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成自己特色的現代文化:應先反思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不足與長處
在我們傳統的思想文化中,儒、釋、道三教,是不可撼動的主流宗派,名正言順地占領了我們的文化上層,並牢固地根植在我們每個人的精神魂魄中。不可否認,在三教的不同表述裏,如儒家的“三綱五常”、“天命論”,道家的“使民重死而不遠徙”、“知其榮,守其辱”和佛家的“苦樂墮緣,得失隨緣”等深合當時掌權階層低成本的管理的願望,並加於利用,用來作為根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最好救世良方。
同時又因為曆史的原因,儒家又無疑地成為三教中,占有支配和主導的地位,成為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主導思想。現就以儒家為例,來看一看我們傳統文化的不足與長處:
我們在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時,有相當一定數量的人們都會這樣認為: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因此就把儒家思想等同於封建思想!!!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可笑,而又缺乏真正的分析,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看法。按上述思維,那在當今的這個星球上,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希望“唯我獨尊”的大國們,他們卻都是高喊並高舉著“民主”,但做出來的事呢?卻是把“民主”這個小姑娘,踐踏得慘不忍睹。我們難道也可以因此而得出結論說:民主就是霸權者的思想武器??
從當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我們當中就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對儒家思想進行過反思和批判。理論上反思最為深刻、批判最為激烈的應該是魯迅先生:從《狂人日記》、《祝福》、《孔乙已》到《阿Q正傳》,我們偉大的文學大師,對以起主導型的具有專製主義的傾向的儒家精神線索,進行了最為沉痛,激烈和深刻的批判!!行動上則是以我們的偉人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最為沉重,慘烈。他們要改變的,也就是我們現實中最為尖銳的東西:那就是我們民眾在幾千年在儒家思想統治下,所形成的某些落後及腐朽的思想觀念以及病態的社會環境。總體來講,這也是我們自己的致命傷,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形成的天下太平的想法,這一點從我們的曆史長河中,許多國號、年號及封號裏可以得到證實,這也因此導致我們的思想深處,總是對“太平”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空洞想法。即使是在現在,持有這樣的想法的也大有人在:總以為別人是為我們好的!!這樣就形成了:人們就隻能充當遵循和讚頌這種古老思想的跟隨者,否則就會受到大環境下的追堵和圍攻,造成我們對人,對事不顧一切利益和情理地提倡盲目服從,在該抗爭時不進行抗爭。
二是由儒家“三綱五常”所建立起來的許許多多的等級關係,這些表麵上強調以人為主體,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獨立人格的虛假主體。在我們長久的傳統下,牢固的支配著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使我們在等級的隔離和特權的箍製中,變的愚昧和麻木。因此,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現象:認為無論事情正確與否,隻要能與所謂的上層人物或權威人事有關係,就可使人們服從,遵從,從而漸漸地使民眾整體上,失去了自己主觀選擇的能力。
這些都是在被當時的掌權階層利用之後,真正的儒家學說所暴露出來的虛偽性。但作為真正的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卻因為當時掌權的階層的需要,沒有讓我們大眾得到真正的揭示與剖析。作為真正的儒家思想的實踐路徑,簡單地講,就是主張和要求我們通過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約束,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活動,從而使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得以實現,它所強調和注重的是活動中的我們自覺自律。
即使是對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糟粕進行了深刻而尖銳抨擊的魯迅先生,也是用其“拿來主義”的觀點,在對其精華給予充分肯定的基礎上而進行的。我們的偉人毛澤東也是在所講的“揚棄”中,對我們的傳統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換句話來講就是:他們本身均是在對於我們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給予充分的肯定,正是如此,他們才會采用儒家思想中所倡導的方式: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實幹家風度,以及矢誌不移的入世態度,奮鬥不止的務實精神,和百折不撓的責任感,來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最為重大影響的變革。這與他們激烈地反對我們傳統文化中堅持尊卑觀念、貴賤原則和盲從現象的主張,完全是並行而不相互矛盾的!!!
也正是如此,在他們的尖刻而又激烈的外衣下,包含的是一顆痛苦的、仁愛的心。他們才會如此地堅持不懈鬥爭,就是要讓我們整個民族在思想上,獲得徹底的解放而奮鬥不息!!!為的就是要建設自己民族的新文化,不管他們當時是多麽激烈地對我們傳統文化中消極方麵進行否定。
我們不能否認,也無法否認:我們的文化的生命力如此的頑強,成為這個星球上唯一一個連續延伸下來,沒有斷過的文化,我們民族的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就連廣大在海外的華人,哪怕幾代人都是在其他人的國度上,依然是心念故土,魂牽舊國,與父母之邦血脈相連,這些可是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民族曆史多次重大變故,卻一次一次堅定地走向了統一,是什麽使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凝聚力,這就是我們的儒家思想文學,它將大一統的家國觀,深深地滲入了我們整個民族每一個人的血液內!
