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台商淘金大陸二十年 政治經濟地位水漲船高(圖)

(2007-04-16 19:28:43) 下一個
2007-04-16 15:28:24 新華網


大陸對18種台灣水果實行零關稅後,台商邱榮豐在福州市開了第一家由台灣人專營台灣水果的商店。張國俊 攝

自1987年的“兩岸探親潮”以來,台商在大陸屢屢突破島內“獨派”政客設立的層層藩籬,掀起前赴後繼的四波投資浪潮。隨著大陸經濟飛速發展,愈來愈多的台商將妻兒舉家遷至大陸。4月16日,中國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的成立,更標誌著台商在大陸政治地位的水漲船高

“探親潮”引領台商“登陸”

每年365天都有台灣同胞往來於海峽兩岸,常住在大陸的台商、台企幹部和他們的眷屬已有百萬之巨,“連爺爺”也回來過了,兩岸春節包機已不再是新聞……而這一切,都源於20年前在兩岸間打開一扇門的“大陸探親潮”。

台胞踏上返鄉之路

1950年,薑思章被敗退台灣的國民黨軍隊抓來“充軍”,從此與家人分隔兩岸。當時他隻有14歲。跟薑思章一起到台灣的,還有來自大陸各省的120多萬軍人及眷屬。

此後30年裏,兩岸對峙,所有溝通管道幾乎全被切斷。薑思章雖然在台灣結了婚,家庭生活圓滿,太太是客家人,兒媳是嘉義人,但他一直抱著那似乎遙不可及的返鄉夢。

20世紀80年代初期,膽子大些的老兵經過精心籌劃,秘密地突破島內當局的禁忌,利用赴港澳或赴海外的機會,先是與大陸親人在“模糊地帶”的“第三地”團聚,後來就更勇敢地“偷跑”回鄉,薑思章就是其一。

1987年11月2日,常州籍台胞周純娟女士拿到了香港中國旅行社簽發的第一號台胞旅行證,成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徑”回大陸探親的台灣同胞。十多天後,她回到了位於常州市娑羅巷17號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院子,見到了闊別40年的老母親。

正是因為此前幾年裏島內外的強大壓力,台灣當局在這一年被迫開放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以外的“三等親”以內的台胞回大陸探親。一經開放,一股滾滾的“探親潮”洶湧而起。1987年11月至年底,就有超過1萬名台胞踏上了回鄉之路。兩岸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播出民眾的尋親廣告,“尋親潮”接踵而至。

從“探親潮”到“投資潮”

在開放探親之後,島內民眾要求赴大陸觀光、經商的熱潮也一浪高過一浪。

1989年,台灣當局不得不放寬允許台胞赴大陸的許可範圍。以探親為主的兩岸人員往來開始發生變化,台灣旅行業者開始與大陸同業合作,為台胞提供大陸觀光服務;同時,台胞在大陸也開始投資設廠,進行學術、文體等各項交流活動。“台商故事”自此開始。

事實上,第一批台商就在第一波回大陸探親的台胞當中。那個時候,台灣經濟已經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陸還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回來探親的台胞多有種衣錦還鄉的感覺,回來後常常是金項鏈、金戒指和金耳環之類的東西大大方方地往外送。

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決定在家鄉投資點產業,開始不過是為了幫助親戚過日子的小買賣,幾乎都是“個體戶”的規格,親情的訴求強於投資利益的期望。隨著“探親潮”日益常態化,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開始“非探親”地到大陸走一走。而在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許多人找到了創業的想法,並開始付諸實施。隨即便是不斷掀起的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台商登陸潮”。此後20年間,台商的腳步從大陸的東部沿海,逐漸踏至廣大的中西部“墾區”。

20年來,從政治對立時代艱難起步,經曆李登輝“戒急用忍”的禁錮,直至今日仍在陳水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八字緊箍咒下夾縫求生,活躍在大陸的百萬台商屢屢突破島內“獨派”政客設立的層層藩籬,闖出一片天地。

