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漢語為什麽變得不純潔了?

(2014-04-29 04:56:50) 下一個

當我在微軟視窗“體驗”操作係統的微軟文字辦公處理器打下這行字時,簡直要崩潰了。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不怎麽“純潔”的漢語環境,用“WindowsXP”很好,也能很好理解“Word2007”的意思,真的有必要換成“潔版”表述嗎?

漢語的純潔性最近又被《人民日報》提及。該報記者在《“零翻譯”何以大行其道》一文的開頭拋出了一個問題:“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語詞不經翻譯就見諸報端,甚至還出現在某些嚴肅的學術期刊裏。可是,這樣的‘零翻譯’,不知有多少讀者看得懂?”其實,大部分讀者是看得懂的,相反,如本文開頭那般翻譯過來之後,人們還能否看得懂,就不一定了。於是,人們條件反射般的反對便迅即生發出來了。

“外語詞在中文中早已大量存在,在英語、日語等語言中也比比皆是。出現一些新鮮事物之後,如果無法在本民族語言中找到確切對應的詞匯,借用外來語是促進溝通和提高表達效率的常用做法。比如,在改革開放初期,DVD、KTV等詞就曾被民眾大量使用,而WiFi、iPhone等則是信息化時代的‘新寵’。如果以是否有外來詞作為判斷”語言純潔性“的標準,恐怕沒有語言能稱得上‘純潔’。”新華社主辦的《新華每日電訊》決定唱唱反調,作者劉璧潔在闡述了現狀之後,進而評論道:“強大的語言和文化,總是伴隨著強大的包容力”,不要總擔心漢語不純潔的問題,要有文化自信才行。

在網絡上,這種觀點可算代表了主流意見。長期混跡網絡的人們,即便外語很差,也早已經對這些單詞熟能生巧了。當然,對習慣看機關報的老同誌來說,這些外來單詞確實會有閱讀上的障礙。所以,對於語言純潔化的呼籲,也並非沒有支持的聲音。《人民日報》的子報《環球時報》4月28日就刊登評論,以反問做標題:《保持漢語純潔性,何錯之有》。作者杜吹劍並沒有回避網絡上一些尖銳的問題:“對這個話題的眾多批評聲音,主要集中在漢語的粗鄙化和‘黨化語言’,即都認為由於文字改革和意識形態,漢語早已不再純潔”。但是在他看來,“反對者偷偷轉移了話題,保持漢語純潔性與漢語的粗鄙化,這完全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話題,一個是說語言形式,一個是說語言內容。”

這位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顯然與劉璧潔持相反觀點,認為使用這些英文單詞才是不自信的表現:“先人能翻譯出禪、民主、飛機,後人就對CPI、WiFi、VIP無能為力了嗎?不是能力不夠,而是信心不足。古人對來自印度佛經的翻譯,就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要重建文化自信,政府必須負起責任,將語言文字問題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研究製定語言翻譯指導性規範,並帶頭執行。”

許多人或許沒有耐心看完《人民日報》的報道全文,僅僅被網絡草擬的《人民日報:使用WiFi、iPad等詞破壞漢語純潔性》標題給激怒了。事實上,那篇報道的主旨談的恰恰是翻譯問題,是當下社會對翻譯的不重視,造成了譯文參差不齊,甚至“零翻譯”的情況出現。

翻譯群體的質量下降,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並非“零翻譯”出現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裏,中外交流頻繁,許多新鮮詞匯在文化、經濟、教育的交流互動過程中被吸收進來。而伴隨著人們外語能力的提高,加上網絡時代表達能力的靈活性,新進來的詞匯很多時候還來不及被準確翻譯就已經為人們所熟悉了。正如光明網刊登王垚烽的評論所寫的:“像一些科技、醫藥方麵的專業詞匯,一時半刻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又著急使用,這時候,與其不明就裏地亂翻譯,倒不如先拿來直接引用,順其自然,讓時間和實踐來慢慢將其中國化。這方麵,我們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一開始用Email,後來用漢字‘伊妹兒’,現在都改用‘電郵’了。”

在一個多元社會,有人做一些傳播漢字之美,擴大漢語影響的工作,當然值得肯定。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語言是一個開放且能夠自發生長的係統,在使用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優勝劣汰,這是甚至用行政權力都無法改變的現實。語言是要有生命力的,隻有被使用的語言,才是活的語言。中國千年文明傳承下來,語言的類型、內容紛繁複雜,但大多卻隻是存留於檔案曆史之中,即便它們純潔無暇,但意義何在?“純潔性不等於有生命力,對語言來說,包容性可能更有生命力。漢語發展到現在,也吸收了很多語言,漢語的發展也是一個兼容並包的過程。法語的地位原來比英語還高,後來地位被取代,法國頒布了一些要求法語純粹化的法令,也沒能阻止語言的衰落,這也值得我們借鑒。”《廣州日報》把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放在了4月28日的國際版上,被該報稱為“國際問題資深編輯北大三劍客”的三名編輯很容易注意到了外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

網易的“另一麵”欄目也注意到了。據《他們為什麽要強調“語言純潔性”?》這個專題介紹,不但法國,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都曾發起過官方的純潔母語運動。日本是二戰期間,為了消滅敵對國語言,下令禁用英語;法國則是為了保住“大國地位”和“國際外交通用語地位”;德國的這場運動也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納粹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保持人種的純潔性;韓國則是為了擺脫對中、日文化的影響……但這目的各異的母語純潔的努力,最終都收效甚微,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英語強勢文化,在與其他國家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對另一國的語言產生影響、滲透。相應的,英語也會吸收所在國的新詞進入,比如jiaozi(餃子),比如最近被英語詞典吸收進去的Dama(大媽)。語言的交融背後,也是文化、社會、經濟各個方麵溝通融合的過程,除非關閉語言溝通的渠道,否則很難製止新詞匯的融入、流行。但中國的大門已經再次打開了三十多年,想要關上,也沒那麽簡單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