作為我們曆史長河中,長期占有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可以用微言大義來對其作為評價。直到今天,其中相當部分的內容,仍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對於我們生活的社會,孔子是通過對“天”來作如此表述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這樣的說法,雖然與西方宗教中上帝創世論,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著明顯而又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其表現也來的“天”,雖然也含有神的成分,但它更主要地是指出:“天”是指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講的屬於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因此可知,儒家思想的“天命論”的出發點:不是要我們去追求什麽美好的天國世界,其進而論述的是:“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適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也就是說,其真正的核心是:而是借助“天”來證明,在我們現實生活行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誌(即客觀規律)辦事,達到天為人服務的目的。這與我們當今的社會建設中的要求:按客觀規律來辦事,有什麽樣的衝突嗎?
對於掌權階層提出:以民為本的思想:"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上下關係的特點:“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為人處世的觀點:"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單是這一個“仁”字,儒家思想還是將“仁”放在前麵,而將"忠"放在“仁”之後,雖然這樣有些天真,卻不失質樸與執著,而我們相鄰的日本人也學我們的東西,卻沒有領會到其中這一點的真正內涵,從而造就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土民風!! “省刑罰,薄稅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是儒家思想中所倡導的一種價值原則或價值取向,在不同的條件下,這樣的東西與現代的社會又有多大的區別???
這些與我們整個星球上,從近現代人道主義、人權思想或者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其價值和意義依然巨大也並不為過。就當今社會提倡和鼓勵的:人們要有愛心,關愛社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恐怕也隻是話語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罷了,這樣的儒家思想會妨礙整個民族發展???
對於我們生活中的個體:人。在要求我們“一日三省吾身”的同時,像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那“食、色,性也”,恐怕怎樣也算是眾所周知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以及孟子所講的:“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等都表明:儒家真正的主張是順應和合理地滿足人的欲望的。從相關的曆史來看,我們的民族一直到唐朝時,寡婦改嫁都還是被看作是正常的現象。與世界其他民族多種文化相比,那可都是以對人的本性的“性”進行否定或者是咀咒式的導向,即使是當今某些文化中還存在“原罪說”的提法。我們發揚這樣儒家文化,會讓我們的民族走向另外的一個極端嗎?
對於我們生活的群體,我們可以看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其意指出連一個家庭都不愛的人,是無法去愛別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要我們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他人有理解、寬容的態度和心理。“無教、則近於禽獸”使我們懂得為人處事的倫理規範,明白做人道理等……
我們的儒家思想不單止培養了相當一部分的腐儒,但同樣也培養了為數不少的大儒、狂儒和儒將,翻開我們百千年來的曆史看:作為我們的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的千萬英雄,還有那些千千萬萬為國為家獻身的曆代無名將士與百姓們,哪一個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的炎黃子孫,沒受過儒家思想的影響?仔細想想,都有!!難道這樣的思想哲學,不值得我們去繼承發揚????
無可否認的是:即使是早期的儒學,有些觀點在現在看起來,還是比較落後,同時因政治的需要,經過董仲舒的“道義論”延伸,再經過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整理“完善”後,恰恰就是抑製了儒家思想文化是中最精髓的東西,造成了儒家文化,自宋後的年代起,轉為腐朽僵化,成為封閉落後的學說,才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其實不止是儒學,釋、道等其他學派也一樣,在我們社會的曆史長河變遷中,不也是越來越走形,遠離其最初的精神嗎?
作為獨尊儒家思想的大漢帝國,當時漢武帝“獨尊儒術”是根據當時漢朝的情況提出來的,是要改變當時的無為而治的統治方法,是根據其當時所處的時勢的,可以說是應時應勢,因此也成就了其大漢帝國的偉業。但後世不知變通,我們是不應該將儒家思想長期占主導位置的賬算到漢武帝頭上的,就算漢武帝再怎樣的英明神武,也不可能算到一千年後,人們還要按他那樣的方式方法行事吧???
對此比較完整地總結“以儒治國”的應該是漢元帝,他的評價是:“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個說法可以說是相當的精辟的。人家可是在獨尊儒學的基礎上,還借用法家的學說呢!!!
誠然,我們世代接受儒家文化帶給我們好處的同時,也一樣是承受了其所帶來的種種缺陷,這本來就是現實中的雙刃劍。作為今天的我們,要明白:隻有變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今天的我們今天要變,要改,在接受儒家思想,於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改變我們身上受儒家文化帶來的缺點,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真正的現代文化,這就是我們反思的目的,也是我們成長,走向真正崛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