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稱呼
(2009-04-11 18:58:51)
下一個
二三十年前在海南對人的稱呼現在想來挺怪的,基本都是隻叫名不叫姓,不知後來開放後的隨著北方人的增多是否已經北風南漸有所改變。晚修時班長點名時全是“新宇”“莉莉”之類,單名自然不在此列,不會單單隻叫了一個字(那豈不是更肉麻了)。老師也一樣,隻叫名來不帶姓。叫的人與被叫的人都習以為常,並沒有覺出特別的親密感。但如果被人連名帶姓的叫了,那肯定是事態比較嚴重,態度比較凶惡,沒用如我之類的是眼淚立馬會在眼眶裏打轉的——這也是後來初三從南遷北後一直對家鄉難起好感的原因之一,覺得語氣怎麽可以這麽生硬。後來自然是漸漸習慣了。如果再有人突然去了姓的叫我,倒會很吃驚。所以一切都隻是習慣而已。
那時人名多為三個字,單名好像還比較時髦少見。家裏人一般都叫小名兒,一般也就比較簡單地在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前加個“小”。 記得有個同學叫邱雁,第一次去她家時聽她父母也硬梆梆地叫她“邱雁”,很吃驚,想像出一大堆她父母待她不好的場景。我家還有個不知是不是和別人家一樣的傳統,管家中最小的那個叫“寶寶”,不論輩分,隻要是最小的便是寶寶。所以姐姐被叫了三年寶寶後升級為“小某”,而這寶寶落在我頭上就叫了二十來年,直至姐姐的兒子出生。雖然抗議了無數次,有同學到我家,父母還時有叫漏了嘴,於是成為笑料,於是羞憤難當。其實現在看來,何嚐不是甜蜜的煩惱。
家鄉的人叫小名兒就更滑稽了,不單加個“小”,後麵還加個“子”,曾喜歡過一個人,每每聽人叫他“小峰子”總覺得啼笑皆非。按排列叫小二子小三子的也比比皆是,這分不出性別的昵稱也透著親熱的知根知底。2黑那邊是無論男女生下來都叫毛頭,這個稱呼我一直到現在還在用。初來此地時與公公同住,同租一層樓的Helen也跟著我們一起叫,公公就會佯怒道:毛頭是你叫的嗎?!
公公是對稱謂比較敏感的人——其實他對一切細枝末節都比較敏感,也許是文人的通病。2黑初來跟他們同住時,對繼母一直叫“阿姨”——稱呼上的生分並不代表著見外,他會坐在電腦前頭也不轉地說:阿姨過來,幫我倒杯水。繼母也就顛顛地拿了杯子去倒水。這都是公公後來告訴我的,以示2黑之不通人情世故。公公在我們婚前也隻提了一個要求:婚後我們兩人都要叫繼母“媽媽”。這對我來說根本不成問題,現在每每提醒他打電話回家時都是說:該打電話給所有的媽們了。
姐姐叫她婆婆時卻好像費足了勁,生子之後立即迫不及待地改口叫奶奶了。很多媳婦都反應跟著孩子叫更順口。老公老婆好像是從南方傳來的風,有些小男生女生們叫來玩時,那甜蜜勁兒是很富有感染力的。但真婚了後,也就成了通俗普通的稱呼,幾乎沒有浪漫可尋。如果甜蜜蜜地叫出來,那八成是在打什麽鬼主意。
還有老一輩們,會以“老+姓”相稱,叫起來很像革命戰友。記得父母也曾這麽叫過,現在也跟著孫子輩們互稱起爺奶,聽起來好像順耳多了,可見說完全沾不到兒孫們的光也是不確實的。
按網上的規矩叫4黑,按我的規矩叫你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