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Z“炎黃子孫”的由來

(2007-01-23 22:07:34) 下一個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薑、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遊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

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延伸閱讀:“海外赤子”的由來

“赤子”一詞本指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後來將“赤子”一詞引申為子民百姓:最早見於《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簽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殿試射箭比賽,太宗對大臣說:“王者視四海為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據此,後來便從中引出“海內赤子”一語。而“海外赤子”則是從“海內赤子”轉換而來的。後來“海外赤子”被海外僑胞用以表達他們熱愛祖國、向往祖國的赤誠之心。

“海外赤子”即我們的海外華人、僑胞他們都是炎黃子孫,他們的根都在華夏。把他們稱為“赤子”正是對祖國母親而言。

“赤子”一詞被重新廣泛運用,說明國人的愛國熱情在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出來。

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大陸之行,一路上反複強調“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每到一處必引經據典,或信手拈來詩詞歌賦和典故,題字填詞以表心意,使其尋根搭橋之旅儼然成了一次文化之旅。

在陝西拜謁黃帝陵時,祭文中除了“炎黃子孫…….”之外,另一句“華夏錦繡,萬水千山”更嵌入夫人陳萬水和妻舅陳千山的名字,還特別納入他參加台灣大選時自書自勉的“天道酬勤”,以隱喻黃帝應能保佑他在推動兩岸和解上有所成就。

在南京拜祭完中山陵時,他又以“華夏一統尚未完成,兩岸兄弟加油努力”與現場民眾共勉。

本地華文報章對宋楚瑜大陸之行報道詳盡精彩,硬性軟性新聞兼而有之。反觀英文媒體,也許是文化差異和讀者群不同吧,在宋楚瑜會見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之前的活動報道的篇幅相對少得可憐,有一兩家西報甚至幾乎隻字不提,更別說是軟性新聞,錯過了讓英語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台和華夏文化的大好機會。

胡錦濤周四下午會見宋楚瑜率領的訪問團時,一開始就以“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相聚在一起,都感到非常的親切”,回應了宋楚瑜。

胡錦濤說,兩岸同胞同根、同祖、同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把他們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深信通過兩岸同胞的攜手努力,兩岸關係一定能夠向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兩岸發展繁榮、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早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會見宋楚瑜時也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在經曆了近代以來從屈辱走向自強、從落伍走向崛起的百年滄桑之後,迎來了再創曆史輝煌的偉大時代。

查閱外電的報道,路透社把宋楚瑜“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的口頭禪譯成:"Descendents of the Yan and Yellow Emperors cannot forget our roots. Broth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re from one family."

炎黃子孫的譯法則有以下幾種,且多出自新華社的英文外電:

- the descendants of "Yandi and Huangdi Emperors", the "Dragon"and the "Cathay",

- the offsprings of Huangdi and Yandi, who are regarded as the commom ancestors of all Chinese.

- the descendants of Yandi and Huangdi, legendary forefath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 the Yellow Emperor or Huangdi, who along with the Yan Emperor,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Chinese civilisation.



《海峽時報》譯為:The Yellow Emperor or Huangdi is known as the first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people.

法新社擺大烏龍

唯獨法新社5月6日從西安發出的報道擺了個大烏龍,把黃帝誤解成秦始皇,說宋楚瑜上周五在西安"paid homage to China's first emperor Qin Shi Huangdi".

至於華夏一統,複興華夏,英文媒體的報道多隻輕描淡寫地意譯成"should joint hands to bring more glory to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或"we are of one family and should jointly create our great common future".

很多人都曉得,華夏是中國的另一個名稱,但名稱的由來則有不同說法。一個說法是服飾精美稱為“華”,有禮儀稱為“夏”,所以中國的先民就自稱為“華夏族”。另一個說法認為,中國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夏族,後來四處遷徙,其中東遷中原的稱為東夏或華夏,西遷甘肅一帶的稱為西夏或蠻夏,華夏是用來區別蠻夏的名稱,代表先進之意,久而久之,就變成中國的同義詞。

近日讀深圳大學何道寬教授以中英對照寫成的《中華文明擷要》(Chinese Culture: A Descriptive And Explanatory Approach),很同意何教授對華夏和炎黃子孫之稱的來源提出的深入淺出的注解。這裏摘錄幾段與大家分享:



Q: Why do you call yourselves Huaxia people or the descendants of Yandi and Huangdi? What does that mean?

A: These two names are never used by non-Chinese. Huaxia has been in use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It means glorious. The Chinese living along the Yellow River before the Christian era were proud of their achievement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Huaxia, to distinguish from less developed minorities. They traced their origin to the two tribal leaders Yandi and Huangdi, who forged the first federation of tribe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Up to this day, all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 still trace to this ancestry.(p.72)

問: 你們為什麽自稱華夏,又自稱炎黃子孫?這是什麽意思?

答: 這是中國人的自稱,外國人不會用這一類說法。華夏一說已經使用了兩千年,意思是輝煌昌盛。公元前黃河流域的中國人自稱華夏,他們為自己的成就而非常自豪。自稱華夏的目的是有別於相對落後的民族。他們認祖歸宗到黃帝和炎帝時期。炎黃二帝在公元前三千年統一了黃河流域的部落,結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直到今天,所有海外華人文化尋根時依然自稱是炎黃子孫。(p.73)

值得一提的是,此書是以英文創作,之後譯成中文,力求英語地道,漢語精煉,兩種文字都平易流暢。書中結集了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神話學、哲學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華夏上下五千年文化尤其是炎黃等三皇五帝的神話傳說,但每篇文章短小精悍,容易閱讀,是便利英語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讀物。

"Huaxia"將會跟"Kungfu"一樣通用

內閣資政李光耀上月在博鼇亞洲年會開幕禮上主張中國以文化複興、而不是軍事擴張的形式出現。本地報章都以顯著版位報道了演說全文。《聯合早報》的標題是“走向文化複興 再造漢唐盛世”,《海峽時報》的標題則是"China's 'peaceful rise' strategy is in everyone's interest"。資政筆下的"cultural revitalisation - a return to China's golden ages (of the Han and Tang era)",應該就是華夏文化複興的意思吧。

可以肯定,接下來的一段日子,“炎黃子孫”,“複興華夏”、“漢唐盛世”這些字眼,還會經常在兩岸和本地媒體上出現。英語讀者越早認識和吸收這些字眼越好。說不定有一天,"Huaxia"也會跟"Kungfu"、"Taiji"和"Fengshui"一樣,成為英文通用詞匯,取代了"Chinese martial art" 、 "Chinese shadow boxing" 和"Chinese geomancy"的地位。

至於上文提到的新華社英譯:"Yandi and Huangdi Emperors", the "Dragon"and the "Cathay",如果交由本地學子還原,恐怕會出亂子。"Cathay"即古詩英譯裏中國之別稱。但本地學子望字生義,說不定會把它譯成國泰航空公司和國泰機構的“國泰”,並聯想到“國泰民安”這句成語,而把炎黃二帝想象成是“民安”與“國泰”的代名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