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震級別應成建房第一標準

(2008-05-26 08:29:11) 下一個
同濟大學建築係古園林、建築史老專家路秉傑先生呼籲,有關專業機構災後應盡可能對房屋破壞程度進行準確科學記錄。房屋抗震並不僅僅是結構上的問題,如何使房屋建築少倒、慢倒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大事情。隻有記錄震後房屋真實情況,供專業研究,才真正不辜負萬千人付出的生命代價
。(《東方早報》5月25日報道)

與路教授的呼籲似乎不謀而合,溫總理日前也指出:我們將收集這次地震中倒塌的重要公共建築,包括學校、醫院、機關等的建築資料,從這次地震災害中總結經驗,為日後重建提供科學依據。

仔細想來,對震後房屋進行認真的評價、研究,意義在以下兩個方麵:

其一,查清本次地震倒塌或未倒塌房屋的規律性成因,可為此後的規劃原則、建築抗震標準、建材產業優化、施工管理法規的製定或修訂提供依據。地震對房屋的破壞,既有因曆史條件不同而對抗震要求有所不同,也有技術原因和社會原因的綜合作用———地震中倒塌或沒有倒塌的房屋,其設計結構、建材材質、施工監理、地質條件、周邊環境等因素,對房子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地震使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極大摧殘,這確實令人傷痛。但是地震也對建築物做出了難得的“破壞性試驗”。抓住這樣的機會,從中找出災難的“痛點規律”,是建設部門的一項重要責任。

其二,有利於形成“抗震級別是房屋第一價值”社會共識,促使業主、銀行、保險、建築商、開發商、設計者在法規的準繩下,形成互相製約的鏈環,把房屋抗震標準的認同,共同推向一個新高度。

筆者希望,通過路教授上述呼籲,我們的專業機構此後能對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一套科學客觀的評價與把關。如此這般,地震時災民便不會再這麽慘了。□馬龍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