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丹——最快樂的窮國

(2010-09-27 04:28:59) 下一個

為什麽1/3的台灣人不快樂?而國民所得隻有台灣1/20的小國不丹,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卻有97%的人說:我很滿足。“減”的生活哲學、不迷信經濟成長率、追求平等與平衡的理念,讓不丹超越世界大國,因快樂而偉大。 

   

當飛機穿破雲層,赫然,高低落差千多公尺的縱穀出現眼前。“嵌”在絕壁上的白色房子錯落山坡上,穀底是彩色拚布般的梯田,層層綿延。

不丹(Bhutan)到了!

這個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香格裏拉”的地方,在一九八○年代對外開放前,幾乎是生人止步。直到三年前,全球六十四億人,一年隻有0.0001%……約六千人,有機會親炙這塊神秘土地。

 

 

不丹也擁有全亞洲最高森林覆蓋率,將近百分之七十五土地仍保持原始林,森林消失速度為全球最低;與眾不同的環境及對生命的尊重,使不丹成為塵世最後一處香格裏拉。

 

 

不丹是佛教小國,座落在中國與印度之間,不丹人稱他們的國家為“朱玉”,就是“雷龍”之地的意思。

 不丹有原始叢林與陽光普照的草原,也擁有近似北極的寒冷與熱帶的炙熱。

 不丹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下香格裏拉”、“最快樂的窮國”。

但在二○○五年,這神秘小國,卻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從《紐約時報》、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到日本NHK 一年內超過兩百篇的報導。他們熱切的討論著同一件事:這個小國的施政主軸——“國家快樂力” GrossNatio¬nalHappine¬ssGNH)。GNH成了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眼中的“新”觀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丹默默推動GNH 逾三十年了。

根據英國萊斯特大學在去年七月所公布的研究「世界快樂地圖」( World Map of Happiness),不丹的快樂,在全球排名第八。不丹人均國民所得僅1400美元,卻比人均所得31500美元的日本高出80名,也比41800美元 的美國高出9名(編按:本文人均所得均為經 CIA 購買力平價調整。如台灣人均實質所得為15300美元,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為27600美元)。而台灣,在這份排行榜上,列名第63名(編按:63名共8 國同分)。

這麽窮的不丹,為何這麽快樂?當《商業周刊》於去年初注意到這個特殊國家,計劃采訪時,內部有著不同的聲音:“會不會是無知的窮開心?”然而,當采訪團隊走下飛機,踏進首都,再深入偏遠村落,十六天采訪期間,記者看到與其它低所得國家迥然不同的景象。 

    這裏土壤貧瘠,地勢險峻,卻有97%的人民表示“快樂” 

    不丹,街上沒有乞丐、遊民,暗巷沒有娼妓、毒梟。舉目所及,如瑞士般的優美穀地。從城鎮到鄉間,沒有超級豪宅,也看不到破爛不避風雨的房子。 

首都廷布到處是可以上網連結世界的網絡小店;偏僻的鄉間,農夫用手機開心的講著話。一對無法生育的美國夫婦來到這裏,想收容孤兒,等了大半年無以如願,才驚訝的發現,不丹鮮有孤兒。

男女皆著國服,男性是一件式的裙裝,長度及膝,稱為幗(Gol);女性三件成套,長度及足踝,稱為旗拉(Kira)。當全球化力量讓各國地方特色難以保存之際,不丹人的獨特性卻強烈鮮明。

接受采訪時,無論生意人、大學生或勞動階層,有一句話反複出現在口中:“我很滿足。”根據不丹人口普查局最新調查,97%的人表示“快樂”。這是全世界最快樂的窮國,人均所得僅台灣二十分之一的山間小國。

是得天獨厚、土地豐饒,造就這個世外桃源嗎?事實不然。

這裏,地瘠多險。不丹平均海拔三千公尺,98%國土為山地,20%土地終年被白雪埋覆。地瘠加上高地氣候,當地主食稻米年僅一獲;馬鈴薯種了好久,也隻有掌心大。再看外國,列強環伺。一九六○年代,中共軍隊踏進他們的北鄰西藏,七五年印度並吞與不丹接壤的錫金。

