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笑比哭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摘] 報刊常見文字差錯

(2011-02-25 09:38:12) 下一個

本笑備注:在網上亂竄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這一篇,覺得非常有用。以前有時看到好文章或好用的文章,認為值得再讀或非常有用的,但因為懶,沒有及時摘下來,再想看的時候就找不到了。這回我學精了:摘下來,放這兒,壇子裏醃著,哈哈~~~


 


==========================================================


<>
<>
<>
<>
<>
<>
<>
本頁位置:首頁 > 文化 > 談文說語 > 語林漫話
製作日期:2004年8月31日 來源:中華讀書報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民日報總編室檢查組談

報刊常見文字差錯










  凱旋而歸

  稿件中常見這樣的用法,實際上“而歸”屬贅字。因“旋”和“歸”是一個意思,重複了。“凱”是勝利的樂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裏”(返回家鄉)。“凱旋”一詞即奏著勝利的樂歌歸來。加“而歸”成了蛇足。


   


<>
<>
<>
<>
<>
<>

始作俑者


  “‘雙代管’的始作俑者是(從)山東濟南市學來的。”(見人民日報1996年5月15日“讀者來信”版大樣《茌平“雙代管”探秘》一文)


  將“始作俑者”錯當作褒義詞,近年來報刊上時有所見。上例將從別處學來某種辦法的人稱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離了這個詞的意義。


  俑,古時殉葬用的木製的或陶製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為死人殉葬的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說始作俑者“讓他斷子絕孫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進死人墓中,以致後來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風氣。《中華成語大辭典》的解釋為:“最初製作俑來殉葬的人,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據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於褒義。隻要記住孔夫子那句切齒痛恨的詛咒就不至於誤用了。也有人反用於自身的,說自己領頭辦了好事卻不得好報,這是極個別情況下的特例。


  誕辰和誕生


  在寫紀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誕辰”或“誕生”。有的文章把“誕辰”、“誕生”兩詞混淆誤用。誤用的原因,可能是認為這兩個詞讀音相近且詞義相同。其實,這兩個詞的意義、結構、詞性都有差別。這兩個詞中的詞素“誕”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詞素是“辰”和“生”:“辰”指時日,“生”指出生。


  “誕辰”:就是出生的時日,是生日的敬稱。詞義以“辰”為主,是偏正型的複合式名詞。例:“北京紀念荀慧生、尚小雲百年誕辰。”


  “誕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誕”和“生”意義並列,是聯合式動詞。例:“我們隆重慶祝了新中國誕生50周年。”


  “誕辰”是一個敬詞,準確的用法應該是“某某周年誕辰”,用“某某周年”從時間長短上限製“誕辰”,“誕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後麵;而“誕生”和“誕辰”的用法不同,“誕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麵,應該是“誕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誕生”。


  首當其衝


  “農民賴澤民首當其衝,辦了全省第一家私營繅絲廠。”(見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報“經濟生活”版大樣《打工仔歸故裏》一文)


  這是由於誤解而誤用了成語,這個錯誤近幾年在報刊上曾多次出現。


  “首當其衝”是說處於衝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首先遭遇災難、損害。例句如:“歐艦東來,粵東首當其衝。”(引自《清史稿》“大抵當敵人結束他的戰略進攻,轉到了保守占領地的階段時,對於一切遊擊戰爭根據地的殘酷進攻的到來,是沒有疑義的,平原遊擊戰爭根據地自將首當其衝。”(引自毛澤東《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莘莘學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優秀大學生士兵——公舉東》一文中“莘莘學子們從公舉東身上,再次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和價值。”“莘莘學子們”應當是“莘莘學子”。


  “莘莘”,形容眾多。“莘莘學子”指“很多的學生”。


  曾幾何時


  “曾幾何時,女性可以是交換馬匹和玉米的財產。”(見人民日報1997年3月8日“各地傳真”版大樣)


