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被排出朝核決策圈:日本在東亞被邊緣化

(2007-02-03 20:47:56) 下一個
新聞來源: 環球時報 於November 08, 2006 09:57:35 

近十幾年來,日本在自身國家基本利益及東亞地區局勢的定位上,與美國之間的差異日益凸顯,並急劇明朗化;在日本被邊緣化時,中美之間反而出現了積極合作的態勢。這也是此次朝核危機轉危為安的重要背景。

10月31日,中朝美三方發表公告:朝鮮重回六方會談。朝核危機出現了轉機。國際社會拍手稱快,但唯獨日本的態度不甚明朗。日本雖也勉為其難地表示“歡迎”,但馬上提出了一係列“條件”:第一,不承認朝鮮以核擁有國身份重返六方會談;第二,朝鮮如不在棄核及綁架日本人問題上有明確誠意表示,對朝製裁絕不停止。

11月4日,朝鮮公開表示:日本如果不願參加六方會談也好,這樣還可以提高效率。日本本來一直自認受朝核威脅最大,現在卻似乎並不樂於看到形勢的轉變。透過這種現象可以看出,日本在東亞及六方會談框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中有被邊緣化的趨向。

根據資料研究分析,正當中朝美三方在北京緊急會晤、交叉會談長達七個小時,最終做出重回六方會談框架決策的同一時間,日首相安倍卻正在日本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的采訪,將他上任後從未敢觸碰的“修憲”話題首次公然擺在桌麵上,並明確指出要修改最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憲法第9條(和平條款)。

第二天,各大媒體依然在談論“核武論”,安倍則明確表示,他並未批評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的“核武論”。一向緊跟美國且算計精到的安倍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居然與美國的“核不擴散”努力背道而馳,顯然可以看出,日本對中朝美三方的決策過程並不知情。

果然,三方公告消息公布後,連日來大量披露所謂中朝美相互斡旋內幕的日本輿論上下驚愕萬分,連一向消息靈通的專事朝鮮研究的“有識之士”也大呼“搞不懂”:一是不懂為何在此時?二是不懂朝美為何能談成?三是不懂今後會向何處走?四是不懂誰會成為大贏家?總之是問題多於答案。

一天之間,中美已經力挽狂瀾,撥正了東亞這條大船的航向,但日本很明顯是身處決策局外。盡管日本從7月針對朝鮮試射導彈在聯合國推出決議開始,就一直以為自己已經成為朝核乃至東亞問題的主角之一,核爆之後,日本自上而下,更是緊鑼密鼓,從聯合國多邊洽商,到自行出手製裁,從日本的防禦到“核武論”,出手又快又猛,一切似乎都在按照日本的戰略設計運行。誰料“好景”不長,中美聯手穩定大局,使日本猶如被澆了一盆冷水。

如果說,僅僅是被拒在門外,與美國未及時通氣,信息不靈,還不值得日本過於懊惱。因為朝鮮問題本來就沒有太多日本插手的空間。日本在朝鮮半島積怨過重、偏見過深,日本如果什麽都不做,反而會落個利人利己的結果。但值得日本以及關心日本的人們注意的是:日本不僅是信息不通,而且自己整個戰略設計、政策意圖和舉措,常常與東亞及朝鮮半島的正常發展格格不入,往往自外於正常的軌道。

例如這次,朝美爭執造成東亞核事態一時失控,日本卻借機大肆炒作“核武論”,這就好像大雜院不小心失火,幾乎所有人都在救火,日本卻在向火裏澆油,不但救不了火,反而會把人燒傷。對於美國而言,日本這次不僅未能成為解決麻煩的幫手,反而成了麻煩添加者。

所以,不是別人刻意疏遠日本,而是日本自己的作為使自己成了一個被邊緣化、被疏離的對象,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在大局大勢之外,而自己卻還以為已經在掌控、影響大局,這可能是最值得日本反省的。這種主觀與客觀的背離,好像是日本百年來最常犯的錯誤之一。

日本在東亞被邊緣化,有三個層麵的解讀:一是被自己邊緣化;二是被東亞各國邊緣化;三是被美國邊緣化。這三者中,日本或外界感受最明顯的可能是日美關係的層麵。因為日本缺乏自我反省意識,也並不是十分在乎東亞近鄰的感受。然而,如果美國的態度在變化,那對日本的意義就會有所不同。

日美作為安保同盟,本來有很明確的共同利益。但近十幾年來,日本在自身國家基本利益及東亞地區局勢的定位上,與美國之間的差異日益凸顯,尤其在最近朝核問題上,雙方的差異急劇明朗化並暴露出來。

