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b.ettoday.com.tw:6060/2006/09/05/320-1986500.htm
2006/09/05 00:06
林環牆
(●作者林環牆,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萊納大學經濟係副教授。有個人部落格http://formosan-voices.blogspot.com。正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經濟日報該篇社論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解釋,陷入單麵向的直覺,而演變成倒果為因的笑話。
該社論說:「近六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尚能有3.6%,主要靠外需即出超迅速擴大的貢獻,而近六年出超迅速擴大,又全賴對大陸出超的 擴張。近六年來,若沒有對大陸巨額出超,變為入超國家,外需將大為萎縮,則近六年來台灣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就降到2%以下。」該社論竟然因此說,台商到中國投資擴大外需,提高經濟成長。
事實上,在整個長達十五年以上的台、中經濟集成過程中,呈現的是台灣經濟成長一直走下坡,薪資成長無力,社會中產階級萎縮,同時也造成了台灣的外需日益擴大依賴台、中產業垂直集成衍生的貿易關係。這個外需貿易關係的創建,大量磁吸了台灣內部資源,以致排擠民間消費、民間投資、以及政府支出等台灣內需。如果現階段再把台、中產業垂直集成衍生的外需拿掉,台灣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當然會進一步減弱。但這並不表示台、中經濟集成已提高了台灣經濟成長或擴大了就業機會,因為台、中長期的集成經驗本身已是有力的反證。
至於該社論對台灣資金流向的分析,更是背離經濟專業。
該社論說:「因此兩岸經貿交流,算資金往來總帳的淨結果,不僅台灣資金並未淨外流大陸,反而是大陸資金大量向台灣流,應是資金內 流。」
事實上,無論資金管道如何複雜,匯出匯入如何頻繁,一個經濟體是資金外流或內流端視其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的差額而定。如果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那麽超額儲蓄必然成為這個經濟體的資金外流,並且會反映在國際貿易收支,而形成這個經濟體的貿易出超。換言之,資金外流和貿易出超幾乎可說是一體的兩麵。
台灣對中國出超擴大正是反映台灣資金外流中國,該社論怎麽會顛倒說成中國資金大量向台灣流?
該社論很明顯刻意突顯台商到中國投資對台灣的利益,但是它不僅對加諸台灣的社會成本略而不談,就連經濟問題的連動關係也常倒果為因。
筆者過去一值突顯,評估現階段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正確方程序是,政府如何運用政策,讓走向中國創建產業垂直集成與投資台灣積極創新這兩個軸線,得維持活潑的動態平衡,以壯大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