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算不算憤青的文章?

(2007-01-16 00:03:50) 下一個
從報上得知,我國前駐印度孟買總領事袁南生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書《感受印度》,書中說到,有一個情節令他驚訝。2002年,在印度商會成立大會上,印度政府的一位部長發言後,接下來是一位編輯發言,他一開口就聲明不同意部長的觀點,並加以批駁。這樣的事情見了幾次之後,袁南生先生就向朋友請教,印度朋友異口同聲地說:“這有什麽奇怪嗎?難道可以把你認為是紅的東西說成白的嗎”?袁南生先生對印度知識分子的操守表示敬佩。

  發人深省的是,我們覺得奇怪,而印度人卻認為不值得奇怪,說明兩國的文化環境是多麽不同。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仍受種姓製度影響、社會發展比較滯後的國家,但知識分子卻有如此風骨!

  記得有人為了說明一部分人崇洋媚外而引用過張賢亮關於知識分子的一段話,大意是說中國知識分子中被閹割的人太多了。其實,他沒有搞明白張賢亮的意思。張賢亮所說的被閹割,是指一部分知識分子沒有骨氣,沒有操守,在強權麵前奴顏婢膝,像太監一樣。看來,印度知識分子中被閹割的人比較少。如果在中國,這麽一位編輯一定會說,剛才部長作了重要指示,我們一定要很好領會之類。如果有哪個中國人像那位印度編輯那樣處事,結果會如何?恐怕不會太好。

  我們生活在另一種文化氣氛中。這種文化氣氛本來就很濃厚,還不斷有人在那裏強化它。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宣傳和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最近走紅的是北師大的於丹女士,路邊小攤上都在賣她關於《論語》的書。我沒有買,因為我曆來不喜歡吃別人嚼爛了的饅頭。一次,在網上瀏覽時發現了這本書的摘要,於是看了幾眼。關於為人處事,她介紹孔子的教導說,有三種人在自己麵前走過的時候必須站起來,自己從這三種人麵前走過時必須低著頭快步走過。這三種人中,第一是做官的人,第二是穿喪服的人,第三是盲人。讀至此,我心中立刻不自在起來。後麵兩種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頭一種,如果換成老年人,就合適了。現在各地各單位領導幹部實行年輕化,如果一個年近花甲的老職工,見了三十來歲的局長也必須畢恭畢敬地站起來,也必須像老鼠一樣在他麵前走過嗎?如果這樣,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滑稽?

  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如何與他人相處確實是很重要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相互理解、尊重和寬容。不是隻對領導尊重,對普通人不尊重。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的弱點。中國是一個講究上下尊卑的社會,自有一套獨立的規矩。對於社會個體來說,這些規矩都十分重要,所以有對聯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誰不下功夫學習,誰就是“沒有規矩”,誰就會碰壁。《紅樓夢》裏的黛玉小姐隻會做詩不會做人,結果賈母不喜歡,王夫人不喜歡,連丫鬟也不喜歡,同情她的隻有紫鵑一個人,徹底孤立。有賈母寵著的時候,日子還好過,自從老祖宗表示失望之後,悲劇命運就立馬向她招手。傳統道德不忌諱輕侮小人物。趙姨娘雖然是賈政的小老婆,但她的奴隸身份沒有變,無權無勢,加上自己說話做事不甚得體,所以誰都可以欺負她而不必擔心有什麽不良後果。

  我們麵前顯然有兩種做人的原則,一種是保持個人的獨立人格,敢於堅持真理,也敢於修正錯誤。一種是看上級的臉色行事,以上級的是非為是非。如果麵前是一個清正廉潔,能力強,又“勤於王事”的領導,當然應該表示尊敬和欽佩。你尊敬他不是因為他是個官,而是因為他是個好官。這種尊敬不是三歲的孩子對父母撒嬌式的,而應該大大方方,不卑不亢,真誠而又平等。如果這個領導說的不對,就應該勇於“分庭抗禮”;如果他腐化墮落,就不應該尊重他。那種見了官就要低三下四,他在你麵前走過就得站起來,你在他麵前走過就必須低頭快步走過,這不是現代文化,更不是先進文化,不值得提倡和推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