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名 《一九八四》
◎片 名 Nineteen Eighty Four
◎年 代 1984
◎國 家 英國
◎類 別 劇情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評分 7.0/10 (7,212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7803
◎文件格式 HDRIP-RMVB
◎視頻尺寸 704 X 384
◎文件大小 2CD
◎片 長 113 Min
◎導 演 邁克爾·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主 演 約翰·赫特(John Hurt) .... Winston Smith
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 .... O'Brien
蘇珊娜·漢密爾頓(Suzanna Hamilton) .... Julia
Cyril Cusack .... Charrington
Gregor Fisher .... Parsons
James Walker .... Syme
Andrew Wilde .... Tillotson
David Trevena .... Tillotson's Friend
David Cann .... Martin
Anthony Benson .... Jones
Peter Frye .... Rutherford
Roger Lloyd-Pack .... Waiter
Rupert Baderman .... Winston as a Boy
Corinna Seddon .... Winston's Mother
Martha Parsey .... Winston's Sister
◎簡 介
改編自喬治·奧威爾著名的預言小說,描述在1984年的時候,大洋國由老大哥和他的黨統治。他采取全麵的監控,每個人都變得毫無隱私可言。原為政府管理階層的溫斯頓·史密斯在跟朱麗婭談戀愛之後,越來越受不了這種全無人性的監視方式,於是憤而反抗。英國影帝理查德·伯頓在他這部最後遺作中扮演威嚴與憐憫兼具的老大哥,表現出色。但導演的處理手法稍嫌幹澀,隻拍出了批判性,卻欠缺後作《郵差》那種深具人性感覺的文學味道。
【附《一九八四》書評】:
一九八四年是一個平常的年份,對我們來說是一段並不遙遠的曆史,相對於一九四八年來說,也是個並不遙遠的未來。而英國的小說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就是在一九四八年寫下了他的名作《一九八四》。
喜歡幻想未來似乎是人們的天性,講述關於未來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想象”帶來的愉悅,體會放飛思想的快樂。奧威爾在1948年寫下了一個未來年份作為小說的名字,然而這個故事裏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隻有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世界——專製集權統治一切的世界,它似乎存在於一個虛擬的時空,又似乎就是我們的過去、現在或是未來。奧威爾對於“專製”的深刻認識和生動表達,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和衝擊。在我知曉這本書的時候,一九八四年已經飄入曆史,而且,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高昂“民主”、“和平”、“進步”大旗的時代。可我還是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恐慌。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奧威爾筆下的一九八四年吧,這是一個由“黨”和“老大哥”主宰一切的社會: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居住在倫敦的一幢名叫“勝利大廈”的建築物裏,空氣中彌漫著“煮爛白菜和破地毯的味道”,“在每層樓的拐彎處,你可以感覺電梯門對麵牆上那張貼上的巨大人像正注視著你。那畫像設計巧妙,你一走動,它的一雙眼睛就會瞪著你,畫像下麵印著一行字:‘老大哥在看著你!’”不僅如此,每個人的房間裏都有一個叫做“電幕”的東西,它不停的廣播著各種社會報告,它還“兼有收發的公用。溫斯頓偶爾發出任何聲音,隻要比耳語稍高些,就會被電幕收進去。而且,在金屬板視線範圍內,他的一舉一動也都在監視中。”還有“思想警察”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和思想言談。這種全方位的監控不由得讓人窒息。不過,最令人絕望的則是代表著未來的孩子們,他們在這樣的世界裏遠離了天真、浪漫這些兒童最可寶貴的天性。徹底的讓人喪失了對未來的期待,孩子們長大的時候,等待著我們的將是一個更加可怕的世界:
