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孩子正在崇拜的信仰-拜物教(林愛翎)

(2008-01-12 11:47:47) 下一個
偶然在簡餐店中,聽到隔壁小學生高談闊論。他準確的說出電視從第一台到第八十幾台,每一台在演什麽,並且把暑假中每個時段他看的節目一一道來。我聽完後不得不佩服他的記憶力,也深刻的體會到他的生活與媒體是如此的不可分割。


其實媒體在現代人社會中,不管是網路或是電視,都扮演一個雙麵角色。除了告訴我們流行的趨勢,現在社會在乎什麽、發生什麽事,同時也扮演了推銷的角色。告訴我們家裏的冰箱該換了,我的手機落伍了,要開RV才能給孩子高品質的旅遊,什麽都可以分享,就是不能分享麥當勞的薯條!而其中往往隱藏許多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孩子甚至成人,看待自己和別人的方式。


資本主義改變了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時代,人們所吃、所穿與所用的東西,大部分都是DIY的,也就是自己親手作的。每一件東西從生產、加工到裝飾的過程,都是清楚可見的。比如家裏吃的菜,若不是自己種的,也知道是哪個鄰居種的。因此,是人們賦予這些物品的「實用價值」,與物品有相當程度的感情。


但是現在的社會,你不敢購買一瓶沒有"牌子"的礦泉水,物品上麵的"MARK"代表了它與我的關係。例如一雙三、四千元的某名牌球鞋,它之所以有這個價值是因為那一個"勾勾的符號",但沒有人知道它是東南亞某個工廠所製造出來。製造它的人,可能是一個每天吃不飽,連喝幹淨的水都有問題的小女生,因為她一天的薪水,才合新台幣一塊錢。


從實用價值到符號價值


在資本主義開始大量生產以後,哲學家馬克思注意到,當時歐洲社會被壓迫的佃農與童工的痛苦。也就是有大資本的富者,可以擁有最大的田地,才能大量生產;而貧窮者隻能從小小的地主,變為一個整天生活在工廠中不斷加工的雇員,甚至到了冬天家中沒有煤炭可取暖。

此外,大量生產也造成一個以消費商品為社會主要命脈的痛苦。資本家必須想盡辦法把倉庫中堆積如山的貨物出清,因此第一要建立「品牌」的形象,讓人產生信任感,更要告訴人們他很“需要”這些東西,這個時候「媒體」就扮演重要的角色。媒體可以在同時間讓許多人注意到同一件事,而製作廣告的人會不斷的研究人們 “心裏的需要”。同樣的水,不同的包裝,吸引不同的族群,甚至我們會開始用廣告中所傳遞的影響,用你喝什麽飲料、開什麽車,穿哪一個牌子的衣服,斷定你是什麽樣的人,我是怎樣的人!


到此我們會發現,人不再賦予物品價值,而是物品的形象賦予人形象與價值。這個扭曲的人生觀,也是今天塑造青少年價值觀的幕後黑手,許多書中稱它為「拜物教」。


拜物教?!


廣告心理學的基本信念是:社會中的每一個群體都有其很深的需求--愛、被注意、被認同,恐懼與軟弱,廣告商則提供產品來解決這些需求與軟弱。他們利用人心裏的空洞,讓商品來取代人對神的需要,告訴我們經由消費可以得到自由、愛、和平、環保、關心…。廣告不斷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快樂,但是絕對不會說從此以後就會永遠幸福快樂;在短暫快樂消失後,我們還得繼續消費…


媒體從人們小時候開始,就告訴他什麽是有品味的,什麽是美的,購買什麽樣的東西,自己的人緣才會好。期望所有的人用消費建立自己的價值,將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休閑生活商品化。而「信仰」通常是建立自己人生觀與價值的來源,因此你會發現,不管你的孩子是否已經有信仰,他可能都曾相信過或正在相信這個「拜物教」:用消費來決定自我的價值,商品充當了真神。


因此,我們不再相信神所造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我們所信的也不一定是宗教裏的神,而是任何一個可以決定自己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東西。上帝沒有否定物質,造物主創造萬物,使人管理這地、並且使用它,但我們卻錯把物質取代了神給我們獨一無二的地位,讓物質決定我們是誰。