前赴後繼的四波投資浪潮

台商“試水”大陸,緣起台灣當局1987年正式解除“戒嚴”。第一波投資潮奠定了以輕紡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基礎,投石問路的也大多是中小型企業。

台塑大王王永慶1990年的大陸行,掀起了第二波投資潮。王永慶在考察廈門海滄區後,擲下興建石化工業城的“901工程”重磅規劃。此舉恰逢第一波台商投資效應勢微,雖然“王永慶震撼”未能最後成行,以石化、重化工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投資潮卻風生水起。

2000年又是一個分水嶺。如果說前一個十年台商投資大陸尚且集中在代工生產的“小打小鬧”的話,後一個十年的台灣晶片業西進,則標誌著台商對大陸投資結構的全麵調整。自此台灣高科技產業蜂擁搶灘“登陸”,以電子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第三波投資者紛至遝來。

2005年,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主席先後訪問大陸,並同中共中央達成廣泛共識,其中多項內容涉及兩岸經貿,開啟了第四波“投資潮”,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就此挑起大梁。

北上西進的新路線

無獨有偶,台商西進大陸的路線也幾經波轉。兩岸堅冰初破時,“先吃螃蟹”的台商們,大多通過繞道香港投資的迂回方式,投資地點也多選擇在地緣相近、血緣相同的福建及珠三角地區。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上海浦東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逐漸成為台資的又一個聚集地,並延伸到環渤海甚至西部等腹地地區。目前,台商投資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中南地區和華北地區,江蘇、廣東、上海、福建和浙江是前五大投資地區。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非教授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表示,台商對大陸的投資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擴展,將在環大陸沿海外凸弧形地帶的基礎上,由沿海向內陸輻射,形成“遍地開花”的全方位發展格局。

從城市跳躍到農村

1992年,台灣茶商李瑞河回到祖籍地福建省漳浦縣創辦天福集團,選擇了祖祖輩輩的老本行經營茶葉。如今天福在大陸擁有570多家連鎖店,李瑞河也得到“兩岸茶王”的美稱。漳浦後來也成為兩岸經貿論壇上宣布批準設立的台灣農民創業園之一。

看準大陸“新農村”建設的商機,“都市輻射農村”,搶先布局廣袤的農村市場已經成為台商地域遷徙的一個新特征。“大陸農村市場將成為台商爭奪的新目標。一些台商正逐漸向大陸農村市場轉移,並有可能引發一場新農村市場商戰。”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田鶴年說。

兩岸農業合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截至2006年底,試驗區、創業園有台資農業企業近4500家,占大陸台資農業企業的73%左右。“新台農”們為內地農業向高效優質發展起到了示範和推動力量。

台商大陸參政衝破藩籬

繼台商林重光去年年底參加廈門的區人大代表選舉後,今年又有3名台商成為東莞市政協委員,台商在大陸地方政界的身影越來越活躍。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楊毅4月5日證實,籌備多時的中國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台企聯),也將於4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

全國台商組織化

台企聯作為台商自發成立的全國性組織,已經醞釀了兩年多。

福建漳州台資企業協會會長何希灝指出,成立台企聯的作用主要是建立地方與中央的聯係管道。有了聯誼會之後,“大家跟中央就近了”,加上各地有各地的特性,中央的政策對各個地區應該有些靈活性,透過聯誼會溝通,中央可以了解地方真正的狀況。

據悉,台企聯會址暫設於北京中環假日酒店商務辦公樓,鄰近國台辦所在的廣安門南街,一年租金不到人民幣100萬元。總會籌備人員向台灣《聯合報》指出,總會的經費來源,將仿照各地台協的做法,即以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和會長,依不同職務捐贈不同款項,以此作為主要經費來源。

