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同行

天與地同奏,心與心共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貝多芬交響係列之十一】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聯播

(2007-01-21 10:19:12) 下一個







上周我跨穿了五州去訪一趟颶風的重災區新奧爾良NEW ORLEANS,麵對這個百廢待新,滿目瘡夷的城市,真是百感交集。一路沿著這條壯美的,同時又是作惡多端的密西西比河行駛,陪伴著一路的主題曲,除了黑鴨子組合的誓言無聲之外,就是我最酷愛的貝多芬的自信之皇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首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所有的鋼琴協奏曲作品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稱為《“皇帝”協奏曲》。而事實上,本曲也確實具有堂堂王者風範。但是“皇帝”這一標題並不是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關,公認的說法是由於本曲在當時被譽為無可爭議的“協奏曲之王”,故此得名,並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爐火純青的貝多芬,又設計出眾多嶄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穩的結構中蘊含著壯闊的波瀾、變化無窮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鋼琴的花奏開始的第一樂章,一開始便給聽眾以極端宏偉、華麗的印象。當時的音樂雜誌《大眾音樂報》曾這樣評價本曲:“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已經創作出來的協奏曲中最富創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時也是在技巧上最為艱深的一部。”(肖蕭特注兼播前小記)



謹以本帖為即將回國的好友KSF兄送行。預祝一路平安!




本貼音樂概述




收藏類屬:世界交響名曲,貝多芬交響係列

音源類型:MP3

賞析資料致謝:pianosheep

本帖編輯:肖蕭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賞析背景介紹




貝多芬的頭四部鋼琴奏鳴曲,在最早演出時,都是由他本人擔任獨奏。他最早在維也納的成功,是以一個演奏他自己作品的音樂家的身份獲得的。到了1809年,完成他的第五又稱《皇帝》協奏曲時,他的耳聾已使得他無法繼續演奏。這可能就是為什麽第五協奏曲時他最後一部協奏曲的原因。






這部作品完成於1809年,就是奧地利在瓦格蘭姆失敗的那一年,拿破侖圍攻並且占領維也納的那一年。當市區的炮轟聲響太甚時,貝多芬就跑到他弟弟卡爾的家中去躲在地窖裏,用枕頭把頭捂起來-這不是因為膽小,而是要保護他的耳朵,以及僅僅剩下來的一點聽覺。拿破侖占領了奧地利的首都,貝多芬表現出極為對抗和憤怒的情緒。一位朋友總見他在一家咖啡館裏對著一個法國軍官的背後揮舞著拳頭說:“如果我是位將軍,並且懂得戰略象懂得對位法一樣多的話,我會給你們這些家夥點顏色看看。”


可能因為戰爭的緣故,這部協奏曲等了兩年才首次上演,演出的日期大約是1811年11月28日,有一位叫做斯納德的人擔任獨奏,由舒爾茲擔任樂隊指揮。聽眾反應非常熱烈。德國一家報紙《音樂大公報》在1812年1月歡天喜地地報道說:“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最富於獨創性、想象力和最有效果的,但也是現有協奏曲中最難演奏的一部。”


三個月以後,2月12日,在維也納第一次上演的時候,貝多芬委托他的天才學生車爾尼擔任獨奏,但這次演出未獲成功。期刊《女神》的編輯把這次失敗歸咎於“驕傲的和過分自信的”貝多芬不肯遷就聽眾的水平。“他隻能被一些行家理解和賞識”。


然而,我們聽到一種傳說-並非不足憑信:在維也納首次演出的聽眾裏,有一位法國軍官聽了他的音樂深受感動,歡呼這部作品似“協奏曲中的皇帝”。現在所熟悉的這個名稱“皇帝”來源於此,抑或是早期的出版商和鋼琴家所加,我們將永遠無法知曉。


這首協奏曲的特色是:第一樂章以及行星的鋼琴影子作開端,華彩樂段是作者自己寫定不讓獨奏者隨意即興演奏。第二、第三樂章一氣嗬成,不予間斷。








分樂章賞析---協奏曲用傳統的三個樂章的形式



第一樂章,快板




開始的詩後,樂隊首先奏出一個強烈的和弦,鋼琴隨即以即興式的姿態奏出一串短小精幹流暢明亮的引子,具有貝多芬特有的剛毅的特質。之後,樂隊隨即奏出莊嚴而崇高的第一主題。這個主題雍容華麗,熱情奔放,盡現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接著仍由樂隊奏出活潑的第二主題。這個主題樂觀自信,充滿歡樂。不久樂隊重複一次第一主題之後,又加入新的素材(第三主題)以帶引鋼琴進入。鋼琴進入之後,仍然捕捉第一主題並加以發展。鋼琴出神入化的演奏表現出溫柔優雅,寧靜安詳,把呈示部的氣氛轉變為具有抒情性的特質,極富於感染力。以後樂隊有把各個主題予以重複之後,便轉入展開部。展開部材料大多來自主題、副題,由於主題、副題非常適合展開,因此組織起來便順理成章,得心應手。展開部比呈示部活躍得多,在某些部分起到一些對比作用,但又沒有失去抒情的素質,顯得秀麗而完美。再現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反複。有強烈的和弦和引子反複,然後由樂隊奏出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仍然是氣象萬千和充滿活力。但主體、副題作了一定程度的濃縮,使樂曲平添了一些勻稱美。當樂隊重複第一主題之後,迎來了一段簡潔而精彩的華彩樂段。這個華彩樂段是貝多芬克意安排的,並有如下的指示:“不是作為華彩演奏,該樂段與下麵互相銜接。”表示這些小節必須遵循速度,華彩樂段的後八節,鋼琴以微弱輕巧的音調,引出和銜接樂隊的第二主題,輕盈巧妙、高雅歡樂。繼而樂隊又重複一次第一主題和第三主題,情緒漸漸的趨向於激烈,最後在熱潮澎湃的氣氛中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稍快的柔板。




