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郵政代辦所

(2014-12-24 01:30:03) 下一個
郵政代辦所 劉振墉 在克利夫蘭的亞洲人居住區裏,有華人新開了一家“美樂健大藥房”,這給不諳英語的人們提供了方便。在當地華人開餐館和食品超市的有多家,進入藥品行業卻還少見,實在是件可喜可賀的事。不過引起我注意的,是它還貼著另一塊招牌:“美國郵政、聯邦快遞”,在這片區域裏沒有郵政網點,它正好填補了郵政服務的空白。 這讓我想起兒時家鄉(江蘇靖江西來鎮)的郵政代辦所。鎮上有家李姓雜貨店,店房低矮破舊,店堂內空空蕩蕩,貨架上稀稀落落地放著少量的火柴、肥皂等日用品,一副衰敗的樣子。與眾不同的是,它還兼售信封、信紙、郵票,櫃台上擱著一隻綠色的信箱,門柱上掛有一塊牌子,上書“郵政代辦所”五個大字。信箱和牌子已經油漆斑駁,盡顯老態。直到五、六十年代開辦正式郵電局止,這家代辦所為當地群眾服務了幾十年。 早期的信件有平信和掛號信之分,掛號信又分單掛號和雙掛號,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這單、雙二者有什麽區別。收到的信,通常放在櫃台上讓人家自取。注意到街上某人走過,喊一聲“告訴你家隔壁的某某來拿信”。收信人基本上就是小鎮上這百十家店鋪,我在外地讀書時,寄信回去就由一家中藥店代轉,因為我的伯父是該店的坐堂醫生。從前沒有門牌號碼,無法書寫精確的地址。寫收信人姓名也是件麻煩事,有身份的被尊稱為先生、二爺、五爹等,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下層則喊作王五、趙六,或其綽號二麻子、狗老二的;婦女的姓名更不通用,或者根本就沒有名字,所以托店家收信,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 這家郵政代辦所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但我有個旁證材料。我的曾祖父是當地一家南貨店的老板,他的獨生子,也就是我的祖父,卻是萬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的一名官員,日俄戰爭時(1904—1905)曾率員到遼寧戰地救濟難民。他經常寫家信,將戰地見聞和難民的苦難情況,報告給他的父親。這一迭信件大約有十封,一直保存到“文革”。內容還略有記憶,信封的封麵怎樣寫的已記不清了。但無論如何,沒有這家代辦所,信件是到不了我曾祖父手上的。所以等到我記事時,這家郵政代辦所應該已是第二代在主持吧! 一九四八年底,由於時局驟變,我就讀的江蘇省立如皋師範搬遷到江南的常熟,我回到家鄉。通過這個代辦所,我卻能與隨校流亡的同學保持書信聯係。當時兩軍隔江對峙,虎視眈耽,但靖江八圩港與江陰間的郵政小木船卻能在江上往返。這既表現了郵政職工高尚的職業操守,也體現了兩方駐軍對郵政的寬容與理解。我一直想,如果後來海峽兩岸對峙時,也能讓郵路保持通暢,那有多好! 由於近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舊的郵政業務在萎縮,於是各國都在紛紛縮減郵政網點。但在美國感覺不明顯,而在中國,卻是傷筋動骨的事,我在國內的原住處,幾千人口的居民區,連一隻投遞信件的郵箱都沒有,要去郵局辦事就得打車。 郵政代辦所實在是個方便群眾的好事物,現在的中國更加需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