地方參政早有嚐試

如果說台企聯的成立,標誌著全國台商的組織化,那麽在大陸各地,台商參政早成氣候。在許多省市級別的兩會上,以台商為主的台胞列席會議已有多年。諸如湖北宜昌這樣的內陸城市,台商已連續四次列席政協會議。每年6至9人不等,第一次參會即提建議11條。

比列席走得更遠更深的是直接參選。今年1月,擁有台灣、香港雙重居民身份的鳳凰衛視主播吳小莉成為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引起廣泛關注。緊隨其後,廣東省東莞市三名台商也破天荒出任市政協委員,分別為現任東莞台商協會婦聯會會長林佳蓉、現任東莞台商協會副會長洪文正與前會長翁阿輝。三人都已在東莞經商十多年,與吳小莉及此前的黃紫玉、胡慧中等不同的是,他們都是純台灣居民。

比參加政治協商機關更進一步的是進入權力機關。早在2002年底,就有一位在浙江省投資的台商,曾被其工廠的工人聯署提名參選區人大代表。廈門台商林重光於去年12月參選區人大代表,是廈門市台商參選區人大代表的第一人。

台胞在大陸參政並不容易,主要阻礙,在於台灣當局。

吳小莉當選廣東省政協委員後,台“陸委會”聲稱,或拒絕其入境,或“依法”處罰其“台灣人民在中國政府任職”的行為。所謂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台灣地區民眾不得擔任大陸地區職務,違者可處新台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此,當選東莞市政協委員的台商翁阿輝說:“我隻是為台商發聲而已,要罰就罰吧。”(國際先驅導報)

台商故事:從立業到安家

事業與家同在,成為越來越多大陸台商的生活寫照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潘清發自上海 越來越多在大陸投資、創業的台商,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從立業到安家”的故事。48歲的台商林誌鴻就是這樣一位“有故事的人”。

對大陸擁有“特別的感情”

祖籍福建的林誌鴻1986年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第二年他開始從盛產中藥原料的黑龍江引進原材料,運回台灣加工成飲料。這種取名為“老虎牙子”的健康飲品至今風靡台灣,並連續7年獲得由媒體評選的台灣理想品牌第一名。1992年,經朋友介紹林誌鴻認識了一位上海女孩,一年後與之成婚並定居上海。

因為父親打理公司需要幫手,林誌鴻曾有兩年的時間返回台灣工作,太太則帶著女兒林芝琳往返於滬台兩地。“不知道為什麽,那時我竟覺得對家鄉的生活不能習慣。我也曾在加拿大和美國待過,也總感覺與那裏格格不入。”林誌鴻說。最終,對上海那一份“特別的感情”令他又回到了這個城市。

在幾位種植台灣水果的台商朋友的慫恿下,富有行銷經驗的他創辦了上海吉穀商貿有限公司,專營台灣水果的宅配送。如今,吉穀已經成為上海最大的台灣水果供應商。

春節“留守”已成慣例

很難計算在過去的20年中,究竟有多少台商被大陸的活力和商機所吸引,離鄉背井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創事業。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越來越多的台商像林誌鴻一樣,最終把事業和家都選在了大陸。

在台灣靠夫妻檔賣餃子起家的台商葉惠德,十多年前來上海成立了國福龍鳳食品有限公司,並逐漸擁有了一個在大陸婦孺皆知的速凍食品品牌“龍鳳”。

事業有成的葉惠德在上海置業安家,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對於葉惠德一家來說,每年春節的“留守”已經成了一種慣例。“事業在哪裏,家就在哪裏,”葉惠德說。

事業與家同在,成為越來越多大陸台商的生活寫照。來自國務院台辦的數據說,過去20年中,大陸實際利用台資累計達438.9億美元,貿易總額6036億美元。而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上海及周邊的長江三角洲一帶,長期居住的台胞及其家屬就多達約50萬人。

西進:三位台企大老的經商之道

王永慶:堅持“三通”