讓不丹轉型成全球“最快樂的窮國”的關鍵人物,是剛卸任的國王吉莫●辛吉●旺楚克(JigmeSingy¬e Wangchuck)。

三十五年前,老國王英年病逝。他,十七歲倉卒返國繼位,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國王。加冕典禮上,不丹首次開放讓國際媒體進入,相關報導多以“童話王國 裏的英俊國王”描述他。在童話表象底下,他卻是經曆過身為繼承人的嚴峻考驗。當吉莫才八歲大,同齡孩子還黏在母親身邊撒嬌,他已經被送往印度就學,十歲轉 往英國,十四歲進入牛津大學。 

  

這裏不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為全球第一個以快樂立國的國家

牛津學業雖未完成,但國外求學經驗卻深深影響吉莫。吉莫目睹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一路經曆戰爭、汙染、高失業與犯罪,人民所得增加了,卻不快樂;物質享受提高了,親情卻疏遠。 

他帶著對西方國家“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對嗎?”的質疑回到不丹。人民到底需要什麽?不丹這個窮困的小國該往哪裏去?年輕的吉莫兩年內步行全國,探訪民情。

“他(國王)想了解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夢想…… 旅行回來,他發現,不管是住在首都或鄉村的人民,都有相同的夢想,就是‘快樂’。”內政部長吉莫●廷禮(LyonpoJigm¬e Y.Thinley)說,當時,吉莫國王還沒有明確喊出“國家快樂力”的口號,卻已發現,政府該替人民追求的是整體的幸福感,而不光隻是物質上的滿足。

一九七四年,他執政的第三年,提出“國家快樂力”取代“國內生產毛額”(GrossDomes¬ticProduct¬ion,GDP)——讓不丹 成為平等尊重與平衡發展的國家。這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快樂立國”觀念的執政者。但,一個窮國有什麽條件談幸福?他該如何突破資源稀少的困境?

這裏不養軍隊,不買武器,人民卻享有免費醫療、免費教育

資源配置是關鍵!

今日不丹,醫療(12%)與教育(18%)預算,合計占國家總預算三成,其比率是台灣的23倍。如此安排,勢必擠壓其它預算,吉莫的策略是以“外交合作”與“經濟合作”換取“零國防”。所謂的零國防,指的是自己不花錢養軍隊與購買武器,仰賴印度。 

  

因此,在外交上,不丹與印度站在同一陣線,讓印度得到一張鐵票。緊密合作,確保不丹主權獨立。更重要的是,國防預算是零,讓全國極為有限的資源全用在民生上。 

   

因此,吉莫得以展開三項重要變革:一,不丹的免費醫療體製在他手下完成,讓每個國民有平等的生存權;二,過去貧賤的佃農,也在他掌政下擁有自己的土地;三,免費教育,讓每個國民,不分貧賤,都有平等的發展權。

教育,最能彰顯因平等而快樂的不丹。

一般國家最常見殘破教室、上不了學的孩子,在不丹都看不到。

現在,不丹小學生就學率高達97%。位於全國唯一一座機場附近的烏丘初級學校幼兒班牆上,貼滿了輔助教材圖卡,有鳥、蘋果、爺爺、奶奶,第一行是英語,下麵跟著宗喀語。一張張都是老師手繪的心血。

 

日曆板上,今天是Tuesday,天氣是Sunny,旁邊貼上介紹全班小朋友的大海報,每個人的名字跟照片都在上麵,微笑的小男孩是策旺、羞澀的小女生是尼瑪。

鏡頭再轉向中部布姆唐穀地,一個偏遠村落。這裏的小區學校,除了學生人數較少,教育軟硬件設施與市區學校幾乎一致。校長薩瑞塔手上拿的教學參考教材也是全國一致,沒有城鄉差距。 

不丹把最多的政府預算投入教育。從幼兒園到十年級是義務教育,就學免費。偏遠地區,連文具都由政府提供。影響所及,這國家的人民致力追求的,不是做生意賺錢,而是受更好的教育。

