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製造令人沮喪,中國態度更令人失望zt

(2007-08-23 22:23:07) 下一個
中國製造令人沮喪,中國態度更令人失望

                ·白 焰·

  從牙膏、海產品、食用油、寵物飼料到玩具,“中國製造”製造出的問題層出不窮,中國聲譽在全球急劇下降。我這裏不是幸災樂禍;相反,我是恨鐵不成鋼,畢竟全國人民(包括貪官)指望著出口來改善生活。然而,中國對所揭問題的態度有時比中國製造更令人失望和不安,也不由得讓我冒昧托出下麵這些批評。

  每當新聞報導中國製造的低劣和召回,中國就予以反擊,即指責外國媒體誇大事實,責怪外國政府製造事端,譴責外國公司故意引發世人對中國產品的恐慌。這裏不妨舉幾個例子。2007年5月,一家俄國汽車雜誌說中國奇瑞轎車的碰撞測試是有史以來最差的。該雜誌把測試放在YouTube上,引來不少點擊。中國反唇相譏,說俄國是出於嫉妒,旨在推銷自己的汽車。2007年6月,美國新澤西州外國輪胎銷售公司(FTS)說,一批自中國進口的“半鋼輕卡子午線輪胎”存在安全問題,可能(其實已經)導致輪胎解體。杭州中策公司當即表示FTS失實,聲稱該公司並未發現這些輪胎有任何結構上的問題,或缺乏任何安全裝置。2007年7月,秘魯衛生部門稱,自中國進口的玩具含有高濃度的汞、鉛和鎘,並且釋出化學品的氣味,中國要求秘魯以科學的態度盡快澄清事實。2007年8月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警告消費者不要使用中國生產的牙膏,因為這些牙膏可能含有二甘醇。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反駁說,美國的這個做法不科學、不負責任、自相矛盾。

  誠然,以上這樣的做法和嚴厲的詞令在國際貿易中屢見不鮮,不足為奇。何謂公關,此乃是也。有一點區別:國際貿易中的公關戰往往圍繞著進出口的數量、額度和種類,至於質量低劣和有害產品,被指國家常常低調反應,其公關是承認錯誤,其態度是彌補過失、迎頭趕上,像中國這樣的一觸即發、高調激昂很少見到。再說,如果僅僅是公關,也罷。問題是,中國公關態度的後麵隱藏著一種心態,一種消極自損的民族心態。這種民族心態阻撓著中國自我改善,走向世界。我把這種心態歸結為自憐的受害者心態和自狂的阿Q心態。

  何謂受害者?受害者指戰爭和殖民掠奪的親存者。作為殖民主義受害者,中國人的普遍心態是,祖國的落後是列強侵略和殖民掠奪的結果。殖民主義國家不僅過去欺壓中國,現在依然如此。它們在政治上仇華反華,在外貿上限華裁華,皆因為它們不想讓中國強大。受害人心態有如下兩個心理特征:(1)對發生的問題不負有責任,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欠我。比如,中國與外國的產品安全標準不同,外國的買家們事先沒有對產品質量進行嚴格的控製。(2)可以隨時遷怒、歸咎、譴責他人,繼而擺脫責任,獲得同情。比如,外國是出於政治目的與中國過不去,它們對中國的惡意宣傳和打壓不是因為嫉妒,就是因為競選。受害心態導致受害者地位的確立和運用。誰要是宣稱自己是受害者,誰就能享受一種特殊地位。這種地位賦予受害人道義優越感,同時讓其他人感到慚愧、內疚、負罪。在人們的潛意識裏,受害者代表著正義和真理。隻要他們一聲吼,旁人都得理虧地低下頭,膽卻地向後退。由於這諸多好處,如今幾乎每個人都聲稱自己是某種逆境下的受害者,進而向社會索要更多更好的東西。用於國際貿易關係,受害者衍生成為集體概念。按此,抵製中國貨的國家就是不友好,它們所做的都是別有用心,它們所說的都是強詞奪理。總之,正是外國政府對中國製造的種種譴責給中國製造了危機,正是外國媒體對中國製造的種種誣蔑給中國形象帶來了麻煩。

