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胡哥的雄韜偉略,讓美國人驚出了一身冷汗

(2007-02-03 20:48:40) 下一個
繼1996年台海危機中解放軍無聲潛艇逼退美軍“尼米茲”號航母之後,今年10月底,中國“宋級”潛艇再次發威,貼近美軍“小鷹號”航母戰鬥群五英裏未被發覺,讓美國航母戰鬥群“驚慌失措”。那麽,中國潛艇事件所顯示的真正意義究竟何在?從中國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才能理解中國潛艇出入太平洋的背景和原因。

生存概率高 解放軍確定潛艇戰略

  要了解潛艇發展戰略,首先需要知道潛艇的威力。

  潛艇按戰鬥使命區分,有普通魚雷攻擊潛艇和戰略導彈潛艇;按動力區分,有常規動力潛艇和核動力潛艇。核潛艇又可分為導彈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兩大類。特別是核潛艇具有功率高、速度快、續航力大、配備武器多、隱蔽性好、攻擊力強等眾多優點,具有比常規潛艇更優越的作戰性能和更廣闊的活動範圍。因此,潛艇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臨海國家矚目的重要武器。

  據美軍的作戰模擬評估報告顯示,潛艇與航母交換率為3~5∶l,即損失三到五艘潛艇即可擊沉一艘航母。核潛艇的強大攻擊能力使之成為最理想的核報複力量。核大國普遍認為,在兩個勢均力敵的核大國決戰時,遭到突然核襲擊的一方,固定導彈發射井的生存概率隻有4%~9%;路麵機動導彈發射車為30%;戰略轟炸機為30%;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生存概率可達90%。幸存一艘核潛艇,即可使對方受到毀滅性報複打擊。

  現在擁有導彈核潛艇的國家隻有美、中、俄、英、法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否擁有戰略性核潛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能否真正躋身大國俱樂部的通行證。早在1950年代當赫魯曉夫拒絕中國引進核潛艇的請求時,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怒吼:“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於是中國第一艘被西方稱為“漢”級的核攻擊潛艇,在1968年開工,1970年下水,1974年試航後命名為“長征一號”,編入海軍序列。

  中國領導人保持著對戰略核潛艇的高度關注,這使中國潛艇技術與作戰效能迅速得到提升。就常規潛艇而言,世界上目前隻有中國同時製作三種常規動力的潛艇;就核潛艇而言,中國現在正發展兩種核潛艇,其中一種是戰略性核潛艇,這是對美國本土構成打擊的核潛艇。在第三世界國家,也隻有中國在發展兩種攻擊核潛艇。中國潛艇不僅在技術上日趨成熟,而且單從數量發展來看,也一直處於迅速上升勢頭,迫使美日開始對中國的潛艇研製和生產給予高度的關注和重視。美國情報官員說,中國在092潛艇(即“夏”級)之後發展了094核潛艇,這將是中國的第一個真正的洲際戰略核發射係統。

  五角大樓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說,中國的特定意圖是“發展能力以對抗包括美國潛在因素在內的第三方對台海危機的幹預。”這份報告中還聲稱“在台灣投降前阻止、擊敗或者延遲外國力量的幹涉是北京戰略的重要部分。”為達到這個目標,中國正在擴充其戰略導彈(遠程和短程)、巡航導彈、潛艇、先進的戰機以及其它現代化作戰係統。”中國軍方重點強調現代化的陸地機動和海基戰略核打擊能力等。(圖為解放軍宋級潛艇314號)

  由此可見,中國所奉行潛艇戰略主要也是圍繞台灣問題而來的,當然,應對包括南海問題在內的其他周邊事態也在考慮之中。近期發生的中國潛艇跟蹤美軍航母的事件,以及在1995年的台海危機中,中國潛艇逼美軍航母後退200海裏的事件似乎都印證上述說法。

中國潛艇 不戰而屈人之兵

  美國媒體披露中國“宋級”潛艇貼近美軍“小鷹號”航母戰鬥群五英裏未被發覺,這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在向美國軍艦示威。目前這一事件的詳情和意圖尚未為外界所知,但是,如果在從事件發生的大背景來看,則可看出中國已經把潛艇這一具有威懾作用的武器作為一種政治手段來應用。

  首先是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得不到緩和,而日本和美國規模龐大的海上軍演即將展開,有分析稱,這次演習是一次“實戰威懾行動”,雖稱針對朝鮮,但殺雞用牛刀有點不合適;其次,潛艇事件發生時正值中國民間發起保釣行動,而相呼應的是解放軍的東海演習在釣魚島附近展開;第三,安倍內閣上台之後,日本軍事擴張勢頭進一步加大,日美軍事同盟得到空前鞏固和發展;第四,在美國與日本國內都有支持台灣獨立的論調登場,尤其美國與台灣的軍事同盟已經實際形成,美國聲稱在台海衝突中將派出艦隊支持台灣。