首都廷布東方的普那卡穀地,十二年級生那姆吉爾放棄連續假期,留在學校自習,手中厚達一千頁的化學科參考書,全部以英文寫成,桌旁擺著的書庫,搜集過去十年印度大學的考古題,包含物理、化學、英文、數學等。那種景象,跟台灣無二致。 

他將參加全國檢定考,若成績在全國前十名,政府會送他出國留學。高等教育,從大學到出國深造,也是免費。以2003年為例,不丹約有一千餘位公費與自費留學生,在歐洲、美國、印度進修。 

   

“過去,靠戰爭或武力來創造社會階級的流動。現在,我們靠教育。”相當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不丹研究院(Centerof Bhutan Studies)院長卡瑪(KarmaUra)解釋不丹為何選擇教育,作為推動現代化的主軸,帶給不丹人平等發展的機會。

另一項促進平等的政策,是解放農奴。

不丹以農立國,早期土地握在貴族手上,在老國王時代——1960年就企圖平均地權,但麵臨既得利益者的強大反彈,當時總理甚至被暗殺。盡管阻力很大,吉莫國王繼位後,還是承繼父親的遺誌,最後變革成功。

在中部,最古老的政教中心——旺都宗(編按:不丹各地政教中心統稱“宗”),西邊山坡的美麗梯田,令到訪的觀光客驚歎不已。梯田中央,是稱為仁青崗的小村子。

這裏不亂施肥,不砍伐樹林。放棄開采山中礦石,隻為保育林相

60年代之前,仁青崗是個集體農場,住著約一百五十位農奴,他們沒有個人所得,終年辛勤工作。山坡上,殘破不堪的黃色夯土屋,是過去集體住宅的遺跡。如今,景象改變了。夯土屋改為牲畜居所,旁邊則是一幢接一幢,有著白牆與鐵皮屋頂的新屋,一如都市房子一般。

今日,任何不丹公民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農村土地。百羅河穀旁,農夫策麟光著腳,正在田裏穿梭忙活。沒念過書的他如果早誕生三十年,可能還是一介農奴。今日,極有生意頭腦的他是“五星級飯店”的農夫。

 

 指向田間,那裏有他所建的溫室,策麟說:“政府請澳洲農業專家來指導我,我拚命問、拚命學。”現在他有兩間溫室,不論稻米、蔬菜或香草,全部是有機栽植, 八頭乳牛的牛糞是天然肥料,因而贏得頂級飯店Uma固定采購他的作物。現在,策麟每年淨賺五千美元,約是不丹人均所得的3.6倍。

 

在吉莫領導下,不丹過去二十年加快現代化腳步。此一期間,人民平均壽命提高了十九歲,達六十六歲;識字率提高逾一倍,達54%,97%小學生注冊入學;九成人口可得到基本的醫療設施服務。

“不丹經驗提醒我們,快樂不是隨機降臨在人們身上,它來自選擇的結果。”1989年自願進入不丹從事教職,並嫁給不丹人的加拿大教師潔米●惹巴(JamieZeppa¬),是少數持續親眼目睹不丹過去十八年來變化的外國人,她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如此說。

不丹今日成果,來自他們清楚“要”與“不要”兩大選擇:他們“要”追求“平等”,他們“不要”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出現“失衡”的社會與環境。

所謂的“不要”,從他們對待大地的態度最能看出。

不丹多數山區,梯田垂直落差極大,在梯田上,常見冬、夏雙屋,農民依氣候移居,夏種稻、麥,冬種馬鈴薯,以多樣性的作物,維持地力的自然循環,他們不要人工施肥、灑藥的惡性循環。

不丹是全世界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法令明定森林覆蓋率,必須在60%。在不丹發展現代化過程中,曾經一度讓覆蓋率跌破六成,但目前已快速回升,到達72%。“我們不把森林視為經濟資產。”不丹內政部長吉莫?廷禮強調。

