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實力的秘密

(2011-10-05 12:03:31) 下一個
德國實力的秘密在工廠。圖為在德國愛登港碼頭上,一排排嶄新的大眾汽車等待裝

船出口海外市場。路透

除了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有些幾十層高的大樓外,德國各地很少有光鮮時髦的現代化

高樓。然而,德國的實力在工廠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吳黎明發自北京 美國最喧鬧的,可以說是紐約證交所裏大聲
叫嚷著的交易員;而德國,則是工廠裏機器發出的整齊有序的金屬沙沙聲。這是德

國與美國經濟的兩幅不同麵孔。

2003年11月,當筆者遠赴歐洲常駐時,世界都在高呼“學習華爾街”,以美國為代

表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風頭正旺;2009年底,當筆者收拾行囊準備離開歐洲

時,西方大多數國家依然沒有走出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陰影,隻有德國例外。


如今,在西方大的經濟體中,美國、英國等大國仍然在與衰退作鬥爭,而德國經濟

則被西方媒體稱為“一枝獨秀”,“德國模式”重新得寵。若非德國經濟這根“定

海神針”,歐洲債務危機可能已經把歐洲帶入災難的深淵。


那麽,為何“德國模式”能抵抗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雙重打擊,依然保

持強勁發展勢頭呢?答案就是蘊藏在機器的沙沙聲中——實體經濟的勝


還有人不認識這個標誌嗎


德國的實力在工廠


談及德國,人們馬上就對奔馳、寶馬、大眾汽車、克虜伯的槍炮如數家珍,對西門

子、大眾、拜耳、巴斯夫等大企業如雷貫耳。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7家在德國。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歐洲頭號經濟體,其經濟總量占歐盟總量的三分之一,

可謂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德國是一個“製造大國”,其工業製造業占GDP的

29%,成為其經濟的“脊梁”,帶動了相關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德國的精密機械、

製藥、工程機械、汽車製造、環保產業聞名於世,德國的產品以質量可靠著稱。去

德國旅遊的中國遊客,往往會帶回菲斯勒的鍋、雙立人的刀。


正是由於製造業的發達,麵積與中國雲南省相當的德國,雖然自然資源匱乏,但自

2003年開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大國,一直到2009年才被新崛起的“世界工廠”中國
推到世界第二的位子。


初到德國的中國人可能有些失望,這麽發達的國家怎麽沒有上海浦東那樣的高樓大

廈?的確,除了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有些幾十層高的大樓外,德國各地很少有光鮮時

髦的現代化高樓。但是,筆者不止一次告訴來訪者:“德國的實力在工廠。”


記得2008年9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訪問德國時參觀大眾汽車,筆者隨行全

麵見識了德國汽車工業的力量。大眾汽車總部位於德國中北部的沃爾夫斯堡,這個

隻有十幾萬人的小城是個汽車城,其核心就是大眾汽車工廠。令人驚訝的是,大名

鼎鼎的大眾汽車總部隻是一棟褐紅色十幾層大樓,緊鄰其裝配車間,與國內一些企

業總部相比,太寒酸了。


之後,我們坐小巴沿著生產流水線走,初始時見到的是一塊塊鋼板,出去時已經是

一輛輛成品汽車,中間我們居然轉了2個多小時,可見其規模的龐大。看到一望無際

繁忙的生產線,機械手在不停地工作,工人在一絲不苟地操作,筆者似乎感到了德

國工業的脈動與力量。


後來,筆者又參觀奔馳公司、空中客車漢堡組裝線、數萬汽車待運的不萊梅港和巨

輪雲集的漢堡港,都有著同樣震撼的感覺。


法蘭克福,有文化也有工業


小城鎮裏藏龍臥虎


與英國和法國經濟中心絕對集中於首都,中國經濟中心集中於首都和沿海不同的

是,德國產業分布平衡,沒有一個傲視群雄的經濟中心。


在德國首都柏林,德國排名前100名的大企業,隻有3個將總部放在那裏。德國的東

南西北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經濟。比如,西部魯爾區是著名的重工業區,煉鋼、船

舶製造、機械製造等,大名鼎鼎的克虜伯就在這裏;中西部的法蘭克福是金融中

心,雲集了德交所、歐洲中央銀行和全世界的銀行分部;西北的不萊梅是世界上最

大的汽車轉運港,漢堡港是歐洲第二大港,還是德國的“媒體之都”;東部的德累

斯頓和萊比錫以光學儀器、精密機械製造出名,中部漢諾威的會展經濟舉世聞名,

更不用提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圖加特了。而且,許多大企業不僅遍布全國,而且不喜

歡紮堆在大城市裏,比如大名鼎鼎的貝塔斯曼集團的總部居然放在一個名為居特斯

洛(Gütersloh)的小鎮,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總部在路德維希港。


拿中國讀者熟悉的德國汽車行業來說,大眾在中北部的沃爾斯堡,奔馳在西南角的

斯圖加特,寶馬在南部的慕尼黑,奧迪在中南部的因戈爾施塔特,歐寶汽車的總部

中西部的呂瑟爾斯海姆。除了斯圖加特和慕尼黑以外,中國讀者很少能知道其他三

個城市的名字和方位。


毫無疑問,產業平衡分布的好處是方便就業,避免就業人群集中於某幾個超大城

市,實現共同富裕。記得有一次,筆者驅車前往著名的新天鵝堡,夜宿阿爾卑斯山

一個偏僻的小村子,鄰座喝咖啡的村民說,村子周邊的牧場屬於德國一家有名的奶

製品企業,他就在這個企業的乳品加工廠上班。


正是由於注重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發展,德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與後果

