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教育孩子 正確麵對死亡

(2007-06-07 01:28:33) 下一個


  因生命教育的缺失、社會壓力的加大,導致青少年自殺、自殘現象不斷發生。有關專家在今年宋慶齡基金會主辦,教育部、司法部、團中央、關工委等大力支持的“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上披露,在15歲到34歲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一死因,約占死亡總人數的26.04%。在獨生子女已經普遍的現狀下,家長對延續自己生命和希望的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新聞回放

  9天內北京5名大學生墜樓而死,“黑色檔案”觸目驚心

  在剛剛過去的5月,從5月8日到16日,短短9天內,北京已相繼有5名高校大學生墜樓身亡:5月16日中午,中國人民大學一女博士從品園學生宿舍樓墜樓死亡;5月15日,北京師範大學校園內發生一起女生墜樓身亡事件,一名女生從校內科技樓11層墜下,當場身亡;5月14日淩晨,清華大學一名女生從該校一棟學生宿舍7層墜下身亡。同日下午,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內的一名大二男生墜樓身亡;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一名大二學生從主教學樓墜下身亡。

  記者在網上搜索“大學生自殺”發現,還有人專門列出了近幾年“北京大學生自殺名單”:2003年12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男生留下遺書,赤裸跳樓身亡;2004年5月18日中國政法大學男生半夜跳樓自殺;2004年11月7日北京林業大學18歲女大學生先割腕後跳樓自殺身亡;2005年2月18日中國傳媒大學一女研究生在家中跳樓身亡;2005年5月13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大三學生張金金在成都雙流機場跳天橋自殺……

  來自高教係統的有關調查數據,近幾年來北京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大學生被寫進“黑色檔案”。而來自北京回龍觀醫院曆時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5歲到34歲的青少年中,每年約有近6萬人被寫進“黑色檔案”。在進入“黑色檔案”之前,有更多的青少年因為自殺未遂而被寫進“灰色檔案”。來自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

  溫順初中女生突然自殺身亡,生死之間最短僅5分鍾

  今年5月19日傍晚,廣西賓陽縣新橋鎮新橋中學初一女生曉葉(化名),趁周末同學回家將自己關在學校104號宿舍內,並將房門頂死服用一種名為“禾鏢”的殺蟲劑自殺身亡。

  據目擊現場的學校老師回憶,接警前來的警方法醫發現曉葉留下了兩封信,一封留給要好的同班一名女同學;另一封上麵注明“隻給媽媽看”。曉葉留給媽媽的信長達3頁紙,已被法醫保存起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鄉親們都表示,曉葉是個很溫順的女孩,身體也一直很健康。曉葉的母親黃女士,是個賢惠的農村婦女,平時很少責怪孩子;曉葉還有一個10歲的弟弟,姐弟關係很好;而長得消瘦的曉葉父親,是個不善言詞的人。

  母親黃女士哭著向記者回憶說,女兒一般周末都回家,如果她不回,也會打電話告訴家裏;她最後一次回家是在前一個星期六,回到家後她告訴媽媽,段考總分考了400多分,比上學期有點進步。她還向母親表示,今後會更努力。

  記者從學校師生和村民的議論中獲知了這樣的說法:曉葉自殺的原因主要是對家庭的失望。他們說,曉葉的父親有賭博的壞習性,這是曉葉最難以容忍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每年都有許多中小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受到同學侮辱等原因,以各種方式結束自己花一樣的生命。來自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在《自殺未遂研究———有詳細精神科評估的研究》報告中揭示,病情較重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前考慮自殺的時間是,37%不超過5分鍾,46%不超過10分鍾,60%不超過2小時。這就意味著大多數自殺者在一瞬間就決定了自己的生死。專家觀點

   生命教育缺失,微不足道小事就讓青少年放棄生命

  花一樣的生命,孩子們為何就不珍惜呢?針對在一些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卻導致孩子放棄生命的現象,專家們指出應該從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給予高度重視。專家認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以及對死亡教育的回避,加上一些電子遊戲賦予“玩主”多次生命複活機會,導致現在孩子對死亡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生死輪回更像是一場電子遊戲的結束與重新開始。

  作為孩子生命教育的主題,家長如何、采用什麽方式、利用什麽時機對孩子進行生命與死亡的教育滲透呢?首都師範大學心理谘詢中心主任藺桂瑞教授和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谘詢中心主任宗春山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教育孩子珍惜生命要從愛護身邊的小動物開始。”首都師範大學心理谘詢中心主任藺桂瑞教授說,“家長要告訴給孩子,媽媽懷孕、父母如何撫育等的艱辛,讓孩子知曉生命來之不易,讓孩子從小學會熱愛生活和周圍事物。從而以一種陽光的心態感受到生活是幸福快樂的。”藺桂瑞教授指出,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心情抑鬱、消極自卑,總是看到生活不如意的地方。

  找機會對孩子滲透生命教育

  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谘詢中心主任宗春山則指出,家長首先要幫孩子正視孩子對死亡的認識和恐懼。“在死亡問題上,孩子很小就會主動跟大人提出來,比如看見有親人去世或看電影,這時對其進行死亡教育很關鍵。”宗春山主任說,“記得我兒子不到3歲的時候,正在看電視的他突然哭了。在黑著燈的屋子裏,流著淚恐懼地問:‘爸爸,人為什麽會死呢?我能不能不死?!’當時,我摟著他,很嚴肅很認真地說,人都會死,但爸爸媽媽保證讓你健康成長!今年兒子已經8歲了,再也沒有跟父母問過死亡的事情。”宗春山主任指出,遇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會搪塞過去,特別是當親人死了之後,欺騙孩子說是“睡著了或出遠門了”,從而回避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疑問。父母除了不知道怎麽回答外,主要害怕孩子因此產生恐懼感。實際上,當親人去世之後,孩子傷痛的時間遠比成年人長,因為人最大的焦慮或恐懼就是分離,成人已經能理解和接受了,但兒童卻不能理解和接受。

  如果碰到電影或電視作品中提到死亡,這時最好與孩子就死亡進行討論,比如你怎麽看待死亡?生命是否可以重來?通過這些電影或電視內容,告訴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可逆的。宗春山主任說,“沒有這樣的交流,孩子就會產生誤解:宛如電子遊戲中玩主一樣,隻要認為操縱生命就可以不斷地重來。”

  家裏有親人死亡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參加告別儀式或追悼會。這個儀式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讓孩子通過參加儀式明白死亡是人生一件重大的事情,並讓它通過這種儀式知道人的生命從此結束,也讓孩子對這個親人的情感因此做一個了斷。宗春山主任指出,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儀式,主要是怕孩子因此對死亡產生灰暗的心理或恐懼感,實際上,沒有處理好這個儀式對孩子認識生命死亡的關係,沒有解決好孩子與對他重要的人的分離問題,這可能會讓孩子痛苦和遺憾一輩子。

  家長簡延榮非常認可這種做法。去年年底,他把經常有自殺傾向的兒子帶去參加爺爺的葬禮,讓兒子目睹了爺爺被火化的全過程。“事後孩子哭得很傷心,他說在爺爺火化的那一瞬間,才突然明白生命與死亡就那麽輕易而不可複轉。”簡延榮說,“自此之後,我們明顯感覺上初三的兒子不僅珍愛自己,而且在學習、生活上對我們也很關照。”

   專家們指出,當重大事故發生時,比如自然災難、交通事故等,也要告訴孩子生命的不可預期性,從而告訴孩子如何珍惜當下的、身邊的人,珍惜與父母、同伴、親人在一起的日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