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從背書談起

(2012-04-09 19:22:14) 下一個

前幾年去四川旅遊,登道教名山青城山。從山下建福宮徒步走到一景點叫天然圖畫,沿途山高林密,景色幽美,忽然想起了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的句子:“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用這幾句詩來形容見到的山景是很貼切的。李白的這首詩還是四十多年前在中學裏學的,到現在還能背得出。再回想過去學過的其他課程,許多還能記得,要用的時候還用得上,看來五、六十年代的教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往往有人喜歡批評那時的教育,我聽了總不是那麽受用。讀了十幾年的書,工作了幾十年,自認現在可以有點發言權了,可以總結一下自己讀書的經驗,同時也評判一下當年的教育的得失。

背書還是有好處的

從小學到中學,背過很多書,有今人的散文、小說片段,也有古人的作品如詩經、唐詩、宋詞,還有散文如“嶽陽樓記”、“醉翁亭記”、“捕蛇者說”等。

還有一類需要背的,這裏也特別要提一下,那就是一些常用的數據。中學裏,化學老師要求我們背出元素周期表裏前二十個元素的名稱(氫、氦、鋰、鈹、硼)、元素符號、原子量和核外電子數和分布;數學老師要求背出2的多次方,最高到2的十次方1024110的平方根,120的平方,等等。

還有一種跟背相近的就是靠口訣、諺語之類來記憶、學習。小學的地理老師教過“東北三大寶,貂皮人參烏拉草”;中學的地理老師教過“雲行東,車馬通;雲行西,馬濺泥”,在上海地區用這句諺語看天氣很靈。有的老師要學生反複唸短句,加強記憶,也很有效。中學的田徑教練要我們跟他反複唸“疾跑就是衝出去”,而且配合在跑道上反複練“衝出去”,幾遍下來,讓我記住了幾十年。大學的電工老師教同步電機時這樣說:“同步電機就是吸牢轉!”然後讓我們跟著他唸幾遍。用這個辦法來解釋同步電機的轉子跟著定子的旋轉磁場轉,保持同步。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而且我不是搞電的,但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可見這種教學方法很有效。

小學、中學裏還教過速算、心算方法。例如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速算法,乘數是11的速算法,十位數相同,個位數之和為10的兩數(如2723)相乘的速算法等等。

背下來的東西,要用隨時可以從腦子裏“調”出來,比臨時翻書、查電腦要快得多了。依賴書本、電腦,如果一時手頭沒有書或電腦,或者上網上不了,就毫無辦法了。說到底,最可靠的還是人腦。近年來有人做研究,發現多用腦子可以延緩老年癡呆症的發生,那就更應該提倡背書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唸中學的時候養成了一個習慣:放學回家,複習當天學的內容,做作業,預習下一天的功課;周而複始,循環不已,穩步前進。到小考、大考前再全麵複習。這樣學習,循序漸進,基礎打得紮實,學到的知識很鞏固。平時負擔不大,沒有欠債,還可以有時間發展別的興趣。

中學畢業後還經曆過兩次係統的大複習。第一次是在七十年代中,正是文革期間。在工廠當工人,空餘時間很多,一麵又覺得長期這麽無所事事,功課會荒廢掉,於是找了三、四個同是高中畢業生的朋友開始全麵複習功課。平時住在廠裏的集體宿舍,工餘自己複習;星期天回到市區,再相約到某個朋友家一起複習。幾個月下來,數學和物理都係統地複習了一遍,化學則複習得比較粗。文革結束,恢複高考,仗著前麵的全麵複習,隻是稍微再複習了一下,就輕鬆過關了。

中學裏我化學是學得很好的,但是七十年代中那次大複習,化學沒有化大功夫;在機械廠工作,化學也用得少。幾十年過去了,化學就成了我的“軟檔”。

第二次全麵複習是在八十年代初準備考研究生時。那次除了數學、物理,還加上了英語和政治。語文也是要考的,但無從準備起。考前那天晚上,正好拿到了新出的蔣子龍的長篇小說“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麵心裏擔心明天要考試了,一麵還是忍不住把一部小說看完了。幸好第二天考寫作時,正好有一處可以把“赤橙黃綠青藍紫”裏的一件事作為我的一個論據,前一晚不複習功課而看小說,竟也幫我加了分。想到這裏也就心安理得了。

全麵發展

在我們唸書的時候,學校裏特別強調全麵發展,要求學生不僅書要讀好,其他如體育、文藝也要會一點;不僅要學好規定的功課,也要在課外涉獵文學、藝術、曆史;知識要學得深、紮實,但知識麵也要廣。在這樣的氛圍中,我書算是讀得好的,但課外的東西也會點,田徑、籃球、排球都不錯,也喜歡美術、音樂。這對以後的人生道路是有幫助的,幫我幾次成功地改了行。工作以外,我自己的生活也過得比較有趣味。我喜歡看各種書刊;到世界各地旅遊,看古跡、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我都興趣盎然,而且還能看出點門道來。以後退休了,大概也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幹。

少年要努力

回顧一下自己唸的書,小學裏學的到現在已經懵懵懂懂,但是基本的東西如算術的加減乘除、語文課上識的字,又如地理、自然課上學的那些常識,那是一輩子不會忘了的。中學學的內容複雜得多,但記得最牢。大學學的,則多半忘掉了。小的時候記性好,學過的東西不會忘,所以小時候要用功讀書,否則到年紀大了再努力就太晚了。老話說得一點不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曾說過,年輕的時候學過的東西忘不了;以後隨著年齡增長,有記住的,有忘掉的;到了中年,新學會的和忘掉的一樣多;到了老年就是忘掉的超過記住的。他年輕時念書很刻苦,學英語是靠背字典,而且背好一頁就撕掉一頁。他這樣做,就是避免有“忘記了反正可以再回過去查閱”的偷懶思想。他出身平民,也沒有上過東京大學這樣的名校,後來能當上日本首相,跟他年輕時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

當然,既然學過了,印象還是有的。前不久朋友的房子要改建,但不知道一根梁是不是夠牢,向我討教。我是學機械的,但建築上的事有相通的地方。找了一本英文的材料力學教科書,看了關於梁的章節,什麽均布載荷,截麵矩量,安全係數等等,看過就撿回來了。

學幾手“基本功”

除了上麵提到的速算、心算之類的“功夫”,在學校裏還學了幾手別的本事。中學第一年上了一年機械製圖。以後在幾何課上又學了一點。所以會用矩尺(圓規和直尺)把一條線段分成幾等分,等分一隻角,會用兩塊三角板推平行線、垂直線,會用圓規和三角板畫五邊形(不過是近似的),等等。還會徒手畫立體投影圖。別看這些都是些小技巧,到用的時候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我有機會接觸過北美某知名大學的工科學生。我讓他們用兩塊三角板推平行線、垂直線,用矩尺把一條線段分成幾等分,他們都答不上來。有個學生還說如果讓他用計算機他可以做到。

要懂點經濟

我的同學裏有當教授、老師的,當工程師、當大工廠的老總的,有當圖書館館長的,但很少有自己創業辦企業的。上中學的時候,學校裏不設經濟課程,而且平時在家裏、在學校裏也不談論金錢、做生意、賺錢這些事。在當時的氣氛、環境裏,談錢是覺悟低,是銅臭氣,是低級趣味。那年頭學的是政治經濟學,但幾年學下來對於社會是怎樣運轉的,財富是怎樣創造、積累的,還是不甚了了。當年的教育在這方麵是不成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