  中國古人講閉門思過,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中國人不僅不樂於捫心自問,而且不善於反躬自省。中國應該認識到,中國與之打交道的不是物,而是人;不是市場,而是消費者;不是炒作,而是消費利益團體的遊說。當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有害產品的損害時,消費者是真正的受害者;同理,廠家是施害者。當消費者的生命受到有害產品的威脅時,他們當然要站起來,他們的供貨商、媒體和政府當然要站出來替消費者說話。的確,消費者在中國人的眼裏隻是花錢的人,應付花錢的人就是提供廉價產品。BBC中國事務專家張家文說:“直到今天,中國製造打入世界的唯一法寶仍然是低價。低價的保證是對成本的壓縮,然而在沒有成熟有效的約束機製下,這種壓縮成本的衝動就會演變成劣質的源頭。”這裏再加上一句,這種壓縮成本的衝動是對消費者權益的踐踏。

  阿Q心態不用說是來自魯迅的《阿Q正傳》。當靜修庵裏的小尼姑怒斥阿Q說:“你怎麽動手動腳……”阿Q反道:“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阿Q的這句話反映的是這樣一種心態:別人既然能夠做,我當然也可以做;別人既然可以做,我自然也應該做。更何況,和尚是最不應該亂說亂動的人。中國人喜歡把自己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目的是用它們的不法不軌來粉飾自己的無法無天。就假冒劣質產品來說,一百多年前剛剛工業化的美國和今天的中國幾乎一樣。美國消費曆史家Jan Whitaker曾經著書,列舉出一些美國假冒劣質產品。比如,銀質餐具的含銀量不夠,桃木家具被發現是樹膠家具。我最喜歡的例子是,在美國內戰時期,北方兵的服裝和鞋子由於質量問題很快爛成碎片。在檢閱時,他們不得不赤腳,有的用麵粉袋蓋住腳麵。它使我想到抗美援朝時的不法資本家,他們用從死人堆裏揀來的爛棉花來製造誌願軍戰士負傷時用的急救包。其實,作者所揭露的假冒偽劣較之中國是小巫見大巫。這些年來中國國內的產品問題,如奪人性命的假藥、毒酒、安全帽,較之美國是有過之無不及。另外,作者所揭露的問題限於美國國內市場,並沒有出口危害別國。

  根據情況取舍,不分好壞,用意中人的言行為自己辯護是一個思維誤區(the ad hominem fallacy)。僅僅因為有人在先就證明是對的,這個說法似是而非。當然,這個“有人”特指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開創了假冒先河,又標榜法製民主,後來國家仿而效之,無可厚非。常常聽到的口頭語是:“質量問題哪個國家沒有?”“外國當初就這樣。”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應該說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車之鑒,以使它們免走彎路。可是,中國卻以資本主義的彎路弊端,開脫自己的惡習弊病。殊不知,時代變了。過去的行為準則已經被今天新的標準淘汰、拋棄。一百五十多年前美國和英國均向中國賣過鴉片,這能等於說中國現在有權向美國、英國以及其它國家出口鴉片嗎? 此外,真要是泱泱大國的話,就應該像一個泱泱大國。這包括多些理智,少些情緒。如果沒有改造自己體製和素質的決心,與時俱進是一句空話。“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魯迅)

  日本鬆下公司的唐津一寫過一本叫做《中國能否趕超日本》的書。他說,中國人盡管會做生意,卻不適合製造業。理由?中國人善於經商,故而圓滑世故了些。製造業需要的是刻板執著,因而適合日本人。唐津一不是日本右翼,他的書不是想貶低中國抬高日本,而是想比較兩國的民族性,以取長補短。的確,中國人太善於經商,以致在製造上偷工減料、蒙混過關。另外,中國人又太愛錢,以致在經商上弄虛作假、巧取豪奪。一位台灣網友說,日本製造、韓國製造、台灣製造都曾經是廉價品的代名詞,但是都沒有中國製造那樣黑心。是利令智昏了嗎,還是心態不平?中國對批評的過激反應其實有害於中國民眾正確認識自己的弱點,使他們喪失應有的危機感。中國人從官方強硬的態度裏獲得一絲慰藉,似乎中國總是無辜的。魯迅尖銳地指出:“中國的文人,對於人生,至少是對於社會現像,向來就沒有正視的勇氣。”豈止是文人,中國的商人、廠家向來也沒有正視的勇氣。中國人喜歡把挑戰危機看作是逃避風頭。風頭一過,一切照舊。“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梁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魯迅)

  中國製造令人沮喪,中國態度更令人失望。中國國民性的弱點是使其然的一個重要原因。承認這個事實應是中國應有的態度,也是改造國民性的起點。請讓我再一次引用魯迅,以結束這篇短文: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