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上海的廟會 zt (圖)

(2007-02-02 17:59:47) 下一個




老上海的廟會 zt


從龍華帶枝桃花回家


上海人租車到龍華參加廟會


廟會期間的小商販


清末龍華寺


四麵八方趕往龍華的船



2006年上海龍華廟會定於4月21日至5月7日在龍華旅遊區舉行。這屆龍華廟會的一大看點,就是嚐試推出已經停辦了半個多世紀的“龍華大會”活動。不過,舊時以驅妖辟邪為主要特征的出會將被以祈禱吉祥的主題取代。也許,對當代的青年來講,“出會”已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而在中國曆史上,出會恰恰是全國各地最隆重、最熱鬧的民眾性風俗活動。

廟會和出會

廟會起源於佛教和道教的祭祀活動,屆時,四麵八方的信徒會如期趕往寺廟,參與頂禮膜拜,於是逐漸形成固定的集會。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辰是中國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被叫做“浴佛節”。記錄西晉洛陽曆史的《洛陽伽藍記》中就大量記錄當時浴佛節的隆重而又熱鬧的景象,這一天僧人和信徒們把寺院裏的佛像抬出來逐一“沐浴”,許多寺廟也由此形成廟會。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幾乎全國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主供釋迦,所以四月初八“浴佛節”也成為大多數寺院進行廟會的日子。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作用就是冥冥之中的“婦女代表”,你有千愁萬難,可以祈求“千手觀音”,她肯定有一隻手會相幫和使你擺脫困難;你有看不透的心思,可以祈求“千眼觀音”,她一定能幫你指點迷津;你若老來無子,可以祈求“送子觀音”,不久你也許就懷上了baby。也許觀音是最世俗化的菩薩,她的能耐就是提供最需要的幫助,她也成為婦女最景仰和愛戴的神靈。佛教經典稱,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誕辰,六月十九日是她得道成菩薩的日子,於是這兩天又成了觀音寺的廟會。

寺院裏供的菩薩大多是泥塑木雕的,形態大,分量重,真的要把佛像抬出寺廟外,非得把山門拆了不可,所以,佛教節日形成的廟會往往即以廟為中心形成的集會,集會時眾多的人流又形成集市,所以廟會也被叫做“廟市”,指因宗教活動而形成的商業貿易市場。

中國的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有專門機構作過統計,曆史上能講得出點名堂的神道約2萬名,“一方神仙管一方土地”,地方上的道觀和廟的規製較小,神道像也較小,隻要幾個強勞力就足以把神像抬起來,在宗教節日中將神道像抬出廟門到大街小巷遊行就被講作“出會”。由於各路神仙的誕辰和羽化成仙日是不同的,所以各地廟宇出會的日期也是不同的,如二月二日是土地公公生日,各地的土地廟舉行出會,三月廿八日是東嶽大帝的誕辰,各地的東嶽廟會舉辦出會,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生日,江南一帶稱“神仙生日”,凡有呂純陽廟的地方就會舉辦出會。

天後出會

天後又稱天妃,福建、台灣一帶稱為“媽祖”,據說她是福建莆田人氏,修煉得道後成為航海保佑女神,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大多建有天後宮。據統計,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天後廟有2500座之多。上海的天後宮是元代進入上海的福建海運商人興建的,舊址在上海縣城東北角的城牆上,樓共三層,叫“丹鳳樓”,現在這裏有一條叫“丹鳳路”的小路,就是以丹鳳樓而得名的。

天後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廿三日,這一天也成為上海隆重的節慶日。清代上海人毛祥麟《墨餘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我邑(上海縣城)於三月廿三日為天後誕辰。先期縣官出示,沿街鳴鑼,令居民懸燈結彩以祝。前後數日,城外街市,盛設燈彩,自大東門外之大街,直接南門,暨小東門外之內洋行街(即今陽朔路),及大關(即舊海關,在天後宮對麵,即今新開河外灘處)南北,綿亙數裏,高搭彩棚,燈具不斷。

慶祝天後誕辰的活動從三月十九日拉開序幕,三月廿三日進入高潮,三月廿五日才告結束,前後共7天之久,此時上海各會館公所、商家以及居民自製的各種燈彩星羅棋布,使東門外一帶“遙望如銀山火樹”,出會的隊伍吸引市民空巷而入,尾隨其後,其燈彩的數量和規格均超過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所以上海人把三月廿三日那天的“天後誕”叫做“燈市”。

天後是航海保佑女神,理所當然地受到與海上海運和貿易有關商家和商人的景仰和尊敬;天後也是道教神道中為數不多的女性,更受廣大婦女的愛戴,“村婦新妝忙慶事,趁晴齊說到宮前”。婦女們穿起節日的服裝,打扮一新趕往天後宮,這一天幾乎成了當時上海的“婦女節”。

1849年上海法租界建立,天後宮就在法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上,而天後出會的行走路線就在法租界裏,於是因出會而引起租界與華界的衝突不斷發生,上海縣就以“華夷雜處,恐生事端”為由取締了天後出會活動。1853年9月7日,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這座天後宮毀於戰火,從此上海的天後出會活動基本結束。

