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客,別再拚經濟了!

(2008-01-16 13:20:40) 下一個
政客,別再拚經濟了!
■ 林祥祝


同業最近關閉了兩條生產線,由於勞方的理性、資方的努力(優退之外,也移轉部分人力到其他廠區),所以沒有成為媒體的焦點。

一年前,韓國的同業也關閉了類似的產能,對外的說明是:中國市場產能過剩;中國市場價格破壞;獲利能力差;規模太小;設備沒有改造(rebuild)的價值等因素。國內業者雖然沒有說明撤線的原因,但八九不離十。擴大言之,中國崛起之後,台灣部分傳產所遭遇的問題,也與上述的情形大同小異。

然而,政治人物在看當前的傳統產業發展或經濟問題時,都不能客觀與理性。用政治的手把經濟的脈,病因不對,藥方也有問題。

採取主動的藍營,對中國企業對我國產業的威脅避重就輕,反而強調沒有三通、對中國投資限製、執政無能等「三害」;並就此開出藥方。至於綠營,麵對這個因果關係薄弱的推論(如上例,無此三害的韓國同業,還提早繳械),有人自信的反駁,有人開始動搖,隨「馬」起舞。

藍營說「毫無保留,全力擁中」是救命丹;但綠營說,再增加份量的話,這藥就有毒。政治人物各說各話,老百姓滿頭霧水。

推廣這帖藥方的馬、蕭候選人,其實也是心虛的,所以日前找來有「歐元教父」之稱、一九九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教授(Robert Mundell),想請他幫腔,可惜對方不賣帳。座談會中,老蕭先談了一大堆民進黨執政無能的數據,然後切到主題:「若提高目前投資大陸不能超過淨值四十%的政策上限,會使台灣失業率惡化。你對這說法有何意見?」

孟岱爾說:「台灣有很多經濟學家,應該有類似經濟顧問的組織,我沒有密切觀察台灣的數字,不過我建議台灣能像德國一樣,有更多優質的經濟政策討論和辯論。」

這段話打了一幹台灣政客的耳光,凸顯「國內經濟問題,談得最多、講得最大聲的,是政客和Call in 節目名嘴」的奇特現象。也讓人想起十年前美國電影「風起雲湧(Primary Colors)」劇中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詞:

「沒有哪個政客可以使這個工廠復業,帶回造船工作,或強化你們的工會。沒有政客可以恢復原狀。因為今天已是個新世界,經濟無邊界。在紐約按鈕,轉眼間可以把十億元轉到東京。在這個世界,勞力工作在工資便宜的地方,廉價市場不在美國。因此,要和人競爭,你們要鍛鍊其他肌肉,就是兩耳之間的腦力。」

台灣傳統產業的困境,其因果與因應,在這段十年前的電影台詞就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政治人物就好好拚政治吧,也別再演出「假拚經濟、實拚政治」的歹戲了。(作者為上市公司主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