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贏的策略》謝營走中道 智慧取勝

(2008-01-16 13:20:40) 下一個
《贏的策略》謝營走中道 智慧取勝
記者王貝林/特稿

對選戰策略頗有主見的謝長廷,除強調與扁的分工是「國政聽扁的,選舉聽我的」,選戰策略主軸則鎖定與對手馬英九做「市場區隔」,堅持「中道路線」及機智應變卻不會進退失據的「智慧型」人格特質,搭配規劃「後發先至」的政策論述,並批判國民黨產用在選舉的不公不義,要打一場「謝氏選戰」。

「中道路線」是謝長廷最「與眾不同」的路線選擇,考量藍綠基本盤的明確落差,為爭取中間選民,不但要與較受爭議的陳總統適度保持距離,積極向獨派靠攏的黨中央,也被控製在其選務外圍;在遊錫堃請辭後,謝可望進一步掌握黨資源,並與扁「分進合擊」,扮演政治光譜與爭議政策的黑白臉,兼顧國家主體性與政策開放性,以進取中間選票。

以入聯公投及兩岸政策為例,前者是民進黨的信仰,逼馬營不得不「拿香跟拜」;後者的開放主張,走在民進黨主張的前端,也讓馬營跟進後不得不加碼而顯得進退失據。

謝長廷機敏的人格特質,一直被譏為「奸巧」,但看在謝營眼中,卻認為是一種應變遊刃有餘的「智慧」,卻又因謝有明確的中心思想,不致變來變去而進退失據;比較馬、謝兩人在北、高市長任內的政績,再對照馬在黨產、特別費案及排黑條款等危機處理不當的表現,謝營要凸顯馬從「神」變成「人」、把非危機搞成危機的善變、無能特質,從而彰顯謝原先受爭議的人格特質,應是智慧而不是奸巧。

政策比較算是謝營的秘密武器。馬營從幾個月前就公布「台灣藍鵲」的選舉logo,接著又陸續公布國防、教育等多項政策,但因未能與民進黨政府現行政策有明確區隔,相關主張並未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謝營規劃要在選前兩、三個月才陸續公布政策,並以國土總規劃及兩岸與台灣未來走向等「總統級」的視野提出方針、綱領,對比馬營钜細靡遺至部長、縣長級的格局,展現國家領導人的高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