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弗洛伊德論宗教的起源 ZT

(2007-05-01 09:31:33) 下一個
http://www.kxwsl.com/ReadNews.asp?NewsID=2226


弗洛伊德論宗教的起源(一)


發表日期:2006年12月1日 出處:《科學與無神論》06.3 作者:單純 已經有679位讀者讀過此文
--------------------------------------------------------------------------------





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學者們都在從不同的領域談論宗教起源的問題。費爾巴哈(1804—1872)從唯物主義哲學家的立場、塗爾幹(1858—1917)從社會學家的立場、弗洛伊德則從心理醫生的立場解釋了宗教起源的共同特征,即將人的主觀意願投射到外在的某種超自然的人物或觀念之上,以構成自己崇拜的對象。這就是著名的“投射理論”。

關於宗教起源的這個解釋係統,由費爾巴哈算起,大體上可以被稱為唯物主義的科學傳統。這個傳統的第一代的確立者當首推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首先對宗教核心的神的非物質性存在表示懷疑,他認為,如果不能證明宗教中的核心———神的物質性存在,那麽它就隻可能是精神性存在,精神性存在則必然依賴於人的思想或概念,所以“神就是人的內在本性向外的投射”,它沒有自身的獨立性,隻是依附於人的某種思想,因此由它而確立的宗教就是人們思想或概念的投射。

同樣堅持宗教起源的“投射理論”的還有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他是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傳統具體運用到社會學觀察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從社會環境的需要出發將宗教解釋成“原始社會人類認識社會本質的一種間接知識形式”,之所以是“間接的”因為它缺乏科學的直接性,不是基於客觀事實,而是人的感情的投射。例如,人們以宗教儀式來跳祈雨舞,其結果並非真地會獲得雨水,而隻是展現一種社會功能:

“祈雨舞應該有一種比實際的及時雨更重要的東西,即祈雨舞的真正意義在於表達人們祈雨的共同願望。通過這樣的形式人們得以表達情感,宗教所具有的表述人類情感的功能由是而顯。這才是祈雨舞的真正功能。宗教儀式的作用是將社群凝聚在一起,以應對共同的恐懼、表達共同的希望、維係社會的穩定。”

這樣看來,塗爾幹是從宗教起源和其社會功能方麵劃清了一條界線:科學理性對應客觀事實以及宗教願望對應社會功能。曆史上的宗教思想多有形而上學的成分,妄圖成為解釋一切的權威科學理性和經驗事實,而這恰好是宗教自身的軟肋,待啟蒙運動和實驗科學興起之後,代表宗教思想的經院哲學就不斷地遭遇思想上的挫敗,退出了它在西方思想界許多傳統的領地,讓位給可以接受社會客觀事實檢驗的新理論,塗爾幹關於宗教起源於人的社會需要的投射的解釋也正是沿著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又前進了一步,將人的思想和觀念的投射具體化到人類群體的需要和維係社會穩定的功能上來。

將唯物主義和社會功能的解釋再具體化,我們便接觸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然而他的工作則是將宗教自然形成的曆史與人類本能的心理狀態聯係起來,使得他的解釋理論更普遍、更客觀。在《幻想的未來》一書中,弗洛伊德指出,宗教信仰是幻想的實現,即:人類最初發現他們周圍的世界令人感到十分苦惱;他們總是受到病痛、焦慮、挫折、最終是死亡等的折磨。麵對這些自然、社會和心理的困惑和折磨,人類開始在內心深處祈禱:要是能夠改變這些痛苦的處境該有多好!如果死亡不是我們艱苦掙紮的終點,如果有個全善的人物來幫助我們改變苦難的命運,那該有多好!宗教恰好就可以滿足我們這樣的期待,盡管我們沒有證據證明宗教確實能夠如此。因此,弗洛伊德斷言:宗教信仰“是幻想,是人類最古老、最強烈和最迫切的心願的實現”。他也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能把這樣的幻想簡單地視為謬誤,它們隻是表明“心願的實現是幻想過程中的一個顯著要素”;人們將自己最深切的願望投射給一個全善而又萬能的人格化對象,以便他被信以為真地實現人們對他的期待,這種信以為真的實際作用是為緩解此岸的現實痛苦提供一種心理平衡。幻想的實現和幻想的內容的實現畢竟是有很大差別的,前者隻……

作者簡介:單純,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