這些差異主要有兩條:第一,在半島問題上,日本存在雙重利益:首先是曆史性質的利益。就二戰後的朝鮮半島而言,美國是二戰後國際及東亞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它的主要利益所在是維護現有格局不要出現大的變動,尤其要減少出現“顛覆性變動”的可能性,這是基本利益、戰略利益格局決定的。日本是戰後的輸家,所有現在的秩序格局,幾乎處處不順日本的心。

這種經戰後60年積蓄的“悲情”,使日本各界有較強的改變現狀的衝動。換句話說,二戰後的東亞,美國是被“請”進來的,而日本是被“清”出去的。雙方一進一出,利益當然大不一樣,日本自然企圖扭轉這種局麵。其次是現實性質的利益,日本希望借助朝鮮半島危機,取得代替美國行使幹預半島的資格,並借此向美討價還價,爭取使美為其鬆綁,幫日本躋身於政治、軍事大國。

因此,朝鮮出事,對日本反而有利。但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中東是重點,伊拉克以及伊朗等這幾盞不省油的燈隨時都會點著美國的選票箱;中南美也要耗費些許心血;“基地”組織不時製造緊張。所以維持東亞的穩定,避免在全球格局中“四處起火”、腹背受敵當然是美國的願望。日美雙方一亂一定,隱含著不同的利益。

第二,在地區穩定機製上,美國對六方會談期望很高。通過“六方框架”,美國既可以控製朝鮮,還有利於拉住韓國,並與中俄溝通,讓日本見見世麵,鞏固自己在東北亞、朝鮮半島的合法存在。而日本對六方會談的熱情不高。因為日本並不真心希望朝核乃至半島問題以和平穩定的方式解決,那樣的話,日本可能永遠沒有機會在美國那裏換取政治軍事複興的機會,日本自己也沒有向國內鼓吹修憲備戰的借口或理由。

再者,“六方”框架是以中國為主導,以中美為主軸運行的。而日本對地區局勢的定位恰好就是與中國爭雄。因此隻要與中國有關,日本就會格外敏感。例如這次中國在複談斡旋中作出了貢獻,各國都有好評,11月1日,布什總統第一時間明確表達對中國努力斡旋的感謝;而一貫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日本,卻似乎沒有在任何正式場合對中國表示過什麽積極的態度,反而夾雜著中國與朝核關係密切等各類傳聞。

在日本看來,自己在這樣的“六方”框架裏始終是邊緣化的角色,所以總要提出一些難題,使“六方”進程複雜化。去年,日本以“日本人綁架”作為主打題目,要求列入“六方”議題,就是典型的例子。那明顯是不適宜的,也是缺乏和解精神、操作智慧的作法,遭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與會方的一致反對。

此次,朝鮮重回六方會談公告一出,日本政府依然故伎重演,千方百計要拖六方會談的後腿。但經曆了近來的反複,其他幾個國家都變得成熟,懂得如何珍惜得來不易的成果,主要的當事方──美國當然不會例外。在日本被邊緣化時,中美之間反而出現了積極合作的態勢。這也是此次朝核危機轉危為安的重要背景。

眾所周知,中美兩國盡管也曾有過並肩戰鬥的短暫經曆,但近代以來主要的發展曆程如同“兩股道上跑的車”,共同點似乎不多。但是,進入後冷戰以來的十幾年,中國和美國如命運安排般地走到了一起,這兩個大國同時成為全球意義上的“紅利獲得者”。

雖然中美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出現過爭執,但卻表現出過去美蘇時代不曾有過的智慧與坦誠。雙方都對現實充滿熱情而非悲情,都把對方視為重要的利益夥伴,都希望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局麵,實現自己的發展並保護目前的戰略機遇,這些都是中美最大的戰略共識,因此,兩國關係也在互惠合作中處於最好的曆史時期之中。

在全球化的變局中,誰最有能力及素質適應這個變局,最懂得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與時俱進,互惠共贏,誰就會取得新世紀的主導權。事實證明,在今天的世界上,無論過去有過什麽矛盾、糾紛,隻要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溶入共同發展、合作互惠的全球化大格局之中,就會順風順水,一路暢通。如果總是逆向操作,總想回到當年戰爭或冷戰的思維框架裏,總想以一種零和遊戲的方式來處理國際問題,最終隻會落得背時背信的結果。

從中美的積極合作中,可以看到後冷戰時期正在形成中的新國際格局所需要的行為規範,即主要參與國際博弈的大國以順應大勢的合作姿態,不斷引領潮流,營造共贏的局麵,而不是單純的利益分割甚至勾心鬥角,這也代表了今後世界發展趨勢。中美成功之處,可能恰好就是日本的不足之處。現在,各國都希望日本跟上形勢,回到東亞地區發展的正常軌道上來,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作者是日本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