  此例誤用了“曾幾何時”,類似的差錯在各種報刊上時有所見。


  查任何辭書,“曾幾何時”都解釋為“時間過去沒多久”。上例包含兩重錯誤,一是將“沒多久”丟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於遠古的風習,二是丟掉了“時間過去”,即由過去到現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為是時間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幾何時”一語來自韓愈《東都遇春》詩:“爾來曾幾時,白發忽滿鏡。”後來成為固定的詞語。如”曾幾何時,諸君子皆化為異物,而予亦頹然老矣”。《現代漢語詞典》的例句是“曾幾何時,這裏竟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都是“時間過了沒多久”的意思。


  燈火闌珊


  “晚風徐徐,城市的闌珊燈火盡收眼底。”(見人民日報1997年4月15日“各地傳真”版大樣《自我撐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寫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燈火,把“闌珊”的意思用反了。這個差錯近幾年在一些報刊上時有所見。


  “闌珊”,辭書上列出五種含義,即衰減、消沉,如“詩情酒興漸闌珊”;暗淡、零落,如:“眾裏尋他(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殘、將盡,如“歌斷酒闌珊”、“宴闌珊”、“夢闌珊”、“夜闌珊”;零亂、歪斜,如“字闌珊,模糊斷續,都染就淚痕斑”,“南鬥闌珊北鬥稀”;困窘、艱難,如“官況闌珊”。


  上列“闌珊”的五種含義當中,第二種所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燈火闌珊”的出處。當然,孤立地看這一句,似乎難以判定究竟說的是燈火輝煌還是燈火零落、暗淡。但是,綜覽上列五種含義,沒有一個與“繁盛”相關的,倒是恰恰相反。


  歎為觀止


  “歎為觀止”原意是讚揚事物盡善盡美。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欣賞音樂舞蹈,當他看到舞“韶?”時,讚美說:”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樂好到了極點,後以“觀止”一詞讚揚所看到的事物盡善盡美,好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是褒義詞。有人卻把這個成語理解為“到了極點”,如,“台灣交通混亂歎為觀止”將“歎為觀止”當貶意詞用,顯然不妥當。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來稱讚好人好事,不可用來形容缺點,例:“北京××商店服務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認的事實”。


  “有口皆碑”最早見於宋代佛書《五燈會元》卷十七:“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記載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眾人異口同聲的讚頌,稱“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頌德的褒義詞,例句用以批評商店的服務態度不好,是用錯了,如果作者要以諷刺口吻表達對商店的批評,則應對有口皆碑一詞加上引號,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華


  “這些女同誌當初在豆蔻年華就幹起了列車押運。”(見人民日報1997年3月6日“經濟生活”版大樣)


  此例屬於誤用典故。作者隻了解豆蔻年華指女子年輕時候,但忽略了這個詞所指的年齡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誤。


  這個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贈別》。詩雲:“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中明言所贈對象張好好是一個十三歲多一點兒的雛妓。詩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來形容她,是詩眼所在。因為豆蔻是春末才開花的,“二月初”則離開花還早。前人注解說:“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空穴來風


  語出戰國時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意思是有了孔穴才來風,比喻某種消息或流言的傳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虛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風》“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李善注引司馬彪曰:”門戶空穴,風善從之。”


  但一些人引用這一成語時,常將“空穴來風”比喻為沒有根據的謠言,這就和本義相左了。


  炙手可熱


  1998年初,國際足聯秘書長布拉特宣布參加國際足聯主席的競選,與此同時,歐洲足聯主席約翰鬆也積極參與這一職位的競選,一時競爭激烈。報上有篇文章的標題是《國際足聯主席一職炙手可熱,繼任人之間再掀波瀾》。在這裏,炙手可熱被當作競爭激烈(或是熱門話題)的意思講,顯然是用錯了。


