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如何辨別你來自漢朝的中原人(圖)?

(2014-04-18 22:26:37) 下一個
摘要 : 廣義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東、陝西地區,那麽,漢朝的中原人長什麽樣?用體質人類學來解答這一問題時,或許它給出的解答與我們的想象有很大出入。

漢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漢朝,漢朝時期的中原人,可認為是漢族最早的定型,那麽,漢朝的中原人到底更像今天的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能較信服解答這一懸疑的也許是體質人類學。簡單的說,就是比較古代中原人和現代各地人群和各民族的顱麵骨骼特征,來判斷哪些古今人群最為接近,進而推測古代中原人的起源和流向問題。

這裏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東、陝西三個廣義中原地區,下麵逐一分析。

【漢代河南人的人種演化史】

狹義的中原專指河南,曆史上該地區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州”、“中土”。

雖然漢朝古墓發現不少,但直到2013年,吉林大學研究者才在《鄭州漢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一文中首次係統分析了漢代河南人的種係特征。報告指出:鄭州地區漢唐宋居民均與現代亞洲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存在較大一致性,較多表現出“古中原類型”居民的特點。與近代對比組比較表明,鄭州漢代組居民雖然可能混入西北羌係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體貌特征上與現代南方漢族存在很大相似性。

簡而言之,漢朝河南人與近代華南組相似性最大,這個近代華南組具體指的是福建漢族。

鄭州漢朝組人骨采集於多個考古遺址,種係特征較為統一,男女樣本無明顯差異。隻是女性的頜骨突出程度更為明顯,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齙牙,鼻型也更闊一些(複原圖軟組織特征主要參考華南人麵部軟組織特征,未考慮年齡因素)。

周人崛起之前,河南地區是商王朝統治中心區。以往研究顯示,陝西地區的周人與河南地區的商人在種係特征上雖保持較大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差異。那麽,當周人入主河南後,是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河南地區人種的組成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韓國先後在鄭州地區建都,長達500多年。而秦王朝並吞列國時,韓國第一個被滅亡,其過程極為殘酷血腥。史料記載,公元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公元前273年:魏趙聯軍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公元前264年:秦伐韓,斬首五萬;前256年:秦伐韓,斬首四萬……

秦人征服韓國的百餘年間,被秦人屠殺的韓國軍人就有幾十萬。而《中國人口通史》估算,戰國中期總人口在3000萬左右。韓國地小民稠,人口約150萬,軍亦有30萬。可見,秦人的征服活動造成韓國人口傷亡慘重。秦人入主韓國後,是否也帶來較大的種係變化?

因尚無鄭州地區更早的古代人骨資料,我們假設戰國時代河南地區人種結構較為單一,並選取安陽殷墟中小墓的商代人骨作為比對樣本。

商代古人明顯分為兩個種係,殷墟中小墓2組代表人數最多的一個種係,他們與更早的河南古人有更大相似性,可能是土著人群;殷墟中小墓3組代表一類中原地區新出現的新種係,人數較少,但墓葬規格較高,通常認為是商的貴族階層,甚至商王族也屬這個種係。他們與同時代東北和內蒙古東南地區的古族更相似。

陝西鳳陽西村的周代古人,與陝西土著種係相似性較高;另外,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的西團山古人是周代東北地區古族的代表;而甘肅史前合並組是甘肅地區的西戎集團的代表。新石器時代河南廟底溝二期文化組是河南地區的土著種係,很多考古學家懷疑這便是傳說中黃帝族群的文化遺存。

我們應用種係分析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發現:漢代鄭州漢人與陝西西村周人、河南安陽殷墟2組的商王朝平民、石器時代的河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古人都有一定差距,相對更接近陝西零口秦人和甘肅的西戎族群。

這樣的結果似乎暗示秦人消滅韓國的過程中,確實對河南地區的人口結構造成重大衝擊。在秦人入主韓國之後,很可能帶來為數不少的秦國移民,填補了戰爭造成的人口空缺。

因為秦人的征服可能對鄭州地區造成較大影響,而又因為尚無戰國時代鄭州地區人骨特征的相關研究。所以,周人取代商人後,是否有大量移民遷入商王朝中原故土就變得很難考證。但殷墟3組所代表的商貴族階層很可能已被逐出中原,他們的種係特征最為獨特,不見後世中原漢族人群。

圖:河南種係變化分析圖譜(男性)

【漢代山東人的人種演化史】

山東古時為東夷之地。周人崛起後,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山東地區並入周王朝版圖,廣義的中原包括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

山東地區漢代人骨資料包括兩個組,一個是魯中南兗州和滕州合並組,另一個是臨淄組。兩個山東古代組還包括周代樣本,因為兩個時期的樣本具有一致的種係特征,因此研究者將樣本合並在一起比對分析。研究者均指出:山東周代至漢代古人種係特征相對接近今華南人群。

圖:魯西南漢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擬複原圖

圖:魯西南漢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擬複原圖

為什麽周代山東居民和漢代山東居民的種係特征較為一致?從史料上看,秦人征服齊國並未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齊國人口損失非常有限,而史料也未提供其它地區居民大規模遷往山東地區的線索。

那麽,周人宗室和異姓權臣在征服山東境內諸侯國的過程中,是否伴隨著周人移民遷入呢?