王永慶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台灣家喻戶曉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很早就將投資的觸角延伸到大陸。這位一向選擇對政治“不沾鍋”的企業界大老,隨著台灣內部政治生態的重新洗牌,以及大陸對台政策的日新月異,總是一次又一次、無可避免地與政治互動密切,並且被賦予高度期待。

一度肯定陳水扁

2000年“大選”時,王永慶曾發表“雙叉路口,關鍵的抉擇”萬言書,肯定國民黨候選人連戰的政治、經濟主張。隻是事與願違,代表民進黨參選的陳水扁最後勝出。不過,即將初掌大權的陳水扁,尋求各界的接納和支持,包括向台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請益,這種做法見了效。

王永慶當時便說,過去他擔心陳水扁如當選,會宣布“台獨”,但“陳水扁最近的表現很努力。而且也不說‘台獨’,這種作法,應該要鼓勵”。

力促開放大陸投資

但是,一旦陳水扁未能在兩岸政策上真正展現出大開大闔的格局,王永慶又豈會客氣?2001年5月9日,王永慶當麵向陳水扁建言,強調“戒急用忍”的檢討已經不能再拖了,他並提出希望盡快開放大陸投資。

2002年,王永慶還通過“夜宴”陳水扁等多次機會,代表台灣的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向其請命,隻可惜仍舊無法使陳水扁在兩岸政策上作出一番大的調整和開放。王永慶為此公開批評陳水扁在“三通”問題上“隻說不做”。

陳水扁在2004年為競選連任,啟動所謂“防禦性公投”,王永慶看了直搖頭,抨擊此舉是“吃飽太閑”。

依舊在兩岸間奔波

或許是為了修補與這位在兩岸產業界一言九鼎的大老的關係,陳水扁連任成功後,2005年1月3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辭世,陳水扁馬上想到敦請王永慶扮演“兩岸協調者”的角色,在約見王永慶時力促其接任辜老的遺缺,但遭婉拒。

目前,王永慶已在大陸建立了30多家企業,其中包括著名的漳州華陽發電廠,這也是台灣企業惟一進入大陸能源電力工業的重大投資項目,總投資達30億美元。華陽電廠以外的投資額也超過5億美元。

據了解,為了催生總投資金額3000億元的寧波“大乙烯計劃”,去年12月間王永慶還專程前往大陸。事實上,這些年來,王永慶一直被視為可以銜民進黨當局之命的企業家“三通”談判代表。

張榮發:拋棄綠色


張榮發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與王永慶長期與藍營理念契合有所不同,一度被冠以“綠色台商”封號的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雖然在國民黨主政後期與權傾一時的李登輝交好,但鹹信兩人的台籍共同背景,才是相濡以沫的關鍵所在。事實上,張榮發也長期是民進黨人的重量級金主。

與陳水扁相交20多年

早在陳水扁踏入政壇之前好多年,就已與張榮發結緣,兩人相交長達20多年。陳水扁自台大法律係畢業沒多久,便受聘為長榮集團的法律顧問,深受張榮發的信任和倚重。陳水扁從政後,張榮發的資金支持更不在話下。

2000年“大選”前,張榮發與許文龍、殷琪等人組成“國政顧問團”,成就了護送陳水扁入主凱達格蘭大道的臨門一腳。也難怪陳水扁勝選後,第一個拜訪的人正是張榮發。隨後張榮發不僅獲聘為“總統府”資政,據傳更介入陳水扁的“內閣”人事。

有人笑稱,張榮發的長榮集團英文名字是“EVER GREEN(長青)”,永遠都是綠的,連取名都如此“綠”意盎然。然而,在商言商,張榮發在李登輝主政後期,就批評過“戒急用忍”政策。陳水扁上台後,張榮發一如王永慶,在力倡兩岸開放“三通”多次建言未獲陳水扁具體響應後,也由滿懷期待,轉為大失所望。