  炙手可熱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熱,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權勢氣焰囂張。唐代大詩人杜甫《麗人行》詩:“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詩意為楊國忠氣焰囂張,千萬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發怒引來災禍。宋代李清照《逸句》詩:“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現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記》中說:“親眼看見他成了這鎮上炙手可熱的紅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熱含義都與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從古到今,炙手可熱都為囂張跋扈之意,從來沒有競爭激烈之意。


  明日黃花


  有些人將“明日黃花”錯寫為“昨日黃花”。“明日黃花”其本義是比喻過時的事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這是一個典故,或者不了解這個典故的由來,以常理推測,覺得應該用“昨日”表示“過時”才對,從而致誤。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按即重陽)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在這裏,明日,指重陽節過後;黃花,即菊花。古人多於重陽節賞菊,把菊花當作重陽節的時令花。毛澤東也有“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之句。“黃花”就這樣與重陽緊緊聯係在一起。蘇軾在詩和詞中反複詠歎“明日黃花蝶也愁”,表達一種遲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說自己像過了時的菊花似的,類似俗語所謂“挑水的打回頭——過了景(井)兒了。”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親眼目睹


  這是一個人們日常用語和報刊用詞中使用頻率不算低的詞。人民日報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這個詞。但是,這個詞卻是不正確的。


  《現代漢語詞典》對“目睹”的解釋是“親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親眼的意思,那麽,在“目睹”前麵再加上“親眼”二字,豈不成了畫蛇添足?


  差強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報刊登一篇小評論,談到某郵局服務工作的優點,接下去說“差強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筆、膠水”,這裏將“差強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勁”的意思,這就將意思弄反了。“差強人意”這個成語意思是“大體上能使人滿意”,語出《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意思是說,吳漢指揮作戰,在形勢不利,將士驚慌失措時,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氣。漢光武帝聽到這一情況後感歎地說,吳公頗能振奮人的意誌。這裏“差”作“稍微”、“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擬”;“強”作“使強大”、“使強壯”、“振奮”解。之所以將“差強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勁”是將“差”字作“不好”、“差勁”解(音chà),而“差”字在此應作“稍微”、“較”、“尚”解(音chā)。


  緣木求魚


  某文中有這樣幾句話:“他們根據那位青年提供的線索,先找到張某,要他供出是從哪兒販來的,再緣木求魚,終於把製造假冒名酒的黑窩子找到了。”將緣木求魚當“順藤摸瓜”講,是錯誤的。


  緣木求魚,語見《孟子·梁惠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緣:攀援。緣木求魚,即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法、方向不對,結果徒勞無功,達不到目的。如《鏡花緣》:“今處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豈非緣木求魚,枉自費力麽?”如:希望帝國主義放棄侵略,簡直是緣木求魚。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人民日報1988年2月14日一版《與雷宇對話》一文中,在引用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緊接著說,希望對方“做成功的‘蕭何’,而不做失敗的‘蕭何’”。作者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的理解,完全錯了。


  據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依靠得力的大將韓信,取得天下;韓信居功反叛,呂後誘殺了他。這就是韓信的“成”與“敗”。韓信被劉邦重用,是蕭何極力推薦的結果。舊劇中有《蕭何月下追韓信》,說的就是這件事。韓信反叛時,劉邦的妻子呂後,也是按照蕭何的計謀誘殺的韓信。這些事都見於《史記·淮陽侯列傳》。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則見於元雜劇《賺蒯通》和馬致遠的“小令”《歎業》。它們都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韓信的成功由於蕭何,失敗也由於蕭何。由此可見,蕭何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穩操主動權。在其它問題上,蕭何似乎也沒有明顯失敗過。這話常被人用來比喻某人具有駕馭事態發展的能力,或比喻某人出爾反爾,成事敗事均在他。


  “春江水暖鴨先知”寫於何時


  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報一版今日談《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文寫道:“有句唐詩說得好:‘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江水暖鴨先知”出自宋朝蘇軾《惠崇春江晚景》,原詩如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號東坡居士,生活在1036年至1101年,是北宋文學家。因此,把“春江水暖鴨先知”說成唐詩是錯誤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