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雲

潔白,自由,居高臨下
正文

對比與思索

(2007-02-20 13:40:09) 下一個


春節期間,有兩件事波動了我的心。一是“老外”登上了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與歌星韓紅協同表演男女二重唱“在那遙遠的地方…… ”;另一個是在大學讀書的兒子,舉辦了一次春節“餃子”聚會。

   去年,在這裏舉辦地“秋高月皓”的中秋節歡慶表演中,這位“老外”小夥兒曾用他那地道純正的中國情歌的演唱轟動了全場,當時就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青睞。我當即就對兒子說:“你看人家外國人中國歌都唱得這麽好,你可要好好學中文嗬!  兒子也佩服的點了點頭。 沒想到不久就在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又一次見到了他。真是無巧不成書啊!一個外國青年對悠揚的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國內的觀眾應是如何的反響?!

年除夕,兒子打電話來說,本周輪到他主持搞活動,正好趕上要過中國新年,因此,他想起了個包餃子的主意來。在忙碌的學習之餘,他采購了芝麻油、醬油、鹽、白菜、韭菜、蔥薑蒜和豬肉,召集同學們一起動手學包餃子,開了個別具一格的春節“餃子”聚會。過去在家裏的時候,當學校有“國際日”時,他也曾做過一些中國食品的介紹,也從家裏帶過一些樣品給大家看等。但他這次的舉止更使我驚喜。我自豪,因為這些年來父母的文化熏陶在他的內心紮下了根,並結出了果實,而且他把這些果實拿出來與人分享!

在西方,文化活動基本上屬於民間活動,人們有各自的喜愛和選擇。像這位“老外”小夥兒熱衷中國民歌的做法,不會被人們片麵地認為是一種背棄自己文化的行為;又如兒子將中國“餃子”推廣到校園聚會的舉止,也沒有被人們極端地以為是對西方文化的侵襲,反而是被受到尊重和融匯。

我時常在想,當年,我們帶著所有的夢想,帶著求知的欲望,帶著整個的家當,帶著一身中國氣,帶著一個民族魂,帶著一種中華文化,來到這個新世界、新天地和新國度的時候,我們曾得到是接納和容納。多少年來,我們把自己的人格、氣質、智慧、財富和文化,都融入這五彩六色的人群中和國度裏,我們自己得到是更具有生氣和更加盡善盡美的生活環境。何樂而不為呢?!

相比之下,那些文化“抵製者”和“保衛者”對西方文化在中國的交流所持的態度,的確給人一種敵意和極端的感受。他們那種擔心西洋文化來了就要吃掉中華文化的鼠目寸光和心胸狹窄的理念,也確實給人一種缺少遠見和缺乏寬懷氣度的感覺。回首當年,若無鄧小平先生那種為“資本主義尾巴”平反的宏偉氣魄,如果還是停留在固步自封和關門自守的老路上,如今又怎能看到中華日益興旺發達的錦繡圖畫呢!?沒有必要輕易地責怪年輕人對西方文化的新穎感受是一種不健康的情趣,而要反身自問,我們對下一代的文化熏陶是否盡乎人意!?在這“全球化”信息網絡的新世紀,想得開,站得高,看得遠,是開明之舉。

其實,主流性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對一個社會的進一步互補和完善。同時,對文化精華和糟粕的鑒別也很為重要。比如說,到現在我也沒有搞清楚,“N ”這個專利是來自於西方還是東方。大概是人類劣性的產物吧?!在我所看到得西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若在婚外有偷情行為,是被視為“醜聞”的,是被社會公德所忌諱和不被人們頌讚的,也並不是什麽權利和財富的榮耀象征。恰恰相反,春節的吉祥熱鬧,聖誕的平安博愛,節日的合家歡聚和融洽和諧,以及就此帶來的經濟繁榮,都是社會所倡導的和對人類有益的。

有人說,“隻要有中國人,春節一千年都不會消失”,讓我說,“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中華文化就世代得以弘揚。”讓我們每個人都存有一個開放的心扉,開闊的眼界,良善的胸懷,為營造一個更加幽美和諧的國際化社會生活環境發出一份光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