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賣囯求榮兒皇帝,稱臣呼父石家人
石郎奸佞亂卑尊,
權力場中吃虎豚。
割地稱兒皇帝業,
投名遞狀臭遺孫。
石敬瑭割地稱兒,賣囯求榮給契丹人遞上了最狠的投名狀。
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對抗皇帝李從珂的猜忌,於936年向契丹求援,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為條件換取支持。這一行為被後世視為賣國,導致中原門戶洞開,契丹得以長期威脅北宋。
石敬瑭早有計劃,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劉知遠(即後漢高祖)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麽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從雁門關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後偷襲大敗後唐軍隊,殺死一萬多人。後晉天福元年十一月己亥日(936年11月30日),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石敬瑭則將幽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州區)、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河北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省蔚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石敬瑭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被後人所譴責的主要是割讓土地,不僅使中原失去大片領土,而且使契丹輕易占領了長城一帶的險要地區,此後,契丹便可以長驅直入直到黃河流域,中間沒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實際丟的不僅有16州,李嗣源統治時期丟了平州,寧州和營州在後唐滅後梁之戰時被契丹趁機奪取。此外後晉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誘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殺,易州也被契丹占領。
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稱臣呼父古所無,石郎至今有遺臭。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惟石敬瑭乞憐外族,恬不知羞,同一稱臣,何如不反,既已為帝,奈何受封,雖為唐廷所迫,不能不倒行逆施,然名節攸關,豈宜輕隳!
有人說,石敬瑭是徹頭徹尾的漢奸,為了皇位不惜出賣國家;也有人說,他隻是五代亂世的一個縮影——那個年代,父子相殘、兄弟反目的事比比皆是,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道德和底線早就被戰火燒成了灰燼。
但無論如何,“兒皇帝”這個標簽,注定要釘在石敬瑭的棺材上,被後人罵了一代又一代。
回望那段曆史,太原城頭的寒風仿佛還在呼嘯,石敬瑭站在城樓之上的身影,一半是被逼無奈的悲涼,一半是權力欲望的瘋狂。或許他到死都不明白,有些東西,比皇位更重要——比如一個民族的尊嚴。
扮豬吃老虎:比喻用心機耍詐,故意裝成愚弱者讓對手疏忽,再趁機贏得最後勝利。獵人要捉老虎,在無法力擒的時候,就裝扮成一隻豬玀,學成豬叫,把老虎引出來,待走近時,然後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襲擊。這突擊結果,虎縱不死也會帶傷。
以此策略施於強勁的對手,一樣可以使用,在其麵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麵上百依百順,臉上展開微笑,嘴邊抹上豬油,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躬樣子,使他對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時機成熟、有隙可乘之時,才一下子以閃電手段,把他結束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所謂“扮豬”,即孫子所說的“藏於九地之下”,“吃虎”是“動於九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