因“三通”告別綠色

2004年“大選”前,有關張榮發與陳水扁漸行漸遠的消息陸續傳出,有民進黨“立委”繪聲繪色地說兩人多次為“三通”議題發生爭執。

那年,連戰代表國民黨出馬參選,欲贏回“執政權”。連戰登記參選之前,在一位企業界友人安排下,曾親自拜會張榮發,就兩岸“三通”及未來財經問題交換意見。據“立法院長”王金平轉述,張榮發清楚表示“大力支持”連戰,並對陳水扁施政提出若幹批評,再度力陳兩岸早日“三通”的重要性。

訪問大陸不下10次

陳水扁連任後,張榮發與陳水扁非但沒有重修舊好,反而每況愈下。張榮發多次批評,陳水扁對大陸開放人民來台觀光抱遲疑態度,一天隻開放1000個名額,又不積極響應大陸開放台灣農產品登陸。張榮發並以香港現在的政績為例告誡民進黨當局,台灣當局又能拿出什麽成績,證明台灣的製度比“一國兩製”強?

現年81歲的張榮發,十幾年來訪問大陸不下10次。可以這麽說,張榮發是選擇用布局兩岸取代局限於台灣一隅的“務實做法”,換取更龐大、多元的商業利益,來麵對陳水扁等民進黨人對他所做的人身攻擊。

許文龍:“獨”排眾議


許文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台商介入兩岸政治議題激起一池春水的最具代表性人物,莫過於2005年3月26日“護台灣大遊行”當天,發表《退休感言》說自己支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了。

曾經“獨”樹一幟

許文龍,1928年生,台灣台南市人,原本是從事化工塑料業,2000年以後成立奇美電子,轉投資液晶屏幕。他是個作風十分低調的殷實商人,不住豪宅,不坐大車,更不愛曝光或接受媒體采訪。

許文龍關心政治、愛談政治,但不參與政治。他是李登輝的老友,1996至2000年間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2004年“大選”前幾天,力挺陳水扁贏得選戰,後獲聘為“總統府”資政。

同是眼光長遠的台商,許文龍與王永慶、張榮發一樣,對兩岸開放“三通”滿懷期待。許文龍認為,以主客觀情勢分析,主導權及時間點仍在台灣,就看陳水扁怎麽做。

然而,許文龍的評估未免過於一廂情願。在鎮江台資企業中名列翹楚的奇美,卻因老板許文龍個人“獨”樹一幟,而在2004年被列入“不受歡迎的台商”。同年5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我們不歡迎“綠色”台商》一文,明確質疑“綠色台商”拿著從大陸賺的錢支持“台獨”。被點名的奇美,旗下上市公司更是連續六天股市下跌。

《退休宣言》震撼台灣

2004年年底至2005年初,中國大陸進一步祭出《反分裂國家法》,劃出了“法理台獨”紅線。就在綠營發起“護台大遊行”反製之際,許文龍這位“獨”派長者,卻突然在報端發表《退休宣言》,有如一顆核彈般重擊陳水扁和“獨”派陣營。

“我是一生意人,出生在台灣,祖籍在福建海澄,一九九一年我到大陸福建尋根,我認為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

抓著陳水扁小辮子?

耐人尋味的是,陳水扁對於許文龍的“悖離”獨派陣營,表現出來的反應卻比對張榮發要寬容許多,並未有明顯不悅之詞,也拒絕了許多人要他取消許文龍“資政”頭銜的建議。台北政壇有在野人士私下揣測,逆轉2004年“大選”結果的“319槍擊案”中,陳水扁舍近求遠選擇奇美醫院醫治,背後一定隱藏了諸多“秘密”。也因此,有小辮子在許文龍手裏。

奇美電子目前是全世界第四大液晶麵板廠,在大陸的投資也更加順暢。在某種程度上,許文龍是以具體的動作,明白響應了大陸所宣示的“不管過去說過什麽?做過什麽?隻要從今天起,承認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一切好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