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孫要良教授講哲學 2024-06-07 18:01
01
人在什麽時候最明白?天災降臨後;東窗事發後;大禍臨頭後,重病纏身後;遭受重挫後;退休閑暇後。
人在什麽時候最糊塗?春風得意時;來錢容易時;得權專橫時;迷戀情愛時;想占便宜時;老年癡呆時。
02
與人打交道時請記住:
您不是在與邏輯動物打交道而是在與情感動物打交道。
03
人生就是自編自導自演,自作自受自醒的過程,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什麽都沒有標準答案,而你卻在尋找標準答案的路上,認真地走了一輩子。
04
任何勸阻都不會讓你大徹大悟,真正讓你清醒通透的,隻有經曆、吃虧、後悔和受傷。
人更喜歡從自身吸取教訓,而非從別人身上總結經驗。
05
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能為自己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可大多數時候,我們那些驚天動地的傷痛,在別人眼裏,不過是隨手拂過的塵埃。
06
如何給別人講道理?你想給別人講道理,你就要混得比他好。讓人閉嘴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身份。
07
不要為了別人的看法一味改變自己,到了最後,
變不成別人,也找不回自己。
08
我們經曆了太多的磨難,於是習慣了無底線的忍耐與承受,這直接導致底層人群徘徊在兩個極端:一麵狼性,一麵羊性。
在強者麵前,比羊還要乖順,在弱者麵前,比狼更加狠毒。
可悲的是他們更熱衷把對上層的羨慕嫉妒恨,以暴力的方式發泄到更弱的群體身上,這也是最可怕的。
09
低穀中,我們抱怨生活,卻不敢改變,時間一長就成了井底那隻青蛙,以為生活就是自己眼中的樣子。生活最大的悲劇不是困於泥濘,而是安於痛苦,錯將毒藥當解藥。
為什麽有些人很在意他人眼光?
孫要良教授講哲學 2024-06-15 18:01
01
我們不能站在現在的高度,去批判當年的自己,這不公平。
如果重來一次,以當年的閱曆和心智,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02
隻有在自己的生活裏活得夠專注的人,
才不會有精力在意他人的眼光。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誰的人設崩塌了,其實是你的預設崩塌了,與TA無關。
03
你跑得快,耳邊全是風聲。
你跑得慢,耳邊都是閑言碎語。太害怕別人的負麵評價,你的生活就永遠是他人欲望的合集。
04
為什麽同學聚會越聚越尷尬?你和他們本就不平等,
隻是機緣巧合共同讀了幾年書,給了你原本很平等的錯覺。
05
什麽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當你再次麵對你過往的難堪、你憎恨惱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動念,坦然麵對,一笑了之,即便別人在你麵前,複述你過往種種不幸時,你仿佛是在聽別人的故事,心裏一絲漣漪都沒有了。
06
在恐懼的支配下,人的道德水平會降到最低點。人會變得沒有原則,沒有脊梁骨,樂於接受任何羞辱,隨時準備犧牲他人,放棄自己做人的尊嚴。
07
人都是被自己打敗的,而且首先給自己的情緒打敗。控製不了自己情緒的人,別人的一個字,一句話,你就可以失眠一整晚了。
未曾清貧難做人,不經打擊永天真。成熟不過是善於隱藏,滄桑不過是無淚有傷。
08
人總是要長大的。長大了的人,也依然可以坦誠而明朗,隻是那不是簡單的幼稚,而是一種經過選擇的清澈。
09
人是需要一些幻覺,才能在痛苦的人生中繼續扛下去。所謂快樂者,大都是那些成功地迷幻了自己的人。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緒勞動
孫要良教授講哲學 2024-06-18 18:01
01
有一種勞動叫“情緒勞動”,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外的第三種勞動,也就是我們每天一進辦公室,雖然什麽也沒幹,但也感覺自己今天辛苦了的原因。
02s
生活是自己的,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有多少錢過多少錢的日子。
不要一邊喊著“躺平”,一邊把欲望燒得滾滾沸騰;
一邊念叨“放下”,一邊左右攀比夜不能寐;一邊提倡“慢生活”,一邊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連滾帶爬;
一邊昭示“修身養性”,一邊在暗夜裏對別人的幸福咬牙切齒。
人格分裂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神分裂。
03
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與責任,打開自己的人生格局,
在更高精神層次上賦予自己人生的使命與責任,是獲得強大能量的根本途徑。
04
苦難隻有對清醒的人才有警示意義,對於“思維無力”患者,沒有任何精神層麵的價值。
05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時候是超出想象的,尤其是故鄉的環境,家庭的環境。
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寬鬆的世界,可能離那個熟悉的環境越遠,反而越像是真正的自己。
06
生活中的許多重要時刻,在開始的時候,看上去都像出於偶然。
07
人的眼界永遠不會超越自身的高度。你在自己身上看不到的部分,在他人身上也看不到;你自身的智力水平,嚴格決定了你對他人的理解程度。
08
當你有能力傷害人時,善良就是你的一種選擇,當你沒有這個能力時,善良更多的是一種無奈,菩薩心腸和獅子力量缺一不可。
09
認知低的人,隻做道德判斷,不做事實判斷。
很多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非常窄化的,他隻能用一種對錯的方式,把世界打上對鉤和錯叉,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分析社會問題,首先要有一個事實認知,不要先做價值判斷。
生命始於你不再取悅圍觀者的那天
孫要良教授講哲學 2024-06-22 18:01
01
生命始於你不再取悅圍觀者的那一天。
02
和一個男人相處,多了解他而不必太愛他;
和一個女人相處,應多愛她別試圖完全了解她。
03
很多人總是渴望愛,卻從來不去愛別人。總是渴望正義,卻從來沒有做過正義的事。
渴望公平,卻從來沒有公平待人。
渴望自由,卻從不尊重他人的自由。
04
不正視孩子需求的愛,是一種自戀,
那些父母很難意識到自身問題,隻是通過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順應孩子自身發展去做。
基於一種自我感動的前提,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實際上去否定和控製孩子,親子之間既沒有真正的親密,也沒有決絕的冷漠,每個人的委屈都找不到出口。
05
人要活得不卑不亢,需看清三件事:
看清對錯,
一個人有主見也不見得說得都對,可能你的主見是錯誤的;
看清好壞,
別人說你好不一定是你真的好,而是你的好符合他的利益;
看清得失,
靠本事拿到的別人輕易拿不走,
靠討好退讓,別人也不會給你什麽。
06
人性的醜陋:
當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隻有犧牲那個最善良的,才能風平浪靜,
一旦那個最善良的不願意再犧牲了,就會被扣上一個破壞和睦的帽子。
07
相處久了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吸引力,
不是你的容貌,也不是你的光環,而是你傳遞給對方的溫暖和踏實,真誠和善良。
08
真實的、永恒的、最高級的快樂,隻能從三件事中獲得:工作、自我克製和愛。
09
人不需要活太多樣子,你認真做好一件事,會解釋所有的事。
所謂人生價值,是一種如何生存的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