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脈脈閩西情 孕育廊橋間(組圖)

(2014-05-19 17:42:09) 下一個

 

龍岩是一座山水城市,數百年前,河流嵌於懸崖間,良田被汀江隔斷。若要讓天塹變通途,唯有修一座廊橋。如今,經曆數百年的風雨洗刷,這些廊橋依舊靜謐地橫亙在懸崖峭壁間,成為這喧鬧塵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閩西橋文化,以連城較為突出,堪稱是大型木梁廊橋之縣。當地“藏有”四大古廊橋,每年秋初,是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

 

雲龍橋

  雲龍橋,如蛟龍盤踞青岩間

  雲龍橋是座古老的屋橋,又稱風雨橋,坐落在羅坊鄉下羅村,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

  沿著下羅村河道行走,繞過田間小路,眼前的雲龍廊橋橫臥在青岩河之上。它的一頭臥在田間,另一頭“飛”向對岸,在巨石懸崖邊戛然而止。

  雲龍橋壯觀的氣勢,讓人嘖嘖稱讚。此橋猶如蛟龍,從河間騰空而起,棲息青岩之間,故得名“雲龍橋”。

  此橋長81米、寬5米、高30米,有6墩7孔。橋屋為穿鬥式木結構,由128根木柱分4排撐起卷棚屋頂。橋麵中間為車馬道,兩邊為走廊。橋沿兩邊設木欄杆,上覆蓋雙重薄木板雨披,既能延伸橋屋麵,又不影響橋上采光,即使人們坐在橋廊上,也不至於被大雨打濕。

  橋中偏西處建有雙層六角小閣樓,稱為魁星閣,內供奉魁星。橋的正中還建有廡殿式屋頂的橋亭。橋西兩端各置一座鬥拱牌樓,上掛“雲龍橋”橫匾。牌樓上原裝有一雙大銅鈴、五雙小銅鈴,微風吹拂,叮當作響。

  每年正月十五,羅坊走古事,就在雲龍橋下。古橋流水、古事競走,別有一番風味。

   

  玉砂橋,砂石晶瑩如玉而得名

  玉砂橋坐落於四堡鄉馬屋村口的花溪河上,昔日花溪河之砂石,晶瑩閃爍若玉石,故名玉砂橋。它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距今已300多年,是連城縣著名古橋之一。

  秋高氣爽之際,悄然來到玉砂橋下,一棵古樟樹偉岸參天,百年來,古樟與古橋相互“廝守”,成為玉砂橋一獨特景觀。

  玉砂橋全長30米、寬5米、高約10米,橋麵砌以大小如一的鵝卵石,兩旁柵以欄杆,上張傘篷,廊分九楹,首尾中間均有小閣,高低錯落,精致美觀。

  在清代,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飛觴邀月、吟詩作畫,為馬屋村扶風十二景之一。前人《虹跨玉砂》詩雲:“沙浦玉屑跨長虹,鎖卻山川千萬重。”

   

  永隆橋

  永隆橋

  在微微的霧氣中,一座美麗的廊橋橫臥在溪間,這便是莒溪永隆橋。

  永隆橋位於連城縣莒溪鎮壁洲村。據《福建通誌》記載,係明洪武二十年(1387)所建,距今已600多年,是福建省內尚存的古屋橋中最古老的一座。

  它依山而建,橫跨莒溪,橋長100米、寬6米、高7.5米,南北走向,四孔等跨。橋麵遍鋪鵝卵石,橋上建橋屋,26對木柱支撐硬山式屋頂,屋簷兩側雙層薄木棚伸出橋麵。橋首建一重簷歇山頂閣樓,橋中、橋尾各突起一歇山式矮閣。

  初秋季節,來到永隆橋,脫下鞋子行走在橋麵的鵝卵石上,腳底如被大地親吻一般,讓你身心放鬆。

  在永隆橋附近,距橋百步,是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的文昌閣和天後宮,與永隆橋形成頗具特色的壁州古建築群。

  永隆橋之美,與雲龍橋不同,永隆橋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

  文川橋,橋不斷酒不斷

  在連城縣蓮峰鎮的文川橋,你能聞到客家米酒的清香。文川橋,有著“橋不斷酒不斷”的說法,生活在橋兩邊的客家兒女,經常手持米酒在橋上言歡。

  據《連城縣誌》記載,文川橋,原名清溪橋。宋紹興年間,縣令劉國瑞在南門外重建時更名為“擢桂橋”,後被洪水衝毀。元至正年間,縣尹馬周卿重建時,更名為“文川橋”。此後不因戰亂就因洪水,不知毀過多少次,又修過多少次。

  如今的文川橋,客家人依舊在此談國事、喝淡酒、觀風景、釋心懷。不過,在城市的飛速發展中,它橋身破敗,顯得有些“垂垂老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