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找個媳婦咋這麽難呢?

(2014-03-25 19:44:25) 下一個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位於河北南部的邢台平鄉縣,邯鄲曲周、雞澤、廣平、館陶等縣采訪時發現,“找媳婦難”已成為農村男青年的普遍困惑。(3月24日《中國青年報》)文/廖保平

當地“找媳婦難”難到什麽程度?報道給出了一些數據:四五個小夥子排著隊跟同一個姑娘相親; 18個媒人同說一門親。

由於“找媳婦難”引發的專業媒人“不擇手段”謀利、女方對彩禮“獅子大張口”, 暴露出令人堪憂的農村傳統婚戀觀。

作為一種婚姻傳統,適當收受彩禮無可厚非,這是對父母養育的感激。但是將有沒有彩禮,彩禮多少當成嫁不嫁女的條件,委實讓人難以接受。表麵上說是怕姑娘過門後吃苦,卻容易演化成把女兒當財貨,並非是對女兒人格和愛情的尊重,多數挾裹著父母的功利之心。

如果婚姻是簡單的買賣,完全用金錢、彩禮去衡量,那是找愛人呢,還是買東西呢?結婚不是賣姑娘,女兒出嫁組成家庭是一輩子的事,找一個靠譜的男人比彩禮重要得多。不能因為男方目前暫時的經濟困難而認為將來沒有翻身的機會,也不能認為男方現在家有萬金,未來不會敗光。

所謂家和萬事興,夫妻同心,其利斷金,有堅實的愛情基礎,有就有了創造美好生活的可能,就算不是大富大貴,一輩子恩愛也勝過天天躲在寶馬裏哭。作為父母,應該從長遠為女兒著想,而不是隻看眼前三尺。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農村適婚青年男多女少,女性非常有要價條件的實現。這估且稱為“賣方市場”的婚戀情形,不單在冀南農村普遍存在,在全國大多數農村都普遍存在。其根本的原因,我認為有兩條,一是農村男女性別比例失衡,一是男女性別分布不均。

數據顯示,我國出生性別比高達117,即每出生100個女孩即有117個男孩出生。人口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國實現小康之日,將會有3000萬至4000萬處於婚育年齡的男青年無妻可娶。這種情況可能在農村可能更為突出。

有人說,計劃生育是造成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罪魁禍首,其實不然,重男輕女的觀念才是造成男女比例失調的根本原因,而計劃生育製度隻是加劇了這一後果。人人都想生男而不是生女,自然會想盡辦法多生男,少生女,多養男,少養女,B超正好帶來了技術上的便利,造成了人為的性別比例失衡。這種傳統觀眾在農村尤甚,農村性別比例失衡也更嚴重。

農村男女比例本來在數量上已經存在差距,卻又因為正處在中國城市化進程當中,大量農村剩餘人口,尤其是農村青年湧入城市。相對而言,女青年留在城市的成本較低,一般來說不用承擔買房養家的最主要責任,而男青年留下的成本太高,有時候不得不折近回鄉。所以,農村女青年要較男青年更多地留在城市,造成了女性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城市多而農村少。

本來農村男女比例就懸殊,加之農村女性流失,讓農村性別比愈發懸殊,由此將“找媳婦難”變成了一個社會大問題。

更為難辦的是,即便彩禮水漲船高,恐怕也難於一時解決“找媳婦難”問題。因為,城市化同時是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外在地表現人向城市遷移,更深層的是人的思想觀念的城市化,即接受和認同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環境等。一個人一旦在思想觀念上城市化後,就會較難再接受農村文化、生活和環境,哪怕在城市生活難一點,苦一點,但那仍然是他的精神家園,不願離開,再回到鄉村僻壤,結果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

因此,有時候我們還不能說現在農村女青年多麽現實,甚至是拜金主義,而是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和分布不均,讓農村女青年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彩禮隻是殘酷的婚戀競爭的外在表現,是男女比例失衡和分布不均的結果。就算人們不重彩禮,一分錢不要,到2020年,仍將有3000萬至4000萬婚育男青年無妻可娶。可是誰又能阻止這種競爭呢?

對症下藥的話,還是要從解決比例失衡和分布不均去著手,一個是改變重男輕女的觀念,生男生女都一樣;一個是慢慢抹平城市差距,實現人權利平等的自由遷移,隻有這樣,才可以緩解“找媳婦難”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