近代以後,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國派往海外的外交官、訪問團及留學生的人數日益增加,這些人大部分從上海搭乘海輪出國,海上航行風險很大,出海的人們更迫切希望得到天後的保佑,1879年後,上海即籌劃在今蘇州河河南路橋北堍重建天後宮,並於1884年開光,這一天又進行了一次天後出會,不過,這次出會不是把廟裏的天後抬出來,而是把新做的天後神像請進去。順便補一句,老人習慣把今河南路橋叫作“天後宮橋”或“天妃宮橋”,就是以這個天後宮得名的。

城隍廟的“三巡會”

中國的城隍廟是一個地方最高的土地廟,縣城隍的職位等同知縣,不同處是知縣統治陽世世界,而城隍統治“陰世世界”。中國有城隍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東晉以前,但城隍廟機製被普遍推廣則始於明初。據說,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皇帝後,經常夢見曾追隨他打天下而陣亡的將士向他索討撫恤,訴說他們因得不到撫恤而成了冤魂野鬼的苦痛,於是朱元璋下令全國縣以上的行政單位必須建立城隍廟,以安撫冤魂野鬼。明洪武六年(1873年),曾在元朝政府做過福建提舉使,在朱元璋手下任京城會試主考官的上海人秦裕伯被朱元璋敕封為“上海邑城隍正神”。

與許多地方的城隍廟一樣,上海城隍廟既是上海縣最高的土地廟,又是秦氏宗族的家廟,城隍像是“衣架像”,隻有頭是用木雕的,而身體像一隻衣架,秦氏後人每年根據不同的季節給他換穿不同的服裝,當然,把城隍抬進扛出也十分方便。

與城隍廟配套的下屬“機構”為厲壇。古人把無歸宿的遊魂叫做“厲鬼”,他們是傳播瘟疫疾病的罪魁禍首,而厲壇就是超度厲鬼的地方。上海定於每年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初一)城隍要到厲壇安撫厲鬼,叫做“三巡會”,屆時,人們把城隍從廟裏抬出來,前麵有高昌、長人、新江、財市“四司”開道,沿街出會到厲壇,由知縣宣讀祭文後再返回城隍廟。到近代後,由於厲壇被劃進了租界,城隍出會改走康衢路(今中山南二路和龍華路)到龍華後再按原路返回城隍廟,這使龍華的廟會活動更鬧猛了。

龍華廟會

龍華鎮位於上海市區的西南,東臨黃浦江。流經龍華附近河道曲折多彎,舊滬諺有“龍華十八灣,灣灣見龍華”之說,高聳的龍華寺塔成了這裏的標誌性建築,佛教信徒更把龍華寺塔視為指點迷津的航標,所以“龍華十八灣,灣灣見龍華”與“條條道路通羅馬”近義。傳說,三國吳大帝赤烏五年(242年),孫權為紀念康僧會從交趾(今廣東一帶)來建業(今南京市),途經這裏而建寺,並以佛教傳說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的故事而賜名“龍華寺”,而龍華鎮即以寺得名。唐朝詩人皮日休有《夜泊龍華》詩:

今寺猶存古刹名,草橋霜滑有人行。

尚嫌殘月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

也許有了孫權賜名龍華寺的緣故,彌勒佛就在龍華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彌勒佛又是佛教中最討人喜歡的菩薩,也使龍華寺的地位和影響日益擴大。傳說彌勒佛是農曆三月初三圓寂的,每年這一天寺院要做大法事,附近信徒爭相趕赴龍華寺頂禮膜拜。“三月三,上龍華”,“燒燒龍華香,投個好爺娘”成了上海民諺。

龍華也是上海桃子的主要產區,龍華水蜜桃更是優良品種,到龍華賞桃花也是古代上海人春日郊遊的重要項目,上海地區的桃花一般在農曆的二月底三月初初綻,三月中旬盛開。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清代後期龍華廟會就改期為三月十五,清人《上海縣竹枝詞》雲:

車如流水馬如龍,輪舶帆船白浪衝。

香汛趕齊三月半,龍華塔頂結煙濃。

作者原注:“龍華三月半,香汛最盛。自開馬路,坐車來者較船倍多。”清代後期,上海已有多條馬路通達龍華,為龍華廟會的興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龍華相近的地方有漕河涇,今天這裏已是一個經濟開發區。漕河涇原是一條河名,後來形成鎮市,漕河涇的水神廟叫“漕河廟”,每逢清明和十月朔,當地人就要舉行隆重的漕河神出會活動。出會由地方和廟聯合操辦,人們在漕河廟集中,出會的隊伍沿街巷行走,在幾個指定的點舉行“路祭”,風俗意義為驅趕厲鬼,祈禱吉祥,隊伍以龍華為終點,然後返回漕河廟。不過在大多民眾心中,出會就是一個愉快、熱鬧的節日慶祝活動。

曆史上的中國是一個強大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凡是使用過中國農曆的國家或地區,都會有與中國節日相似的節慶活動。今天,日本京都地區仍盛行的七月十五“盂蘭盆節”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而今天的中國,“盂蘭盛會”則基本消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