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笑比哭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牛年立春,吃春餅/卷[雙春兼閏月]

(2009-02-03 05:57:50) 下一個
今天立春,吃春餅/卷沒?牛年[雙春兼閏月],民俗旺嫁娶!∶)








除了標題,都是轉貼噠!哈哈~~
------------------------------------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間習俗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紮製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幹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麵蒸製或烙製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曆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雲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卜、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侗族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裏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

...

圖表∶2月4日“立春”
圖表∶“立春”時節注意防病保健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養生篇

春季養生另一方麵,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雲∶“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麵,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發,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誌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麵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髒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髒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複蘇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自然特色。人們按舊曆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台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閑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誌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麵,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圖表∶立春之日的民間習俗

-----------------------------------

北京立春吃習俗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宋陸遊有詩句∶“春日春盤節日新”。
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的薺菜迎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餅薄如蟬翼,這裏記載的是用稀麵在一種平鍋上抹一下,即成極薄透明的餅,用來包薺菜餡,然後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稱春盤)。春餅、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徵。

北京人吃春餅是用白麵成圓形的餅,經烙製而成。清《調鼎集》記載春餅的製法是“捍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但現在演變為春餅抹甜麵醬,卷洋角蔥後食用。

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別是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嫩蔥先出,人們嚐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菜。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裏吃。

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

明、清時期,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盤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僅是民間的食品,而且成為宮廷的糕點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讚賞。清朝的滿漢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點中,春卷是九道點心之一。


------------------------------------

牛年雙春趣話

立春,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清朝以前的數千年間一直有隆重的禮儀活動。而牛年包含兩個立春,因此備受關注。

二○○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就進入農曆己醜年,也就是俗稱的「牛年」,有趣的是,對於「雙春」牛年是否適合結婚,坊間議論紛紛。有人認為,立春有一年之始及開枝散葉的象徵意義,牛年「兩頭春」,「牛氣衝天」更吉祥,「雙春」牛年是十分難得的結婚好年份。但也有人認為,「春」太多寓意著愛情不穩定,兩次「立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第二春」。對此,有民俗學家指出,無論「兩頭春」、「無春」和「單春」都隻是正常的曆法周期演變,與凶吉禍福、婚喪嫁娶無關,不存在吉利與否的說法。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在古代曾經是十分隆重的民俗節日。據文獻記載,早在周朝就有了迎接「立春」的隆重儀式∶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施惠於民。這種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全民迎春活動。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

民間老百姓在立春之日要喝春酒、吃春餅、打春牛。中國許多地方至今還有「咬春」的習俗,「咬春」既指吃春餅,也指吃生蘿卜消食防病。

立春吃春餅,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麵,中間抹油,弄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的。所卷的餡料,可以根據各人口味自選,通常包括豆芽、韭菜、大33905;、粉絲等等。

「打春牛」,又稱「鞭春牛」,是立春重要的民俗活動。從周朝開始興起的「鞭春牛」風俗流傳甚廣。鞭牛是為了「提醒」耕牛和農人,春天來了,該開始幹活了,不能再偷懶了。當然,農人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紙做個假牛,用柳條鞭打。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近年來,「鞭打春牛」民俗活動重現神州,立春之日,人們用柳條製作的鞭子鞭打道具牛,期盼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各地的立春習俗豐富多彩。在魯西北流行一種用鵝毛或者雞毛「試春」的活動∶把一根竹筒埋進地裏,在露出地麵的筒口上放一根鵝毛或者雞毛,立春時刻一到,鵝毛或者雞毛就會飛起來,說明地氣萌動,春已來臨,當地俗話叫做「春來鵝毛起」。

北方一些地區,有立春縫「春雞」的習俗。春雞縫製的時間一般是在立春前和立春的當天。立春前縫製的謂之「迎春雞」,立春當天縫製的謂之「打春雞」。「迎春雞」縫一蘋,「打春雞」縫兩蘋。縫好後分別縫在孩子襖袖和帽子上。這樣一直戴到正月十六,在孩子的母親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裏讓水漂走,寓意長命百歲。

----------------------------------

立春習俗

一、打春牛

據清嘉慶本《澄海縣》載∶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須率人馬到郊外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舉行“鞭春牛”活動。
早在周朝時,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動。每年立春節前,各州府事先製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這一天,官府帶著迎春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東郊八裏處事先準備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隊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車子、擎青色旗幟,人們吹著牛角號、唱著“青陽曲”,舞動羽毛儀仗,跳著雲翹舞,隆重舉行迎春儀式。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打春牛意在策勵農耕。

二、抬春色

據《粵遊小誌》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遊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台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台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後紮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後再橫紮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紮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麵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遊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三、吃春餅、春卷

據《四時寶鑒》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是以麥麵烙製或蒸製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春餅的特點是薄而軟,形狀根據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時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詩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嚐。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和碗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

春卷盛行於宋元,宋朝時稱為“春 ”或“探春 ”,元時稱為“卷煎餅”。元·韓弈《易牙遺意》栽:“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以蔥白或筍幹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潮汕地區少羊”,故現在人們所吃到的多用豬肉作料,也有一種是甜的,用乾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餡,香甜可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