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大姨

(2009-04-22 10:35:06) 下一個

我的大姨

 

419號晚上7點,大姨永遠離我們而去了,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痛。

        

      大姨無兒女,視我們姐妹為她的孩子,照顧了我和兒子兩代人。泉水之恩,永世難報。

 

      每次回國,時間再短,我也要抽空到鹹陽探望她。她唯一的要求是叫我多打電話報平安,            可他幾次生病住院卻從來沒告訴我們,而是叫保姆等著接我們的電話,謊稱大姨去打牌或去串門了,不願意給我們增加任何思想負擔。

 

      大姨是家中的長女,從小就幫姥姥照看弟妹,操持家務。12歲就進了日本人開的紡紗廠當童工,是家裏的頂梁柱。後來參了軍,直到58年由部隊轉業。本可以留在生活條件優越的上海,但他們卻選擇了大西北——他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在那裏和工人一起由一磚一瓦開始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全國產化的西北第一毛紡廠。他們受到了工人們深深的愛戴和尊重。

 

     姨父是廠長,他清正廉潔。在他手下,大姨從未長過一級工資,說他們的錢

  足夠用了。把機會給了別的同誌,大姨從無怨言。3年自然災害中,他們多次拿出高幹補助的糖和黃豆,給產婦和幼兒園的孩子。在廠裏傳為美談。

 

     大姨他們本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但是三年自然災害中,在農村的舅媽患肺結核去世。舅舅——抗美援朝中的殘廢軍人,一個人帶著864歲三個孩子,

  大姨毅然決定接出2個小的孩子,把懂事的大孩子留給舅舅做伴,大姨一直把他們養育成人直到結婚成家。大姨還不時地接濟家中親人們的困難。她的兄弟姐妹都受到過她的無私的幫助。我媽媽不會針線活,我們小時,每到冬季和夏季都會收到大姨寄來的大包裹,有暖暖的新棉衣和漂亮時髦的裙子。可是大姨本人的衣服呢?內衣內褲襪子都是補了又補,吃飯也就喜歡打嚕麵,非常簡單。

 

    一年冬季,我們醫療隊到安徽大別山區,我寫信時描寫了那裏天氣的寒冷和條件的艱苦,大姨看了信,趕忙做了一件裝了一斤絲棉的綢裏綢麵的棉背心

  寄來,同事們看到這件背心都說:“這真是隻有親媽對孩子才會這樣------。“

 

      由於工作的性質,我和先生兩地分居,我請保姆帶孩子,當14個月時,

  保姆的先生重病,她回家了-------,大姨知道了我的困難,立即叫我把孩子送到他身邊,從此,大姨和姨父兩位老人精心養育著我的兒子。早期智力開發,一心要培養個小神童,隻要看到報紙上介紹那些典型開發事例,他們就通過電話,書信甚至坐車去取經。唐詩,宋詞,毛主席詩詞,心珠算,曆史 ------2歲多孩子已能流利的誦,吟200多首,天下第一聯一氣嗬成 4歲半上了小學------,在我兒子的早期教育上他們費盡了心血。

 

                            

      晚年,姨父患了老年性癡呆,大姨更是寸步不離,精心照顧著姨父的衣食住行,在鹹陽的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老太太牽著老頭的手在行走,大家都投來尊敬,羨慕的目光。在姨父90壽辰時,陝西省老幹部局送來了大幅木刻畫

 “牽手走人生”是大姨,姨父人生的真實寫照 

 

       4月初,大姨因急腹症急診入院。我的兩個妹妹先後到了鹹陽,經過醫院的全力搶救治療,大姨10號出院,我每天2個電話,得到是大姨一天天在恢複的好消息。精神也很好。我揪著的心放下了,我準備下半年和先生一起回國探望。20號傳來了噩耗,-------。大姨享年88歲,她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任憑悔悟的淚水流淌。我是個醫生,怎麽就沒想到高齡老人病情的千變萬化?怎麽就沒想到老人的時間是不能等的?我太相信大姨與病魔的戰鬥力,我太相信大姨生命力的頑強------ 

 

大姨去找姨父了。他們已經分開6年了,互相太想念了。大姨,一路走好,代我們問候姨父。

 

大姨,我們永遠懷念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