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揭秘有紅色背景的中紅網

(2014-03-26 19:57:04) 下一個

一名“開國少將”的兒子告訴記者,民間紅色社團絕大多數的活動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樣具有某種政治訴求,但因為活動參與者的特殊身份,他們在活動上不經意的致辭或發言,有時會被放大甚至誤讀。選擇中紅網,或者其他的媒體,是因為這些紅色社團也需要信息出口。

  早報見習記者 盧夢君

  中紅網突然紅了。

  2月18日,一篇關於胡喬木之女“稱讚中央‘打虎’”的報道,登上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

  這篇稿件的原題是《特稿:紅色社團舉辦新春團拜 讚譽新一屆黨中央“蘇區幹部好作風又回來了”》,作者李學葉。

  “紅二代”、領導人等元素讓這篇稿件吸引了眾多關注,而更多的疑惑指向了稿件的來源—中國紅色旅遊網(簡稱中紅網)。

  “這個網站是什麽來路?”有網友發出這樣的疑問。

  “哦,這是小李”

  濃眉、短發、戴副眼鏡,25歲的李學葉已在中紅網工作了3年。他曾在老家河北邢台讀書,大專畢業後,就一直在這家網站工作,既負責寫稿也負責攝影。

  今年3月上旬,“兩會”期間的北京一連幾日的好天氣。沒有霧霾的襲擾,陽光沿著位於北京西二環附近天寧寺旁窄小的胡同,一路灑進北京唱片廠的院子裏。

  中紅網的辦公室就設在這個院子裏。李學葉收拾了一下房間,引著記者在靠近門口的沙發椅上坐下。

  這間辦公室其實兼具辦公與住宿的功能,由於東西堆得太多,幾乎隻剩下一個人在其中行走和轉身的空間。

  乍一看,室內的幾排鋼製書架格外引人注意。書架上,書和雜誌摞得整整齊齊、滿滿當當,毛澤東、周恩來、紅軍、紅色旅遊等是書背上常見的字眼。

  李學葉主要的工作範圍在北京、河北和山西等華北地區。他不是新聞科班出身,準確地說,他本是“理工男”,“對理科不怎麽感興趣,就轉行了。”

  回答記者提問時,他時常露出靦腆的笑容,嘴角現出淡淡的酒窩。

  對於中紅網涉及曆史題材的興趣,也不是與生俱來。“我原本並不了解這些,如今慢慢地接觸多了,也開始喜歡了。”李學葉說。

  “你們是怎麽獲得這些‘紅二代’活動信息的呢?”早報記者問。

  “平時他們有什麽活動,就會給江山老師或我打電話。”他所說的江山老師,就是中紅網的總編輯。

  “那你們之間的聯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我來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一些聯係了,可能是我們做事認真,如實報道,信譽好吧!然後,平時出席這些活動多了,大家都認識了,‘哦,這是小李。’以後有活動就會通知我,讓我去寫稿或拍照片。”李學葉回答道。

  紅色底子

  “打造紅色平台、傳播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延續紅色生命。”這是中紅網對自身的定位。

  該網站這樣介紹自己,“中紅網由北京的中央新聞單位一批熱愛紅色文化事業、有誌紅色旅遊宣傳的同仁聯合創辦的。總編輯由新華社高級記者江山擔任。”

  除了提供全國各地2000餘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景區、路線的圖文介紹,中紅網還有數十家以紅色紀念館、景區為主題的子網,“組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紅色網群”。

  然而,紅色旅遊信息並不是這家網站的重點。在網頁滿目的紅色背景下,一些具有“紅色背景”的新聞被放在醒目位置。

  例如:《特稿:周恩來親屬等紅二代紀念周總理誕辰116周年》發表於3月6日,《特稿:偉績彪青史 丹心天地鑒—深切懷念老領導習仲勳同誌》發表於3月3日,《特稿: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2周年暨〈老區書畫報〉揭牌儀式在濟南舉行》發表於3月1日……

  王東哈、趙朋洋、李學葉、徐敏峰等,以及中紅網的總編輯江山,都是這些“特稿”的主力作者。

  目前,中紅網的全職工作人員僅有6人,除了江山,李學葉和小徐(駐長三角)外,還有3名全職工作人員在位於石家莊的網站編輯部。

  事實上,中紅網一開始設立於石家莊,後來才把總部搬到北京來。

  不過,中紅網有百餘名“特約作者”,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職業也各不相同,有各級幹部、作家、攝影家等等,出於興趣常為中紅網撰寫稿件和拍攝照片。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少將羅援便是其中一員。

  另外,還有一批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全國紅辦、軍博等部門的領導和黨史軍史專家,也擔任中紅網的顧問。

  負責編輯部工作的江河,是江山的大女兒。編輯部的工作除了網站維護外,還包括為別人定製網站,這也是中紅網的主要收入來源。工作人員的工資,就是靠為這些網站進行設計、製作和維護,來收取一定的費用。

  專訪習近平

  江山大約高1.8米,聲音溫和。

  “網站創辦多久了?”早報記者問。

  “13年了吧。2001年7月1日建黨70周年創辦的。”略作思索後,江山回答道。

  “當時為什麽會創辦這個網站?”

