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新著驚人:《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
(2007-02-03 20:48:40)
下一個
新聞來源: 金融時報 於December 02, 2006 05:15:35
專欄作家摩根•威策爾(Morgen Witzel) 對於一些美國決策者和評論員而言,中國正在取代伊斯蘭極端主義,成為一個藏在暗處的惡魔。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如今已對美國的利益構成了威脅。他們認為,必須製止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
其中一個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就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歐文分校教授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一位在美國廣播電視媒體經常露麵的著名分析員和評論員。他認為,中國正展開“一項大膽行動,尋求全球經濟霸權”。在其所著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一書中,他敦促美國盡其所能,遏製中國的前進步伐。
書中提到,美國應該采取的措施包括:與中國進行直接的經濟對抗,包括製裁和邊境控製──必要情況下,以軍事行動作為支援。
在拋出這種令人震驚的論點之後,納瓦羅教授列出了一些潛在的觸發因素,它們可能會引發中國和其它國家的衝突,尤其是中美衝突。中國的製造業產品已主宰全球許多市場,而他列舉的因素就包括中國廉價製造業產品的流入問題──他將這稱為“大規模生產武器”(weapon of mass production)。如今已經不新鮮的仿冒和盜版問題也被列舉了出來,此外還有環境汙染問題、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問題和中國國內社會問題。
比較新穎且有著險惡用心的一點,乃是納瓦羅教授如何將這些論點附和他的主題。他認為,對於每一個單獨問題,中國政府都負有直接或間接的責任;對於每一個單獨問題,都與中國試圖取得全球經濟主導地位有關。
例如,納瓦羅認為盜版和仿冒問題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默許。在談到“中國是海盜國家”時,他援引了一家美國製藥企業高管的話:“讓我們實際一點吧。隻有中國自己有了可以保護的知識產權,情況才會好轉。”
由此,謊言得到了強化:中國沒有自己的創新,隻是從西方拾荒。認為一個發明了火藥、造紙術和番茄醬等東西的國家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個看法很可笑,但納瓦羅卻武斷地認為這是“事實”。
他對中國的城市化也百般挑剔,將其視為一項蓄意的政策,以確保“大規模生產武器”獲得廉價勞動力供應。然而,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標誌之一。中國農業占 GDP的比例相當於中世紀的英國:2003年,中國的比例為39%,1300年,英國的比例為44%。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城市化是經濟發展中一個自然(即便痛苦)的過程。但作者忽略了這一點。
扭曲現實的文字還在繼續,但有關毒品的章節真正為本書定下了基調。他寫道:“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全球非法硬毒品的生產、運輸和分銷中發揮關鍵作用。”他同時列出了一長串可怕數據來證明他的觀點。他沒有直接譴責中國政府,但任何一位讀者隻要願意,都會毫不費力地得出推論:中國政府即使沒有直接責任,也對此負有間接責任。
為消除這種“威脅”,他提出的政策建議荒謬且可怕。他鼓吹剝奪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的否決權,理由是該國“不道德地、機會主義地使用否決權,以此作為各種離譜事件的外交盾牌”。剝奪中國的否決權,還可以起到羞辱中國的作用。
同時,他建議通過嚴格的邊境控製和對參與企業進行製裁,來打擊販毒、汙染和盜版行為。
他警告美國消費者:“購買中國廉價商品,隱含著真實而危險的隱藏成本”。然而,即便美國消費者停止購買中國貨,這對美國經濟又有多大好處呢?他們會購買來自其它國家同樣低價的產品。
接下來,是令我們毛骨悚然的一段話:“實際上,這些政策建議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需要美國具有與中國對立的經濟和政治意願,同時需要軍事力量來支持這些政策。”
作者沒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證據,來支持他所提出的中國野心勃勃尋求世界霸權的觀點。當他談論中國內部複雜的社會問題時,他的觀點也自相矛盾。
認為中國具有“建立世界經濟霸權的野心”的看法,是胡說八道。宣稱美國必須使用經濟對抗,同時利用戰爭威脅作為支持,這樣的看法,借用傑裏米•邊沁(Jeremy Bentham)的話來說,完全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