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吳歡:要盡快彌補中國人的信仰缺失

(2010-08-19 07:47:40) 下一個
吳歡:要盡快彌補中國人的信仰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5日11:45 公益時報
吳歡:要盡快彌補中國人的信仰缺失
吳歡:要盡快彌補中國人的信仰缺失
吳歡(資料圖片)

  吳歡,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書畫家。生於1953年,辛亥革命民國元老吳殿英、莊蘊寬之曾孫,故宮博物院創辦人、書畫大師吳瀛之孫,著名學者、藝術大師吳祖光、新鳳霞之子。吳歡還積極從事公益事業,目前擔任“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國際藝術家聯盟”主席,“中華慈善總會文化藝術界慈善總團”主席。

  本報記者 徐輝 文

  作為文化界的名人,政協委員、著名的作家和書畫家吳歡先生在今年兩會上的提案都和文化相關:分別是《關於征收“文化稅”的提案》、《關於把全國公園名改為“百姓園”的提案》。對於這兩份提案,尤其是後一份提案,網民褒貶不一,有網友直稱提案“雷人”。

  近日,吳歡在京接受了《公益時報》記者專訪。在和吳歡進行了深入交談後,記者明白了吳歡在這兩份提案背後的良苦用心:中國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找到中國人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根基,重建中國的文化形象。尤其是第一份提案,吳歡特意請教了經濟專家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對於出生於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家族之一”的吳氏家族的吳歡來說,對於目前中國人信仰缺失所帶來的道德危機,對於“用祖先的文化來包裝自己,實際沒有文化”的現狀,有著很深的憂慮,在他看來,唯有對全國人民進行“信仰”的教育,方是解決中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問題的根本。

  另外,吳歡先生建議記者用“對話體”來直接展示他的想法,以引起國人對“找到信仰,進行信仰教育”這個問題的重視。

  “教育是給生命的禮物”

  《公益時報》:吳先生有信仰嗎?

  吳歡:不明確,至少是沒焦點,恍惚。在這個問題上指責別人,會不好意思。而反省自己則心安理得。我媽媽在世時就批評我沒禮貌,粗俗、愛罵人,不嚴肅。我至今覺得我媽說得對。我要好好改,但我那些壞毛病都是“童子功”。改起來很難的呀!總之,我這個文化子弟都沒文化了。

  現在中國缺少文化和道德標準,有些人唯利是圖的心太重。是非概念也混淆不清。無論是民間的勾心鬥角,商界的爾虞我詐,官場的嫉賢妒能,這些都是問題,在意識形態裏有大量的隱患,就是因為沒信仰才產生的。

  我最近看了一篇報道,《教育是給生命的禮物》。江蘇北部的三個年輕人因為行竊被發現,將德國人普方一家四口都殺了。普方母親趕到中國後,卻寫信給法院表示德國沒有死刑,不希望判三個年輕人死刑,因為他們的死不能改變現實。

  緊接著,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國人及其他外國僑民設立了紀念普方一家的基金,用募集到的錢為那三個年輕人家鄉貧困家庭的孩子們支付學費,希望他們能完成中國法律規定的9年製義務教育,為他們走上“自主而充實”的人生道路創造機會。因為庭審中的一個細節給他們觸動很深:那三個來自蘇北農村的年輕人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實際上也是說中國人沒教育,沒教養!

  這等於是善意地抽中國人的嘴巴呀,太丟人了。所以我們要重視教育,尤其是重視對信仰的教育。沒有信仰教育是絕對不行的。當年提出的學雷鋒,實際上是不敢問責“五四”運動除進步作用以外的負麵作用。一個雷鋒顯然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況且把所有優點集中在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把他變成神進行宣傳是不科學的。會讓活人選擇“敬鬼神而遠之”。宣傳教育的重點在於從理念上規定出人的價值取向。

  我們不能得意於今天的經濟成就,文化教育上不去,照樣不是太平盛世。

  《公益時報》:中國人需要什麽樣的信仰?是需要從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中尋找嗎?

  吳歡:在這次全國政協委員的小組討論上,委員們在探討“中國人信仰”問題的時候也談到,到底中國需要什麽樣的信仰?是儒教?道教?佛教?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其實,在中國曆史上都曾經試驗過:純粹的佛教行不通,純粹的儒教也有問題,純粹的道教也不完整。

  我們在經濟上借鑒了西方的經濟模式。但是如何將中西方文明結合,將中國傳統的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建立自己的最權威、最先進的信仰教育,是當務之急。

  我認為,中國的社會科學院和大學的各個研究所應該承擔起責任,在共產黨直接的領導下,投一大筆錢,請學者們下大力氣,去研究我們祖先留下來的今天仍然是精華的部分,如道德經、弟子規等等。並給予甄別,鑒定,排除糟粕,取出精華,返回民間去進行一場大討論,征求老百姓的意見。然後規定下來,看看我們中國人到底是需要什麽?中國人的信仰對我們今天黨的執政是輔助。隻有這樣,我們這個國家才有希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信仰教育,涉及興亡。

  要把信仰作為一種行為科學去研究。要借鑒馬克思主義精華,與中國“儒釋道”傳統文化精華相結合,並結合西方的現代文明,才是有中國特色的信仰。然後對國民從幼年開始進行普及推廣這種信仰,完成我們的信仰教育。不能再去培育那些沒文化的,等而下之的“童子功”。

  沒有信仰,是要命的事情

  《公益時報》:吳先生您在《關於征收“文化稅”的提案》中指出:“自上世紀初,胡適提出全盤西化到後來的文革,一次又一次對中國文化進行掃蕩”。並認為您自己“作為文化人子弟,從小先學會沒文化,再補學文化。你認為這種“文化掃蕩”給中國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什麽?

  吳歡:是的,我從小先學會罵人,後學會文化。齊白石有幅畫的題目叫“人罵我,我也罵人”。我的情況跟白石老人類似。五、六十年代豈止罵人,打人都是家常便飯,像我們這代人能學好嗎?我以為這個情況源於“五四”運動,砸爛孔家店和全盤西化。直接導致了現在中國人最大的一個問題:信仰缺失。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是一件好事情,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是對執政的輔助與彌補。

  我們國家過去提倡共產主義、馬列主義教育,馬列主義就是中國人的信仰。但文革以來,信仰被“自己人”顛覆:從1957年“反右”,到1966年的曆次政治運動,造成了今天中國的信仰缺失,一旦中國人沒有信仰,思想上就沒有根了,精神在四處流浪,靈魂不知所去,不知所歸。這是要命的事情。

  《公益時報》:信仰缺失在中國導致了什麽結果?是否如你在提案中所說的:威脅著中國後續發展的民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生態環境嗎?

  吳歡:有可能比我提案中所說的後果還嚴重。現在中國出現道德品質淪喪,一切與金錢掛鉤的情況,這都和缺失信仰有極大的關係。信仰的缺失導致各個階層全麵的不像話。今天我們在國外建那麽多的孔子學院,那在中國呢?怎麽和國人交代?用孔子去征服外國人,首先要征服中國人,這兩個方麵要等量齊觀。要對過去一百年來從“五四”運動開始的一係列政治運動進行冷靜地再認識。把不該砸爛的部分恢複起來。

  中國以經濟為導向,沒錯,但對金錢的徹底信仰,就是對道德的徹底的淪喪,君子愛才,取之有道,前提是道。我們要盡快地彌補中國人的信仰缺失,不能再等了。當然,此乃一家之言,未必公允,也求教於四方賢達,袞袞諸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