書中有“黨”的一個重要機關-----“真理部”, 它有一條警句名言:“誰控製了過去,誰就控製了將來;誰控製了現在,誰就控製了過去。” “曆史是為現實政治需要服務的”,溫斯頓在“真理部”的工作就是每天不停地根據上麵的指示修改曆史文獻。這並不是一項一勞永逸的工作,溫斯頓常常發現自己奉命更改的文獻是不久前剛剛更改過的,因為黨的“現實需要”是“與時俱進”的。
“這個時代的兒童,幾乎都是令人害怕的。最使父母們不安的是,由於諸如間諜隊等等的組織,他們已被係統地訓練成無法駕馭的小野人,而他們對於黨方,絕無造反的趨勢。他們崇拜黨以及一切和黨有關的事物,歌誦、遊行、旗幟、遠足、假槍操練、呼喊口號、崇拜‘老大哥’——這一切對於他們,都是光榮的玩意。他們的猙獰凶猛的目光,完全盯在國家敵人、外國人、叛徒、破壞分子和思想犯的身上。因此,三十歲以上的人都懼怕他們他們自己的子女。《時報》每星期總要刊載一些關於偷聽他人交談的小家夥的報道——報上一般稱之為‘兒童英雄’——如何竊聽父母的談話,想思想警察告密的情形。”
這就是1948年的奧威爾筆下的一九八四年,每一個靈魂都身處牢籠,無處可逃,人們要學會隨時做出所需要的表情,做早操的時候要莊嚴而愉快,麵對老大哥的畫像要虔誠而熱忱,平日裏最好麵無表情……也許隻有這樣,才可以勉強保護苦苦掙紮著的個人的思想。
在這樣的一九八四年裏,或許麻木和盲從真的是一種“幸福”,它們可以讓你免卻一些恐慌和矛盾,幹脆把自己忘掉,完完全全的交付給“黨”和“老大哥”。思考甚至回憶帶來的都是危險和痛苦。你可以選擇讓靈魂在艱難中活著,如果你有足夠的堅強和勇氣來捍衛自我,捍衛思想的獨立。然而你周圍的一切人都有如一澤深潭,沒有交流的機會,沒有信任存在的空間。可是溫斯頓還是難以抑製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對反抗的渴望。他甚至還希冀著一場愛情,盡管兩情相悅的純真愛情根本沒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奧威爾把小說的空間放置在了未來,可是他卻沒有在小說裏放置希望和理想。溫斯頓以失敗而告終的結局,同時也粉碎了讀者心中殘存的對黎明的期待。他在這個沒有信任的世界裏還是不由自主地選擇了信任,結果落入敵人的圈套。在監獄裏,他的思想終於被各種酷刑徹底摧殘,當行刑人的手槍抵住他的腦袋的時候,“他長時間的看著那上身巨大的頭像。四十年來,他終於知道在那濃黑的胡子後藏匿的是怎樣的笑容。啊,殘忍,不必要的誤會!啊,頑固,從愛人的胸懷中自我放逐!兩滴有杜鬆子酒味的眼淚。但一切都結束,這場鬥爭。他已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他還是放逐了自我,為老大哥獻出了自己的“愛”,在這種“愛”裏,子彈衝進了他的頭腦。既然靈魂已經死了,肉體也隨之死去大概會是最好的選擇。
《一九八四》多年來曾在多個國家被禁。奧威爾在這部書寫完不久便重病而逝,離開了世界,也離開了自己的作品。不知道他對自己作品的命運有著怎樣的設想,但是它被列為禁書的命運恰好印證了小說本身的揭露意義。禁止它無疑是因為畏懼。有人說他所影射的是前蘇聯,也有人說他所影射的是法西斯。其實,我更願意把它看作影射人類社會裏的一切專製集權,或是有著專製傾向的思想和製度。奧威爾一生(1903-1950)隻有短暫的47年,但卻經曆了人類曆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戰爭是人類靈魂醜惡一麵的充分嶄露,是專製的欲望釀成的悲劇。在1948年寫下一個未來的年份,實在是太像一種預言,預言極權政治將淹沒整個世界,實際上更是一種對曆史、對現實的書寫。把極權推向極至,反而更好地表現出它的本質。60、70年代在中國大陸生活過的人民不應該覺得陌生,現在的中國仍然有那種1984的影子的殘留。
在融融的春意裏直麵人性猙獰的一麵似乎很是不合時宜,抬頭望一望湛藍的天空,長長的舒一口氣,如此自由的呼吸,值得我們心懷感激。
CD1: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0dnqjfosh6DmIo3
CD2: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4hjtkrwon9ogN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