也與美國、英國不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的措施是動用巨額資金救

助岌岌可危的銀行業,導致政府債台高築,直接導致如今的主權債務問題。德國的

救助措施則通過政府補助刺激消費,著眼於維穩實體經濟,保證就業。因此,即使

在金融危機浪潮最猛烈的時候,德國的民眾並沒有風聲鶴唳的感覺,生活如

德國的職業教育可以說冠絕天下

“有同情心”的資本主義

德國實體經濟的背後,有一套完整的體係支撐。早在1991年,法國經濟學家米

切爾·阿爾伯特把“德國模式”稱為“萊茵資本主義”或“萊茵模式”。與之相對

應的是由美國前總統裏根和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打造的“新美國主

義”或“盎格魯·薩克遜”模式。


相比之下,“萊茵資本主義”更講究社會保障,兼顧公平與效率,不妨稱之為“有

同情心”的資本主義。


“萊茵資本主義”大致有以下特點:

銀行而非證券交易所在金融市場中占有統治地位,銀行與企業間關係緊密,股東與

管理層關係平衡,企業員工忠誠度高,發達的職業教育保證了高素質員工,市場秩

序更為規範。


在“盎格魯·薩克遜”模式中,企業往往視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而“萊茵資本主

義”則視其為一個為之服務的社區;工資待遇上,“盎格魯·薩克遜”模式完全是

市場決定一切,而“萊茵模式”則考慮到資質、資曆和工會協商。

在經濟學家眼裏,萊茵河沿岸國家都可以納入“萊茵模式”,但具體到德國,還有

其典型特點。比如,具有創造活力的科研能力,高度發達的職業教育,工業界與銀

行界更緊密合作,工會與管理層的協商等。


就拿工會來說,與美英弱勢的工會力量和法國強大的工會不同的是,德國的工會與

管理層就工資、工作條件的談判與合作比較順當,很少發生法國和意大利那樣動不

動爆發大規模罷工的情況。


德國的雙元製職業教育模式世界知名,這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大量高素質員工。雙元

製職業教育是一種針對中學畢業生的專業技術人才教育模式,由企業和學校合作開

展,為期3年或3年半。

根據要求,學生除在校學習外,還要到企業接受相應的實踐技能培訓,保證他們在

就業之前就具有相應的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職業教育期滿後,同一行業的學生參

加由德國工商協會組織的全德統一資格考試。德國有高達400多個職業需要執業

證書。

在德國,實體經濟中的許多“藍領”收入很高,與大學教授、公務員相比並不落下

風,高級技工和工程師的待遇更高。因此,整個社會並沒有形成“白領”瞧不

起“藍領”的風氣。本報記者有一個德國朋友,其孩子正在上一個名牌大學,女朋

友是一個普通理發師,家裏一點沒覺得有什麽“般配”問題。


德國的技工工作嚴謹,細心,技術高超。本報記者曾走進空中客車漢堡總裝線,遇

到一些在這裏培訓的中國技工,他們對德國師傅們的技藝讚不絕口,“要求很

嚴”是他們的口頭禪


德國的社會保障體係很完備

與時俱進的“德國模式


毫無疑問,社會保障製度體現了現代社會的“良心”,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

同時應該看到,社會保障體係不是一成不變,必須與時俱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輔

相成,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甚至淪為“絆腳石”。


社會保障製度常常為人詬病一點是“養懶漢”。在筆者工作生活過的比利時和德

國,的確有一些人鑽政策的空子,寧願拿失業金、住房補貼等過日子,挫傷了許多

人的就業積極性。在德國,一個有3個孩子的失業家庭每月領到的各種救濟、租房

補貼等可達到2500歐元(約合人民幣22500元),甚至更高。


上世紀90年代兩德統一,西德的社會保障體係擴展到前東德地區,德國經濟陷入近

10年的低迷。過高的福利保障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從1991年算起的11年

間,德國政府債務整整翻了一番,企業的負擔也很重。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上任伊始就提出要進行“痛苦的、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失

業保險金和社會救濟金將合為一體,領取者必須無條件接受勞動中介機構介紹的任

何合法工作;從2006年起,將縮短失業金的領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

望等。


默克爾上台後秉承了這一思路,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比如,金融危機爆發後允

許企業消減工作時間,政府對職工收入予以補貼,避免企業解雇員工。總而言之,

通過這些與時俱進的改革,德國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實體經濟

的活力,奠定了應對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挑戰的基礎。


繼承去年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德國政府預測其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2.6%

和1.8%。 一些西方媒體認為,德國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實現快速複蘇得益於

其“良好規範”的經濟秩序,這遠比“自由放任”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要得

力。(作者曾駐歐6年,其中兩年在德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