四世國王吉莫對於經濟與環保,以及經濟與文化的平衡觀念,比許多先進國家更先進。他為了複育森林,特別推動修法、甚至入憲。喜馬拉雅山係是年輕地質,十分的脆弱;但在不丹,放眼望去,卻一片蒼翠,猶如置身古老地層的歐洲瑞士,因為全國規定不準砍伐樹林。

 

為了保育林相,貧窮的不丹不惜放棄開采山中的珍貴礦石。甚至連在山溪裏釣魚都是非法的,為的是保存稀有的喜馬拉雅山係魚種。

不丹人愛惜山、不砍伐樹木,甚至連水力發電廠的興建都為此而遁入地下。 

在首都廷布南方一百公裏的丘卡鎮,有一條深達一百公尺的隧道,裏頭藏身著丘卡(ChukhaHydr¬opower)水力發電廠。亮著紅燈的四個巨型水輪機,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運轉,先進的發電設施,與壁上彩繪的十二幅巨型佛陀故事,恰成強烈對比。

這電廠工程挑戰高難度,因為需要挖透山壁數十公裏,將高山奔湧而下的雪水導入地下。不丹政府寧願放慢電力帶給經濟的好處,從開工到運轉苦等十二年,也要保護森林與地貌。

這裏擁有得天獨厚景觀,卻限製觀光客人數,不急功近利

這個廠自八六年開始商業運轉,目前72%電力賣給印度。現場主管拉姆說:“透過經營效率的提升,現在丘卡廠每年上繳給政府的稅額與盈餘,是1992 年的十倍以上。”苦盡甘來,電力轉變為國家稅收,讓更多的不丹孩子能免費上學,不丹人民能得到免費醫療,同時,美麗的大山也得到了完善的保護。

不丹中部甘唐(Gangtey),秋季的梯田,綠一塊,紫一塊、褐一塊,深深淺淺,將這片田,彩繪成全國最美麗的穀地。這裏一到冬初,瀕臨絕種的黑 頸鶴,遠從西伯利亞來此地避寒,它們性極敏感,很容易受驚。為了保護這群嬌客,不丹禁止電線拉入這片淨土,也因為這樣,當地農民使用的是政府提供,最先進 的太陽能發電設備。

梯田中央,高級旅館Amankora藏身其間,隻能有八間房,因為想在這裏經營旅館,必須接受不丹政府嚴格的環境保護規範,除了自備發電係統,旅館產生的廢水,也必須經環保處理後,才能排放入自然界。

旅遊收入占不丹國家稅收兩成以上,是第二大收入來源。但為了保護環境與文化,不丹寧願“少賺錢”:采取每人每日兩百美元的高價策略,而且配額限定觀光客進入,直到去年才逐步增加到一萬人以上。這小國雖然窮,卻不急功近利。 

   

這裏沒有人炫耀財富,國王皇宮甚至比許多民宅小

強調平等與平衡,讓不丹人對自己國家充滿自信,而不是像其它貧窮國家,視自己的文化為落後象征,隻想丟棄。

這些年,國王吉莫大力保存傳統建築與服飾。走在不丹的城鎮或鄉間,沒有違章建築,到處都是白牆與深色的不丹傳統木製欞窗,即便外來的高檔旅館阿曼(Aman)集團都要符合政府規定。

 

“不管從外頭看還是從裏頭望出去,每一扇窗都顯示了不丹的特色;而且,你很難從建築物去發現超級有錢人,因為大家都差不多。國王很重視平等。”當地的向導尼曼指出,包括皇宮都反映同樣的價值觀。

在不丹那十六天裏,我們多次要求希望能看看國王的皇宮。最後,向導勉為其難地答應。我們穿梭於稻穗摩梭的梯田之間的小路,迂回前進,最後來到一處森林,蒼翠林道盡頭,好遠、好遠處隻見一間小屋的屋頂浮現。 

這地方不準拍照,其實即便拍照也看不到什麽,因為國王的住所隻有一樓高,就是棟白牆、木欞窗與鐵皮屋頂的傳統平民小屋,“比很多不丹人住的還小。”向導說。唯一區別的隻是從屋子所在地升起的白幡旗才能辨識屋主的身分。