山東境內最大的諸侯國是齊國和魯國。我們從有限的史料中可知,盡管周人任命山東本土人士薑太公統治山東最大的諸侯國齊國,但過程中伴隨一定的軍事衝突。而薑太公早年移居陝西,重返故土時,依賴的力量大多不是山東本土軍民。為考察周人稱霸前後山東地區社會變遷和人口遷徙活動,我們需要比對周代山東居民和周代以前土著居民的種係特征。

圖:山東種係變化分析圖譜(男性)

考古學上,嶽石文化被認為與東夷民族直接相關。但目前尚未見公開報道的嶽石文化人骨分析報告。不過,山東地區,從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到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再到嶽石文化(前1900-前1600年)的過程中,並未見外來文化因素覆蓋土著文化。所以,我們姑且認為石器時代的山東居民種係特征較為統一,人口結構相對穩定。

若將山東新石器時代人骨(大汶口文化)、商人統治時代人骨(滕州地區)作為古代山東居民的代表,與商人統治階層人骨(河南安陽殷墟中小墓3組)、陝西周人人骨比對分析,可以發現:

首先,商代山東商文化居民的確與河南商族上層人群有著最接近的種係特征,同時,二者均與山東土著居民有較大種係差異。此結果似乎並不支持商族源自東夷的論點。但商人對東夷的統治以聯盟形式為主,商人是否廣泛取代山東土著族群,尚需等待更多人骨資料的分析。

其次,齊國(臨淄)和魯中南人骨表現出較高的種係一致性,其種係特征則介於陝西周人和山東土著大汶口文化人群之間,它似乎暗示周人在征服東夷民族的過程中,確實伴隨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人群混血現象。

【漢代陝西人的人種演化史】

陝西在西周初得名。當時周、召二公以陝原(今河南省陝縣西南)為界分而治之。陝原以東由周公治理,稱“陝東"﹔陝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稱"陝西"。又因陝西在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治地,故又簡稱"秦"。陝西關中地區又稱渭河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等)之間。屬於廣義的中原地區。

陝西地區漢朝人骨樣本采集於渭南澄城縣劉家窪鄉良輔村。在商代,渭南為驪戎國之地。西周時期,屬畿內,也即京城效區。春秋時期,屬晉。戰國時期,渭南先屬魏,後屬秦。

研究者指出,他們比對渭南漢代人骨與近代人骨資料,發現華南(福建)近代組和澄城良輔組的關係最為接近(原報告提供的人骨資料版圖似有變形,暫無法模擬複原該人骨)。

在漢朝之前,有兩次曆史變遷值得追問:

第一、渭南在新石器時代屬於仰韶文化(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核心區。商代,一些原本分布在長城沿線的戎狄族進入渭南地區。周人崛起前,“自竄於戎狄間”,曾與薑戎聯盟,後者與考古上的劉家文化相關。周人後離開戎狄到岐(今陝西岐山縣境),崛起並取代商成為中原統治者。那麽,進入夏商之際,陝西地區人種結構是否發生了明顯變化?

第二、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甘肅禮縣一帶。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在石器時代,人種結構較一致,人類學定義為“古西北類型”,他們在同時代中國北方古族中,與近代華北漢族(主要采集於河北、山西兩地)相似性最高。

周王室東移至洛陽,秦人也逐漸東遷至關中一帶。考古上,秦人盛行一種“屈肢葬”(即在人死後,用布帶將其下肢向上卷曲捆紮,然後入棺埋葬。屍骨姿勢與胎兒在母親子宮裏的形狀極為相似)廣泛出現在關中地區。那麽,秦人入主關中地區之後,其民眾是否取代了原本居住在關中地區的周人族群?

解答第一個疑問用的比對樣本,新石器時代關中地區古人為陝西仰韶文化合並組,周人包括兩個樣本,一為進入關中地區的周人(陝西鹹陽鳳陽西村周組),一為與周人始祖關係更大的陝北地區樣本(陝西延安市瓦窯溝周組)。

人骨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陝北地區的周人與關中地區的土著存在一定種係差異,周人入主關中後與土著種係的接近程度相對更高。這似乎暗示周人自戎狄返回關中平原後,對關中土著血統既有繼承也有改變。而“自竄於戎狄間”的周人先祖則可能混合了更多戎狄族血統。

圖:陝西種係變化分析圖譜(男性)

解答第二個疑問,秦人包含兩個古代樣本,其一為零口秦組,屬於戰國時期,其二為新豐秦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秦末。兩組秦人樣本都采集於陝西西安市臨潼縣,為秦王朝的京畿之地。另外,還有甘肅史前合並組,是西北地區的戎狄民族。

人骨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戰國時期秦人、戰國中晚期至秦末的秦人與仰韶文化土著人群和關中地區周人的種係差異較為明顯,而相對接近甘肅史前組,而西北古代人群是同時代古人中最接近現代華北漢族的種係。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看兵馬俑容貌,並不覺得他們與近現代漢族漢族有什麽明顯差異的原因。

曆史上,秦人偏居西隅之際,與甘肅的西戎民族有過較廣泛的混血,他們入主關中地區後,似乎對關中土著周人血統產生了較大影響,有可能隨著周王朝東遷,關中地區的周人也大規模向東遷徙。

單就此分析而言,漢代陝西人似乎與戰國至秦末的新豐秦人之間並無特別明顯的種係差異,但與零口秦人相對略有差異。

圖:接近古西北類型的秦俑,特點是麵部較高(長)較狹,鼻型狹長。

圖:接近古蒙古高原類型的秦俑,特點是麵部高(長)而闊,鼻型長而闊。

圖:接近古中原類型的秦俑,特點是麵部低(短)而偏狹,鼻型短闊。

相信讀在看到這裏時,難免會問,今天什麽地方的人最像漢朝的中原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加入更多的對照樣本,進行更細致的對比才可獲得較精確答案。我們把這個疑問留給本係列的下篇,我們將解答兩個問題:今天誰更像漢代的中原人,日本人是“徐福東渡”的童男童女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lifornian 回複 悄悄話 看不到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