商品崇拜對社會的影響


1.加速欲望的滿足:

資本家為加速產品的出清,讓人們越來越需要即時獲得滿足。信用卡的產生就是可以立即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現今風行的現金卡,更強化了“立即滿足,不計後果”的信念。從幾個現金卡的廣告詞,可看出這樣的價值觀:

·敢花明天的錢,表示對自己有信心

·拒絕欲望是時尚的敵人

·用現金卡實現夢想

·借錢不是丟臉的事

這樣的信念,使孩子一旦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或遭遇失敗,便會失去耐性無法忍受痛苦,想要用容易快速的方式解決問題,若無法解決也較易產生極端的想法,甚至有憂鬱或自殺的傾向。


而認識真神,以及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卻要花上許多的時間與代價,這似乎無法滿足孩子“立即”的需要。但若能建立真實的信仰,即使經曆生命的磨難,仍然可以像保羅在獄中時一樣常常喜樂!


2.用影像認識世界:

電子影像發達的社會,不斷地訓練我們的年輕人,要透過影像的刺激來娛樂自己、認識世界 ,快速的影像變化,如駭客任務、神鬼奇兵等由電影變成電玩,或是由電玩變成電影,虛擬空間的電子遊戲,讓他們不用思考,隻要不斷觸動按鍵,就可以獲得刺激。


對上帝的信心,就是即使看不見、摸不到、也無法「感覺」時,卻仍然知道上帝掌管我們氣息,愛我們勝過一切。但這樣“缺乏刺激”的信心,對他們來說這實在難以忍受。


3.用消費放鬆自己:

現代人的工作目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希望累積更多的金錢,換得去五星級飯店,或國外渡假村享受一下的日子,我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不再有樂趣。


周間的休閑活動不外乎到某個大型商場購物、花大錢到電影城看超小螢幕的電影,到KTV瘋狂一夜,用吃到飽慶祝每個節日…,統統是透過消費進行的休閑活動,我們連最想放鬆的時刻,都是被希望我們消費的廠商事先安排好的,我們越來越不知道沒有錢可以作哪些事!

·聚餐時要吃的有異國風情,重視餐具與燈光氣氛,而非聚餐時的情感交流。

·觀光時不在乎當地的曆史與文化,而是擔心有沒有時間買紀念品。


我們曾經有時間,讓自己的孩子坐在山裏或是海邊,靜靜欣賞造物主美麗的創造嗎?我們曾經讓他發現每天的雲彩都不一樣嗎?當他失去信心時,他能察覺到造物主白白賜下許多恩典,不需要花他一分錢嗎?而真正的休閑是安息在主裏,享受他一切豐盛的恩典!


4.無法自主的身體:

打開電視、報紙、email,每天都有人告訴你如何在一個禮拜可以不用運動不用節食,快速減重。

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被商品化的目標,媒體先告訴我們一個它所創造的身材標準,用明星的標準衡量每一個人,並且加以威脅,告訴我們沒有這樣的身材,就沒有人會愛你,甚至老公當然會有外遇。青少年為了瘦身,有厭食症、暴食症(吃了以後再吐出來),甚至因為吃藥減肥失去生命。

人們不認識自己,所以相信隻要可以符合媒體上的形象,就可以找到自己;也相信不用花時間,隻要花錢就可以獲得好的身材,不管是目標或是完成目標之手法,都由別人告訴自己。而且明明知道大部分是騙人與誇大的手法,卻願意一再地相信它,一再受騙!


我們都需要人的肯定與認同,但是隻活在別人的眼光裏是永遠不會快樂的,信仰讓我們知道上帝如何看人,也讓孩子知道活在上帝的眼光中才是最快樂的!




我們是不是也常不小心用這些方式衡量自己的小孩,或是別人的小孩?用成績好不好,讀什麽科係才賺錢,斷定他人生的價值?我們不經意的就教導他不要喜歡自己,不要接納自己,要去作另外一個人,因此終其一生他仍找不到自己,也無法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