這個樂章是一首抒情曲。單純簡潔,樸實無華,比第一樂章簡短得多。第一樂章有五百七十八小節,而第二樂章隻有八十二小節。短小精幹,富於抒情性。隱伏於第一樂章的寧靜和諧的情調,至此發揮得淋漓盡致。開始時純弦樂部分以柔弱的音調奏出虔誠莊嚴的第一段主題,仿佛超脫的心靈,達到了淨化後的境界。第一主題終止之後,鋼琴馬上接入第二主題,並以精煉的手法予以發展。這個主題柔情似水,充滿幻想性,使人陶醉於美的遐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複,現在不再是第一段純弦樂部奏出,而是以鋼琴奏出的簡單和弦做修飾,使曲調更加抒情優美。第二樂章的結尾,把第三樂章開頭第一小節的旋律巧妙地用,不間斷地帶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




他是歡樂的、灑脫的,把熱情奔放和華麗溫柔結合在一起。那些具有民間舞曲特點的節奏和萬眾歡騰的場麵,由獨奏樂器和樂隊交替奏出,獨奏部分不少精彩主題,美妙無比。第一主題首先由鋼琴奏出,樂隊隨即重複第一主題,並加以發展。第二主題是一個具有圓舞曲風格的旋律,顯露出載歌載舞的情調,鋼琴有機地予以展開,既熱烈,又灑脫。其後,鋼琴和樂隊交替反複第一和第二主題,特別是第一主題曾作多次的反複,歡樂氣氛達於頂點,鋼琴獨奏部分精湛細膩的展開,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惹人喜愛。在樂章的末尾有十小節定音鼓和鋼琴獨奏的片段,手法頗為別致。然後,鋼琴和樂隊以雷霆外鈞之勢,把歡樂推向高潮結束全曲。







交響樂協奏曲欣賞知識簡介




【協奏曲】一件或數件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既有對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用一件樂器者又稱“獨奏協奏曲”,用幾件樂器者又稱“大協奏曲”。 通常為三個樂章,但也有僅一個樂章的協奏曲,舒曼將自己這樣的作品稱為“小協奏曲”,以及樂章更多的協奏曲。


維瓦爾蒂按照意大利歌劇序曲的模式確定了協奏曲快-慢-快的樂章布局,但是在他那裏,三個樂章幾乎是等長的。到了莫紮特那裏,雖然他的協奏曲仍然是三個樂章的,但是明顯是類比於交響曲的套曲格式確定的,同樣強調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在莫紮特那裏,協奏曲形成了固定的樂章配置。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一般是快板,戲劇性的。一般沒有引子,直接由樂隊進入呈示部。呈示部有兩個,第一呈示部由樂隊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獨奏樂器和樂隊共同演奏。在再現部接近結束,收束的時候樂隊暫停,由獨奏樂器即興演奏華彩段,以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有時因為演奏者過於炫耀,會脫離原曲的風格,所以從貝多芬開始,一些作曲家也會預先寫好華彩。


第二樂章一般為三部曲式,常為柔板,慢板或行板,一般具有抒情性的歌唱性質。


第三樂章為回旋曲式,急板,歡快而富有技巧,常為舞蹈性質或節日歡慶性質。 協奏曲的獨奏樂器可以是任何常見的不常見的樂器,常見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像中提琴協奏曲,管風琴協奏曲,各種管樂器協奏曲就相對少見了,更少見的還有低音提琴協奏曲,打擊樂器的協奏曲等等。


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莫紮特大幅度提升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同時為自己的協奏曲創作了華彩,他最終確立了C.P.E.巴赫開創的第一樂章采用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這一規則,把第三樂章寫成回旋曲式,確定了協奏曲的形式(致謝KSF)






肖蕭上傳特注




本貼音樂來自肖蕭上傳, 僅供文學城音樂快遞的朋友們普及交響音樂網上試聽所用。本音樂係列屬敏感版本,請朋友們下載試聽後,務必自覺刪除為感!特別地為此致謝大家!


全部曲目點擊下載: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快板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稍快的柔板。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



(來自肖蕭的問候和祝福於2006年8月9日3:51AM.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