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會有感

(2008-11-12 13:51:06) 下一個

周末在音樂學院聽了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可以說是在這邊聽到的最好的一次。

首先,以往都是聽orchestra在大禮堂裏的演出。大禮堂的聲學條件並不適合音樂會,缺乏專門的反射和吸音設計。對聲音的吸收太少,反射方向雜亂,加上orchestra人多聲部多,導致聲音衰減時間過長,音響效果渾濁不清,雜亂無章。而這次是獨奏音樂會,隻有一把小提琴和一架鋼琴,且在一個小型廳裏,裝修經過了專門的聲學設計,座椅均為海綿材質,頂部也有反射板用來反射聲音。琴聲聽起來非常集中,不分散,但又沒有過多的混響,音響效果好的出乎意料。

其次,還是說聲音。聽CD時總是被純淨清澈的聲音打動。但感動之餘總覺的少了些什麽,聲音裏少了些什麽,心裏也少了些什麽。這次聽現場演奏,因為是小廳,離演奏者很近,一切聲音變化都盡收耳中,甚至能聽的到弓與琴弦摩擦的聲音。閉上眼,仿佛自己就在這聲音的包裹之中,它觸手可及;同時聲音也進入了我的身體,回旋流轉,到達每一個角落。我與琴聲融為一體。這是在聽CD時從未有過的感覺。CD中的琴聲太完美了,沒有一絲瑕疵,可讓人覺得遙不可及。音樂會上的琴聲不能算完美,但卻真實,不僅能打動我的耳朵,更進入到我的心裏。

第三,關於小提琴的音色。最近正好讀了畢業於朱莉葉音樂學院的文薇的blog。她在其中一篇講到了音色的重要性。音色是表達音樂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練琴時要一定注意揣摩。這次聽大師的演奏,特別關注了這個問題。的確,在他的演奏中,聲音不僅僅是強弱的變化,音色變化相當豐富。厚重,寬廣,結實,粘,溫柔,靈巧,幹淨,輕巧,虛無縹緲。。。能用來形容他的音色的詞實在太多了。甚至在一弓之內,他都能做出多種不同的變化。為了變換不同的音色,如何用弓是大學問,力度,角度,速度,在琴弦上的位置,這些都值得下功夫鑽研。

第四,說說左手。演奏者左手技巧非常嫻熟,他的手指基本保持離琴弦很近的距離,手腕根據音型需要有明顯的變化。這些都技巧都能幫助他更容易的演奏。不論是複雜的雙音,跨度很大的換把,還是快速的連音,都能遊刃有餘。仿佛琴已經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拉琴就像呼吸一樣,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最後,最近練琴比較多,談談感受。目前關注最多的左手音準問題。一來以前練琴不認真聽,得過且過,二來很多年不練基本功差了很多,現在拉琴覺得音準問題太嚴重了。專業的朋友告訴我解決的根本方法隻有練音階,每一條都要仔細練。看來以後要加強音階的練習。同時在曲子中拉不準的地方,多動腦,從手形或者其他方麵找到辦法。其實左手的技巧也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換把時如何利用其它手指的幫助保證音準,在哪個把位用什麽樣的手形最輕鬆,手腕的狀態,拇指的位置,揉弦的力度,速度,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演奏的好壞和對音樂的表現力。同時音色問題也要關注,聲音是不是好聽,什麽地方改用怎樣的音色表達,該如何用弓以表現出需要的聲音。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這些東西說到底還是基本功的問題。當年真正學琴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思考,好好練基本功,更要用腦子練。可惜小孩子學琴有幾個能真正熱愛,真正鑽進去的。尤其討厭枯燥的基本功。把老師的要求記住做好,每天把曲子拉若幹遍就算完成任務。全靠大人逼著催著。曾和朋友感歎,幸虧當年沒因為這個恨上拉琴,否則今天就少了一大樂趣。但等到真正喜歡了,對音樂有感覺了,又後悔當初不刻苦,沒打好基礎。如果當年能像現在這樣用心,恐怕就不隻是這個水平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