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到深處人孤獨。

(2004-12-22 15:45:33) 下一個
情到深處人孤獨。 第一次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並不太懂得什麽是孤獨,盡管當時總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個過於早熟的孩子。那是讀者上的一篇散文,那時候有摘抄好文章的習慣,我摘抄了中間的好句子,反複吟誦。記得後來,買了幾張很別致的書簽,就抄錄了格外喜歡的句子,被大學的同學看到,很為我的“深刻”吃了一驚。再後來,我就找不到我的書簽了,可能還夾在曾經喜歡過的哪本書裏了,也許就這樣失落在流沙般過去的歲月裏了。那篇以此命名的散文中曾經很喜歡的句子,已然記憶模糊。可是這句話伴我走過青青蔥蔥的這一段段時光,象一支旋轉迂回的詠歎,在每一個未曾開始或開始了的故事之中,在每一段模糊或明朗的情愫之間詠奏,給我不一樣的心境去體會,去回味。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少人對孤獨是免疫的?那文章的作者寫,小時候曾試圖去跨越自己的影子,當然,她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到。孤獨,也真與我們如影相隨,不管你是獨處,與人相伴,或是在擁擠、喧嘩的人群;不管你是得意或失意。那麽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放棄跨越它、逃避它的企圖,與它為伴,與它為善? 為什麽情到深處人孤獨?那作者說,人與情人、愛人、他人永遠是魚與水的關係,魚不能離開水生活,可也永遠無法融於水。就象其它很多對立而互為成立的兩極一樣,我們渴望被理解,我們這種渴望越強烈,是不是我們越容易失望?當你希望與你心愛的人心心相印、心有靈犀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愕然的發現,原來我們同在一個情境,互相體恤,卻原來內在裏的想法和感受並不總是一致?孤獨的對立麵是?陪伴,理解,或者情致深處?後來很喜歡周國平的一本《愛與孤獨》。原來愛與孤獨就是一個對立,愛得越深的時候,越渴望完美的默契與理解,可他人,不管是多麽與你親近的人,有誰會如你自己一般完全的了解你自己,會完全排解你心底深處的孤獨? 但是又請你不要誤解,我始終從未放棄對於對愛與關懷的希望,對被理解的渴求。隻是“情到深處人孤獨”,我學會留給自己一個空間,學會麵對我的孤獨,品味孤獨,在孤獨中默默體會那人生經曆中種種不同的情感與心境。 這一段,我寫得有些吃力。在我看來,這麽一句話,好像是需要不斷參悟的,而我離完全悟透還差得很遠。末了,我想起以前讀到很簡單的小詩,大約是這樣的—— 小時候/孤獨是一本書/我不懂它/它不懂我 長大一些的時候/孤獨是一隻小狗/它會追我/我也會跑 而現在/孤獨是一隻小貓/總在不經意的時候/輕輕的爬上我的心頭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一句,好像很多人都很喜歡,懷舊的時候、想念故人的時候,好像就很容易想起它。下雨的時候,是不是很多人都會懷舊?點著蠟燭的窗口,是不是很容易讓人向往與老友重聚、促膝談心的那一刻? 有一天,在網上抓到一個很少聯係了的中學時候的朋友聊天,扯了很多中學時候好玩的事,一連問了好多個“你記得不記得這個那個”。最後他煩了,說過去的就過去了,不要讓回憶阻礙了你向前看,往前進。我笑說,我這個人就是很積極向上的奔向前方的嘛,不過偶爾會想要放慢腳步,回頭望望,懷念一下那些給了你那麽多溫情的關懷和愉快的笑聲的朋友,回憶一下我們曾一同經曆感受的所有悲傷、悵惘、感動和開懷的時刻。它們讓我們在最淒清寒冷的夜晚也感到溫暖和愉悅。 我有幾個很好的老朋友,一直留在了家鄉。我漸漸和他們疏離,實在我走得越來越遠,也不擅且沒有辦法和所有的老朋友保持不斷的聯係。這友情久了,也是越發的醇,越發的接近親情了。偶爾的隻字片語,就能讓我溫暖好些時候。回家的時候,也一定聚到一起敘敘舊,談談“新”。我有時候很羨慕他們,什麽比得過一直在自己身邊的老朋友、鐵哥們呢?哪像我一樣,在異地漂泊,剛剛熟稔的朋友不兩天可能就要說BYE-BYE。回國的那一年,我們一起到茶吧裏喝茶,互相說了很多很久沒有說的知心話。那茶吧像很多地方一樣,刻意布置出一種情調,自然是暗暗的,有放在杯子裏的一點點燭光。好像人在那種環境裏特別容易動情,特別容易感傷,每一個人的眼神也是格外脈脈含情一樣。後來,其中一個朋友告訴我,其實他們幾個常年在一起,是一個電話就到的近距離友情,可是也很久沒有這般把“茶”敘舊、促膝談心了。我忽然意識到我這遠距離的友情的別樣好處來。不分離,體會不到最深厚的想念;不淡泊,就不會有這“共剪西窗燭”時格外的感動。我想你們可以諒解我無法在你們每一個傷懷或失落的時刻,陪在你們的身旁,聽你們訴說;而我也諒解你們無法慰藉我在異鄉的寂寞,甚至有時難以理解我所經曆的悲傷和沮喪。但是,想到你們讓我感到溫暖,因為我知道,你們總在遠遠的地方,想到我,談起我,給我打氣,為我祝福。我總在心裏保留著一份期望,那就是下一次圍燭暢談的時候。你們不說,我也會知道,我們都有過很多”“巴山夜雨”的時候,讓對彼此的思念泛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