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Sometimes in April】2005 HBO巨作 四月的某時(堪比盧旺達飯店)

(2007-03-16 07:36:40) 下一個

"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 Martin Luther King, Jr.
整整一百天,沒有人幫他們。
整整一百天,沒有西方世界幫他們。
一百萬圖西人死在彎刀,子彈和淩辱下。兩百萬人流離失所。
看這部電影,會覺得切齒的心痛,但不會有憐憫的難過。

Sometimes in April的角度是從一名娶了圖西女子作妻子的胡圖軍官出發,他的弟弟正是胡圖人黨政電台煽動屠殺的主要成員,十年後,他從弟弟那兒才知道當年他妻子孩子是怎麽被害的,他妻子的勇敢是不能想象的。
鏡頭在1994年和2004年之間來回,他有個在天主教學校念書的女兒,他以為沒人敢去騷擾天主教學校,卻不料整個那所學校的女生全被殺了,因為,在士兵要求她們分成兩隊,胡圖人站一隊,叛國的圖西人成一隊時,她們拒絕了,"Because we are sisters"。然後是一陣密密麻麻的掃射。電影有兩處讓人印象很深,一處是美國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他們不幹涉時,下麵的記者紛紛提出關於盧旺達的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是,“是胡圖和圖西互殺麽?他們哪個是好的?”。還有一處是,當一百天的屠殺結束時,躲在蘆葦叢裏的圖西人們一個一個的從血流成河的蘆葦叢裏走出來,鏡頭擺在高處,看著那一個個搖晃虛弱的形體,他們好像隨時會倒下,但他們沒有。

CD1
part1: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8DI4HGED/Sometimes.In.April.2005.DVDRip.XviD_CD1.part1.rar.html

CD1 part2--part3 & CD2 part1---part3: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2gmomokiuCwtICy

-----
【片名】Sometimes In April
【譯名】四月的某時
【年代】2005
【國家】美國/法國/盧旺達
【片長】140Mins
【類別】劇情/戰爭
【語言】英語
【字幕】點擊打開
【評分】7.4/10 (230 votes)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400063/
【格式】XviD + MP3
【尺寸】576x320
【大小】2CD 49 X 15M
【導演】Raoul Peck
【主演】Eriq Ebouaney ....
    Idris Elba .... Augustin
    Oris Erhuero .... Honore Muganza
    黛布拉·溫格 Debra Winger .... Prudence Bushnell
    Bill Clinton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Brian Williams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簡介】
《四月的某時》(Sometimes in April)——描寫西方世界沒有參與調停的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的悲慘影片,加入了柏林電影節的競賽單元,是為期11天的電影節中兩部關於此暴行的影片之一。與特裏喬治的《盧旺達飯店》關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題材,拉烏爾佩克卻以不同的途徑展示了內戰的創傷。這兩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門》可看出南非電影的升溫。 濃筆重彩描繪出大屠殺血腥場麵的《四月的某時》,比起同一題材的展映影片《盧旺達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絕對的震懾力。

  這部由美國和盧旺達聯合製作的影片,是第一部關於大約80萬圖西人和胡圖族人遭到種族滅絕的主要影片,在盧旺達當地拍攝,並動用了大批當地居民作為臨時演員。

  出生在海地的導演和人權積極分子拉烏爾-佩克(Raoul Peck)說,啟用仍然對那場災難記憶猶新的盧旺達人當臨時演員,可能有助於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他們內心的恐懼。 佩克強忍住淚說:“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實的。我認為難得有機會發生這種情況,各種族人們間的關係和衝突頃刻間全部爆發,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成為了現實。”

  電影講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圖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殺的混亂裏與圖西族妻子和兩個兒子失散的故事,10後當他與遇見他的兄弟澤維爾時,才獲悉他們的命運。而身為記者的澤維爾正在坦桑尼亞Arusha的盧旺達國際法庭受審,罪名是通過電台廣播煽動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為美國國務院官員的德博拉-溫格(Debra Winger),努力說服當時的總統比爾-克林頓采取行動。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樣題材的影片《盧旺達酒店》(Hotel Rwanda)參加了柏林電影節的非競賽單元。佩克說他有意識地決定,要比《盧旺達酒店》描繪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場麵。他說:“我的第一個目標是要把影片拍得盡可能真實殘酷,又不會讓觀眾掉頭而去。我需要觀眾,我需要他們看完整部電影,走完這次恐怖之旅。這場有計劃的種族屠殺發生的時候周圍沒有攝影機。”

  佩克花費了數個月的時間在盧旺達和坦桑尼亞進行調查,影片劇本中的部分內容來自審理團聽證會的副本。他說,一些出演影片的盧旺達人聲稱他們不能演凶手,隻能演受害者,因為10年前的悲劇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說,拍攝期間由5位專家組成的心理學家小組一天24小時都要駐守在片場。

  在片中扮演一名圖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時女演員卡羅爾-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說,電影的製作過程對許多身受其害的人來說,是一種精神治療。她說:“經受了痛苦,你才會有羞恥心,才會安靜下來。現在我們試著談論這件事,也開始再次相信其餘的人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