  “那時候我快要從新華社退休了。創辦這個網站是為了感恩,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另外一個,就是為了搶救紅色資料、傳承紅色精神。”說到“感恩”二字時,江山的語氣顯得格外重一些。

  關於江山,新華社河北分社網站如是介紹:

  “江山,1946年3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武進,中共黨員,大專畢業,現為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網河北頻道執行總監、新華社石家莊記者站站長、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江山1965年調到新華社工作至今,在總社和分社期間先後從事工業、外事、農業、政治、文教等方麵的新聞報道。其中,江山以呂玉蘭丈夫的特殊身份,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就的《呂玉蘭》一書,情真意切地記述了這位女勞模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悲壯一生,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呂玉蘭,比江山大6歲。兩人在1974年相識相愛,“短短3個多月,其間我們總共隻見了3次麵,寫了23封書信”,同年就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呂玉蘭15歲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是新中國最年輕的農業合作社社長,20歲任村黨支部書記,29歲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31歲任河北省委副書記,4年後升任河北省委書記。

  “文革”後,呂玉蘭被免去河北省委書記職務,從1981年開始曆任正定縣委副書記、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

  1993年3月31日,53歲的呂玉蘭因遭遇車禍後患病醫治無效而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呂玉蘭曾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共事並結下了深厚情誼。

  1993年3月,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曾到石家莊,看望病中的呂玉蘭,還與她的家人合影留念。

  在這張攝於21年前的照片上,呂玉蘭和彭麗媛坐中間,習近平、江山和呂玉蘭的兩個女兒圍坐在兩邊。

  1994年,呂玉蘭逝世一周年之際,習近平曾撰文懷念這位在正定縣共事過的“大姐”。

  習近平寫道:“我在正定與玉蘭同誌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誌姐弟情誼。特別是我當縣委書記時,她對於我的鼓勵、支持和幫助,至今我想起來還心頭熱乎乎的。”

  “玉蘭同誌在生活上對我的關心和幫助,也使我永遠難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樣,惦記著我的飲食起居,常從家裏拿來雞蛋、掛麵、點心給我,勸我按時進餐。我到石家莊出差開會,還常在她家裏吃飯。她常勸我,要經常活動活動,加強體質鍛煉,不要累壞了身體,不要吃年輕的本錢。”

  2012年8月27日,中紅網發表了江山對習近平的專訪文章。

  這篇名為《努力做好紅色內容與旅遊載體結合這篇大文章—訪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習近平》的文章,成稿時間為2006年,那時習近平在浙江省工作。

  文章中,習近平主要談了浙江的紅色旅遊情況。

  習近平說,浙江的紅色旅遊始終注重“紅色內容”與“旅遊載體”這兩個方麵的結合,做到發展紅色旅遊既考慮思想教育工作的特點,又兼顧旅遊業的發展規律。

  “那是2006年4月,我剛剛退休,到浙江參加一個紅色旅遊的活動,當時習近平專門接受了我的采訪。”江山回憶。

  當時,這篇專訪隻發在了新華社內參上,並未公開發表。

  6年後,江山將它發表在中紅網上。

  “不要指名道姓地指責”

  談起網站的運營,江山一直認為“堅持”最重要。

  江山說,從網站創辦之初至今,從沒有搞過任何捐助。石家莊的網站編輯部,其實就設在女兒江河的家中。北京的辦公室兼臥室也隻有20平方米,這都是為了節省開支。

  退休8年,江山眼見著許多紅色網站、雜誌、社團逐漸消失,“弄不下去了”,“其中不僅有經濟上的因素,也有其他方麵的壓力”。

  因此,為了保住這塊紅色宣傳陣地,也為了自身的生存,江山對稿件嚴格把關,“不要指名道姓地指責,有意見可以說,但絕不能搞人身攻擊。”曾在新華社工作40多年的江山,希望按照新華社的標準來審視稿件的內容和尺度。

  嚴格、嚴謹是多方麵的。如果是在活動方提供的素材基礎上修改後發表的新聞,他們往往會將作者的署名換成筆名。

  例如李學葉的筆名是“紅小鬼”,而江山則稱自己為“紅筆杆”。

  “你們的動力是什麽?”早報記者問。

  “我們的動力就是江老師說的,為了傳承紅色精神。”

  李學葉說,“如果把我們說的完全不計較收入,肯定會有很多人不相信。可是,我們就是這麽做的。為了節省人員開支,我們經常加班加點,沒有節假日,星期天也不休,一個人當幾個人用。”

  “你們計較嗎?”記者追問。

  “應該說,跟這個時代的人相比,我們還是不計較收入的。要是跟那些革命前輩比,我感覺我們還差得很遠。”

  “有人跟你說網站的內容太‘紅’了嗎?”

  “沒有,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跟我說過這個,因為每次我寫稿子的時候,都特別注意跟當前的社會形勢相結合。江老師也經常這麽叮囑我,一定要有正義感,要實事求是。”

  “什麽是你認為的當前的社會形勢呢?”

  “黨倡導的,群眾又支持的(事情)。”李學葉說。

  紅色信息的出口

  3月12日,又一篇來源於中紅網的文章被轉載。

  署名為“紅筆杆”的文章《特稿:全國人大代表靳保芳提出“關於統一漢字、助力漢字享譽世界的建議”》被人民網選入了“代表委員報道集”。

  對於越來越多的文章被轉載,江山覺得這讓中紅網的影響更大了,發來的采訪各種紅色活動的邀請也越來越多。

  “常有人打電話來跟我說,‘看到你們的稿子了。’或是打電話來說,‘稿子寫得很好。”江山說。

  一位“開國少將”的兒子告訴記者,中紅網成為紅色信息出口,其實是偶然。

  他說,在北京乃至全國,有很多民間紅色社團,這些社團常常自發組織一些活動,絕大多數的活動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樣具有某種政治訴求。

  因為活動參與者的特殊身份,他們在活動上不經意的致辭或發言,有時會被放大,甚至誤讀。

  選擇中紅網,或者其他的媒體,是因為這些紅色社團也需要信息出口。

  “如果你感興趣,當然也可以來報道。”上述人士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