從國王到富人,沒有人炫耀財富。這裏沒有精品LV、沒有勞斯萊斯;同樣的,不管你是全世界多有錢的企業,一旦進入不丹,街頭廣告招牌都齊頭式大小。因為沒有高物質欲望、沒有貪婪,相對的,犯罪率也低。一如晉朝詩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裏是精神和文化的富國,99%留學生學成後選擇回國

不丹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不丹水力發電廠最大的承包商——Yarkay集團執行長迪青說:“以前,看到先進國家的介紹,覺得一切都很美好。”十八歲就遠赴歐洲留學五年的她說:“但人真的到國外,才發現當地社會深層,也是問題重重,我還是喜愛不丹的生活。”

 

采訪內政部長吉莫●廷禮時,他要我們猜測:每一百個出國留學的不丹年輕人,有幾個學成之後會回國服務?以台灣六○年代的情況來推斷,我們猜測:大約一半吧?錯了,不丹的答案是99%!

1998年到美國留學的不丹國家廣播公司新聞部主管策旺(TshewangDe¬ndup)形容:“隻有回到不丹,我的心才感到舒服。”

“我們的文化裏,有某些獨特之處。”吉莫?廷禮自豪的說。他強調,即使他們在美國可以賺更多的錢,即使在英國或澳洲有很好的工作,他們寧願回來,賺 很少的錢,因為“真正有質量的生活,不是追求有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追求擁有豐富的精神與文化。我想,這就是不丹所已經擁有的。”

再好的製度與文化保存計劃,能否落實,關鍵在於良好的治理。聯合國轄下的聯合國協會(UNA),評選不丹為東南亞(含南亞)地區,善用非營利組織資源的第一名。而世界銀行評估不丹的政府效能5.2分,高居第一,遠高於平均的3.1分。

當然,隨著近年的開放與經濟快速發展,不丹也有一些隱憂。推動教育,降低了文盲,卻也帶來高學曆年輕人缺乏能夠發揮的機會,年輕人失業率升高。2005年,不丹失業率提高到3.1%(前一年為2.5%),這是不丹下一階段的一大挑戰。

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不丹並非總是正確決策,但潔米強調,他們勇於改正。譬如不丹曾經開放塑料袋進口,結果造成嚴重汙染問題,因此政府又頒令禁止。

不丹的生活並非完美,在當地十六天的采訪中,每天餐桌上看到的,不是辣椒煮起司、就是辣椒煮蔬菜,桌上肉類十分稀有。不丹人還很窮,他們還在小心翼翼求發展。然而,簡單的辣椒食物,吃著吃著,卻有一種簡單的美味與幸福感。 

   

也許,這是為什麽當國內生產毛額(GDP)當道一個世紀之後,人們赫然回頭來看不丹這個寧願慢富也不要失衡的小國。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同時也是英國工黨政府的重要策士萊亞德(RichardLay-ard),在其探索快樂本質的著作《快樂經濟學》(Happiness)中指出:“一個追求快樂的國家,才是最偉大的國家。”

同樣的意見,我們居然也在普那卡穀地梯田間小雜貨鋪的男孩口中聽見,他昂著頭說:“如果不追求國民的快樂,我不知道一個國家還能有什麽其它的最高目標。”他的名字是達瓦,十四歲,正就讀九年級。 

                    

一分鍾看不丹 

■麵積: 47000平方公裏(相當於1.3 個台灣)

■人口: 67 萬人

■民族: 不丹人 (50%) 、尼泊爾裔(35%) 、其它(15%)

■宗教: 藏傳佛教 (75%) 、印度教(25%)

■語言: 宗喀語

■建國: 1907

■首都: 廷布

■時差: 比台灣慢 2 小時

■人均國民所得: 1,400美元(全世界排名 152名)

全國禁煙

禁塑料袋進口

免費醫療

免費就學

森林覆蓋率達 72%,亞洲第一

全國 26%的土地為國家公園

全國采水力發電, 71%水力發電出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