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民進黨已非台灣之子

(2007-02-03 20:47:49) 下一個
2006.11.05  中國時報
民進黨已非台灣之子
顧爾德


陳瑞仁檢察官起訴書中,兩次提到陳水扁總統涉及偽造文書與貪汙罪嫌「因受憲法第五十二條之保障,俟其經罷免或解職後再行訴究」。這兩次重覆的文句清楚地說明陳瑞仁起訴陳水扁的決心──隻要陳水扁被罷免或解職時,陳瑞仁還能有此職權。

相對的,從陳水扁總統的角度解讀,這段話也代表著他此刻絕不會輕言去職。一旦去職,就失去了憲法五十二條的保障,就得立即麵臨被陳瑞仁起訴的危機。從陳哲男案、SOGO案、趙建銘案到國務機要費案,麵對這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機,陳水扁總統及其執政團隊,盡一切努力隻想確保陳總統的權位。


欲達到此一目的,這幾個月來陳水扁總統及其幕僚製造許多煙幕,包括:對案情的辯解;對敵人(甚至盟友李登輝)道德控訴,企圖為自己政治信用加碼;轉移並提高爭議焦點到國家認同、憲政改革,以塑造自己是改革受害者。這些作為說明了,陳總統鬥誌之高昂與?性之堅強,他會盡一切努力保住權位。直到一個多月前,陳總統還有機會透過政治協商全身而退,他都不願自行請辭,更何況事到如今,檢方已清楚說出一旦總統解職必將遭起訴,他豈可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也因此,不必期待陳水扁總統會有任何順應民意的大決斷出現。

能期待在野泛藍嗎?馬英九主席這位享有一切相對優勢的政治領袖,幾個月來提不出一個讓朝野必須主動或被動加入協商的政治議程。三日晚間,國民黨臨時中常會除了三度罷免,具體主張就隻是北高兩場大遊行。遊行之目的很明顯是為選舉造勢──紅衫軍數十萬人潮已說明了民眾的期望,國民黨辦大遊行除了收割成果、助選北高之外,還有更積極的意義嗎?李家同教授質疑的很對:國民黨在國會已經是非常大的力量,為什麼還要上街頭?

至於宋楚瑜主席,從倒扁、反軍購到黨產問題,隻見其見縫插針、如魚得水,充分發揮「關鍵少數」力量。他似乎從未想過解決問題,而處心藉由製造衝突而獲利。而李登輝領導的台聯很像宋楚瑜的親民黨。除了意識形態與伺機裂解盟友獲利之外,沒有任何願景、政策與政治議程可以讓人民動心。

很清楚地,到二○○八之前還是民進黨執政。也正是因為民進黨在未來一年半仍然會續執政,社會必須給予她更多的期許與壓力。遺憾的是,三日晚間各媒體以及台灣關心政治的民眾,都期待著民進黨臨時中執會的結論,隻是大失所望的人不在少數。很難想像,當民進黨執政時遇到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元首貪腐危機,民進黨中央菁英討論的層次隻停留在:陳水扁總統到底要不要送中評、廉政會,甚至連這點都沒有共識。

民進黨隻想到用「家規」來麵對台灣麵臨的政治危機,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執政黨,進而思考如何解決此危機。他們頂多想到如何「切割」陳水扁總統,為自己脫身;或者,思考自身的利益和陳水扁總統撇不撇得清。他們未想到如何讓台灣脫身──這絕非為幾個被起訴的黨員對社會說一句「抱歉」就能解決的。

民進黨還心存佼倖,心想著也許藍、橘、紅軍接下來會在冒進中犯一些錯誤,再製造社會對立,再鞏固綠營基本盤;藍軍想著隻是北高選舉;而橘軍做著無本生意,見縫插針──李登輝的台聯如出一轍。

從總統與第一家庭弊案爆發後,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民進黨上下都被陳水扁總統綁住了?民進黨似乎不敢去想像「沒有陳水扁的民進黨」。陳水扁是第一位讓民進黨執政的領導人,但民進黨忘了:民進黨的執政是台灣民眾戰後對民主政治與進步社會的投射。民進黨甚至不敢勇於承擔起這個個桂冠:從黨外到民進黨的發展,讓她仍然是台灣戰後民主發展中最有正當性的「台灣之子」。她要承擔的不隻是陳水扁政權六年來的功過,而是台灣民主的命脈。民進黨基本盤沒有崩解,這是戰後台灣民主邉訋資?昀鄯e下來的,不是陳水扁總統或甚至膽敢主張宣佈局部戒嚴的「台獨大老」撐起的。

民進黨的正當性在於過去長期對建構台灣民主的貢獻,若不再有貢獻,甚至反動,就等著把「台灣之子」的頭銜讓給新興的社會力量。(作者為專欄作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