
    她,追劇、時評、遊戲樣樣都迷,《三生三世十裏桃花》《歡樂頌》《我的前半生》……幾季的《爸爸去哪兒》也是一集不落。而且顏寧還是胡歌、李健、朱一龍的小迷妹,熱衷於各種明星八卦,甚至曾經還一度想去當“娛記”。

    快樂,是顏寧在“乖孩子”的標簽下帶給人的最大意外。

    焦慮,這種情緒似瘟疫一般裹挾著現代社會的人。

    “996”工作製令人焦慮,顏寧卻可以從高時長的工作中找到快樂。

    她可以連續工作48個小時而不覺疲憊。科研攻關期間,從上午開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連續工作到次日淩晨五六點,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眯一會兒又爬起來繼續工作。

    因為,在她看來,科學發現猶如上帝打開了一扇窗,是神跡,也是獨一份的獎勵。

    “大齡剩女”令人焦慮,被科研擠占的沒時間談戀愛的顏寧卻不恐慌。

    愛情沒來的時候,就安心地待在身邊享受父母的寵愛,一有時間就回家陪父母吃飯,晚飯後在父母的陪伴下溜溜達達地回實驗室繼續忙叨自己的工作......

    但也從不避諱對愛情的渴望,她說:“我平時工作太忙了,需要一個人來平衡生活。我並不介意女主外,男主內。”

    
    在閨蜜李一諾眼裏,顏寧能如此快是因為她的純粹:”她是一個內在很光明的人,很pure。不大受外界東西的幹擾。“

    學生潘孝敬則將顏寧快樂歸結於她的簡單:“顏老師,到現在都是很少女的感覺。走路都哼著歌,一點小事就可以提升她的幸福感,譬如一頓好吃的肉夾饃。”

    3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為什麽穀歌、百度中不快樂的乖孩子比比皆是,顏寧卻可以“意外”地成長為一個快樂的“乖孩子”?

    要解開這個謎題,還得回到教養中的兩個關鍵主體:孩子和父母。

    首先,孩子要明白自己究竟是“乖”還是“慫”。

    雖然,二者在外在行為上都表現為”聽話“。可內在心理卻有本質的區別:”乖“孩子往往遵循的是”理“與規則,而"慫”孩子卻往往順從的是內心的安全感。

    簡而言之,“乖”孩子做的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但“慫”孩子則會為了不被責備做自己認為不正確的事。

    因此,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不敢反抗,遇見喜歡的東西不敢爭取的孩子往往是“慫”,而不是“乖”。

    顏寧,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提及為什麽會那麽聽從父母的安排。那是她自己經過思考所做的決定。

    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思考過人活著的意義,但始終沒想明白為什麽,她幹脆就給自己設立了個目標:讓父母高興。於是,她十分刻苦地學習,爭取每次考試都考第一。

    《爸爸去哪兒》裏的Jasper,也是一個“乖”但不“慫”的典型例子。

    他平時待人溫順、有禮貌,處處展現著一個小紳士的風度,但是在認為陳小春對自己的態度有問題時,也會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立場。

    
    其次,父母要弄清楚自己對孩子的嚴厲是“權威”還是“專製”。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鮑姆令德經過10年的研究,得出:權威性的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培養和發展是最有利的。

    在研究過程中,他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成了四種:忽視型、放任型、專製型和權威型。

    ”忽視型“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問題顯而易見,這裏不多說。

    ”忽視型“父母: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行為標準,缺少對孩子的教育和愛。這類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典型的表現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安全感。

    ”放任型“父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卻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這種教養方式很容易養出許多”小皇帝“、“小公主”。

    “專製型“和“權威型”兩種教養方式卻很容易讓人混淆,以至於生活種會常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同是嚴格的父母,為什麽別人卻能養出快樂的”乖孩子“?

    如果有這個問題,請仔細比對下麵兩種教養方式的差異。

    “專製型”父母: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卻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鼓勵和表揚。在這種“專製”下,孩子極容易變得對抗、自卑、退縮、依賴等。

    “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適當的”高“和”嚴“。有明確合理的要求,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做出適當的限製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同時,可以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述說,對孩子不乏溫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在這種父母的教導下,孩子往往會自信、獨立、積極樂觀、善社交。

    顏寧父母對她要求確實嚴格,但同時對她的愛也沒有半分懈怠。

    譬如,她在大學一年級時,高數隻考了67分,難過得茶飯不思。以至於放假回家時人都瘦了一圈。她媽媽得知原因後,隻為女兒過得不開心而滿眼心疼,隻字未提成績。

    顏寧如今40歲還單身,被外界催婚催得緊,她的父母卻表現出相當的理解。起初也擔心女兒老了沒人陪,但看著女兒從教學和工作種獲得的充實感,她們也就坦然接受了現實。

    4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標簽式的報道,往往會讓我們陷入一個“一窩蜂”的盲區。

    在哈佛女孩劉亦婷勵誌的故事席卷大街小巷時,“叛逆孩子”韓寒被“請”到央視的《對話》節目,接受家長的輪番轟炸。

    
    如今,當年的“叛逆孩子”用風生水起的事業證明自己可以為叛逆買單時,“乖孩子”又被釘上了”不會快樂“的恥辱柱。

    
    講顏寧的故事,隻是想提醒我們自己,在這循而往複的”一刀切“漩渦中,看到不一樣的可能。

    固然,教養孩子總有一些基本原則和常識,就像前文說的,普遍情況下,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優於專製型。

    但終究每個孩子都是“薛定諤的貓”,有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然後達到各自的目的地。

    顏寧是一個快樂的“乖孩子”,挺好,我甚至有些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這樣。

    但也清楚地知道,即使學習和采納了她父母所有的方法和經驗,注定也養不出第二個“顏寧”。

    所以,會覺得張國榮的《我》中,那句歌詞說的特別好: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川媽說說養育孩子這條路上,看的越多、想的越多,越發現自己需要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不問西東,勇往直前”。

    為了小川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但又不想他去那些隻為提前學習的幼小銜接班,千挑萬選找到了現在的學前班。

    離我家很遠,於是一大家人為了陪他,租了一套小小的房子。很多人說我們太有魄力,問我們“這樣拚值得嗎?”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短短半年的學前班,在他的漫長的人生中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隻是覺得現在應該這樣做,就做了。

    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很多這樣的“犧牲”,都是小事。川爸帶隊科考營,盡可能都帶著小川;再忙,周末要帶他去一個新地方;再累,每天我都要陪他看書。

    少幹一點,也許對孩子沒什麽影響。但總是忍不住,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還是那句話,不問前程如何,但求落幕無悔。不過也正因為此,反而焦慮會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