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old story

(2007-05-16 09:31:09) 下一個
記得十幾歲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男生很個別,他不合群,對女生禮貌得生硬,冰冷。多數人大概和我一樣不曾把他放在眼裏。有一天一個男生的小半導體在教室裏不翼而飛,學校裏開始了“大調查”。最後查出是這個不合群的男生。我因此更加看不上他了。直到有一天,我們班的老師告訴我,他是個在大街上長大的孩子。他的家人不要他了,他就在街上過,時間長了,認識了一幫和他境遇一樣的孩子們。他們不是他的親人,可是卻比親人更親。他之所以偷那個收音機,是因為他的“姐姐”很想要一個。他並不是為自己。想想他們的生活,其實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麽要這麽做了。
這個男生的故事帶給我的震動是巨大而深遠的。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人和人的境遇可以相差那麽遠。我不會讚同他的所作所為,也不會真正地理解他。但是我從此懂得了不能以我的價值標準評價和要求別人。我和他難以認同,是因為我們不相同。是環境,家庭,社會和經曆造就了我們不同有時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價值觀。沒有誰對誰錯,誰好誰壞。如果他生長在一個愛他的家庭環境裏,如果他沒有被社會所遺棄,我會說他應該和我受到同樣的行為約束。
幾十年過去了,我發現自己不時地回想起這個故事,從中得到啟發。(其實這也是我難以認同任何一個宗教信仰的原因之一。這是個大話題,我還是避開為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