  分析家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美日浩大軍演的目的相當明確:第一,威懾朝鮮,演習對朝鮮可能的軍事打擊;其二,向中國與俄羅斯發出信號,美國在東亞的影響持續增強,同時加強對中國的遏製政策;其三,警告中國,不要輕易對台灣動武,不要對朝鮮采取姑息政策。

  中國對這個問題並沒有回避,先後在濟南軍區舉行了“確山”軍演和“前衛-206b”軍演,在東海則於10月24日至28日舉行海上演習。分析指出,中國如此密集的大規模軍演非常少見,不無向美國展示武力的可能。

  尤其中國巧妙采取潛艇戰略跟蹤美國航母,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其一,警告美國,在東亞不要過於囂張,不要指望在台海衝突中對台灣提供支持,因為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外部勢力介入台海衝突已成為中國高層的現實戰略選擇;第二,由於中國與朝鮮有軍事盟約,如果美國攻擊朝鮮,則無疑宣布與中國開戰,而中國不想卷入這樣的戰爭,因此用潛艇來告訴美國,與朝鮮交戰美國並不能保證完全勝利,朝鮮問題應采取談判方式進行。其三,這次潛艇事件發生在解放軍東海演習期間,而此次東海演習被外界解讀為聲援民間保釣活動、宣示釣魚島主權的演習。因此,不排除此次潛艇事件是東海演習的一部分,以警告日本不要在美軍的庇護下從事危害中國主權與國家統一的行為。

  有分析稱,此次潛艇事件證明,中國潛艇有能力擊沉美國航母。這無異於中國對美日於11月9日至16日開始的代號為“18G”的海空聯合演習“當頭一棒”。有分析說,此次潛艇事件是中國潛艇戰略的充分體現,是對中國海軍防禦近海及未來可能爆發的中美(日)戰爭的演練。

奪製海權 潛艇首當其衝
  
中國潛艇跟蹤美軍航母事件曝光後,有文章說,中國潛艇突破數層反潛防禦網,直接暴露在美國海軍麵前,凸顯出中國潛艇已有能力突破第一島鏈海域封鎖實施遠程作戰。而這已經不是新聞,因為早在1970年代中國潛艇已經突破美軍編製的第一島鏈。1976年12月,東海艦隊252艇首次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西部進行遠航訓練。1980年3月,東海艦隊256艇又突破第二島鏈進入太平洋中部。所以說,中國海軍潛艇部隊在上個世紀已經具備了中遠海作戰能力。

  針對中國潛艇部隊的發展方向問題,一位解放軍海軍潛艇戰研究專家表示,未來十年解放軍海軍的戰略任務,“不是衝出第一島鏈,也不是打航母,而是控製沿海岸線500海裏內的絕對製海權,保衛沿海經濟圈”,比如通過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線等。就目前來說,美國強大的海上力量封鎖進出日本海、東海的各個海峽以及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中國的海上通道就是不安全的,單從日本海來看,美國利用停泊在日本海的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發射巡航導彈,以及在解放軍防空武器無法接近的空域發射巡航導彈,打擊範圍至少可以覆蓋華中、華東、東北地區,而解放軍在軍事上無法直接製止這種打擊。

  對此,中國軍方應該有深刻的認識。目前,中國無法和美國在整體上抗衡,而潛艇以其隱蔽性強、準確性好、效率更高的特點正是中國占據製海權的最好武器。以高科技裝備的潛艦則意味著水下控製權取代了水上控製權,成為掌握水麵控製權的前提。而且長遠看,未來,人類生活擴展到海底以後,水下控製權有可能取代水麵控製權,成為製海權的關鍵。潛艇可利用其特性和其它各種水麵、空天的載體結合信息係統給予航母戰鬥群的武力攻擊,一旦失去航母的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不僅將失去製海權,還將喪失製空權。

  日本外交評論家岡崎久彥指出,一旦中國以台灣作為潛艇基地,它將擁有日本的西南海的製海權,南海的情況也大致相同。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石油消耗國,現在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有近六成是中國船隻,中國與日本兩個經濟巨人的海上石油供應線已在不經意間重疊了起來。因此,中國有必要有一支能保障遠洋運輸的海軍來保障海上生命線的安全。

  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譚慎格一篇題為《中國潛艇的挑戰》的指出: “到2025年,中國海軍可能會稱霸太平洋,據估計,中國部署在太平洋的攻擊型潛艇的數量將超過美國潛艇,達到五比一。

  對抗航母,有兩種途徑,一、發展航母,二、發展潛艇。對於中國海軍而言,最忌憚的是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要發展並保持與美軍相當的航母力量,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因此,潛艇戰略成為中國海軍的主題,也就順理成章。而中國大力潛艇戰略,其連鎖影響在世界軍事尤其是東亞軍事上是非常深遠的。例如,日本就將因此發展並保持強大的反潛力量。

  軍事從來都是服務於政治的。中國的潛艇戰略既有軍事意義,更具有政治意義。目前,中國就是把潛艇戰略作為政治牌在打。

作者: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