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418) “貶黜”、“貶謫”與“流放”

(2025-03-04 19:09:36) 下一個

  古代官僚貶謫多,
  天才詩賦震山河。
  一朝戰亂鋒火起,
  巨匠
大師背錯鍋
  “貶黜”與“貶謫”:流放則是指將個人強製遷移到遠離家鄉的地方居住,通常是在邊疆、海島等荒涼之地。被流放者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還可能麵臨生活上的巨大困難。貶謫通常指將官員從原來的高位降職到較低的職位,或者將其調往偏遠地區任職。這種調動往往伴隨著權力的減少和社會地位的下降。貶黜: 定義:指罷免、革除官職,使某人失去原有的職位和權力。 特點:側重於官職的撤銷或降級,而不一定涉及地理位置的變化。貶黜可能發生在朝廷內部,也可能針對地方官員。
  貶黜:disgrace;在日本是“降格処分”、降低某人的地位。

  Haldman was later disgraced for orders he carried out(霍爾德曼後來因執行了一些命令而遭貶黜。)。
  貶謫:relegate,relegation, banish from the court。在日本是降低官位移動去遠方。 貶謫(Hentaku),貶流(Henriu), 配流(Hairu)。

  Through the image of these studies can be seen that the word relegate people in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period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通過對這幾個意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詞人身處貶謫時期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理想。).
  流放:exile; banish;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expatriate;send into exile; float[logs; float downstrea。在日本是送罪人到遠島遠國的刑罰。流罪(Rzai);遠島。

  唐朝的皇帝們,似乎沒什麽情緒管理能力,臣子稍微說了一些不好的,就被貶被流放了。比如:駱賓王、杜甫、韓愈、孟浩然。
  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遷任侍禦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貪贓罪名下獄,這首《在獄詠蟬》就是在這個時候創作的。
  唐代詩人杜甫在詩賦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譽為“詩賦巨人”,但在政治上卻顯得較為愚鈍。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親身經曆了安史之亂帶來的巨大社會動蕩和個人命運的起伏。他的詩作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杜甫剛剛擔任左拾遺一職。左拾遺為八品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言行規勸以促使其改正的官吏。杜甫為了上疏救房琯,觸怒了肅宗,招致了災禍。在這首詩作成後兩個月,詩人受到處罰,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終身懷才不遇:
  be frustrated for all one's talent; have unrecognized talents; Able as they were, they had no chance to carry out their ideals。
  王維,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
  韓愈因諫迎佛骨一事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途中經過湖北宜城市境,見到了楚昭王廟,感慨之下寫下《題楚昭王廟》: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孟浩然就有點故意撞皇帝的槍口上了,在重要的場合說錯話。
  孟浩然早年用世之心較強,四十歲時曾西遊長安應進士舉,然而落第,沒被朝廷器重,於是歸隱山林。
  相傳,孟浩然到丞相張說家裏做客,二人聊得正歡,突然唐玄宗到訪了。孟浩然頓時嚇了一跳,趕緊躲到了床底下。張說想趁這個機會把孟浩然舉薦給唐玄宗,就對唐玄宗說了實話。唐玄宗很高興,也想見一見這位大才子,就命孟浩然出來相見。玄宗讓孟浩然說說自己的作品,於是孟浩然就讀了一首:
《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這下誤會大了,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嚐棄卿,奈何誣我!”於是,孟浩然被判“永久不錄用”了。
  江湖人稱謫仙人的李白,論才情、性情,自是超凡脫俗。但是在政治上,李白卻顯得極其幼稚,錯看了當時李唐朝局,站錯了隊。
  在唐朝的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因對平叛的渴望,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借此機會建功立業。然而,永王李璘擅自引兵東巡,遭到了新登基的唐肅宗李亨的討伐,最終兵敗。李白因此受到牽連,被捕入獄,後被流放夜郎。

  據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張說對孟浩然給予了高度評價的,致使孟浩然“有聲於江楚間”,並“信”為“詩伯矣”(王輝斌《孟浩然新論》引陶翰《送孟大入蜀序》)。距孟浩然獻詩7年之後的開元十一年(723)“三月癸亥,張說正除中書令”(據《舊唐書·玄宗紀》)。按唐朝慣例,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新唐書·百官誌》),張說是時大權在握,完全具備了“引天下知名士以佐王化”的條件,於是向明皇薦舉了孟浩然。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三《孟浩然》有載:明皇以張說之薦召見浩然,令誦所作。乃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弊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帝曰:“卿不求朕,豈朕棄卿?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因是故棄。

  呂不韋金蟬脫殼
  縱觀呂不韋的一生,從商人起家,先後輔佐兩代秦王,擔任秦國相國十二年,組織編撰了巨著《呂氏春秋》,對於秦國的統一大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政治上,呂不韋絕對是精英,但他卻不懂取舍進退,最終因此而喪命。
  呂不韋手中的權力,不僅僅是來自秦國相邦本身,還來自於他和太後趙姬之間的特殊關係,這就使得呂不韋手中的權力遠大於一般丞相的權力。
  呂不韋能力超群,他不但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政治上也十分出色。他精心策劃嬴異人成為秦莊襄王,他全力輔佐秦王嬴政。
  但是呂不韋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有意無意之間,不自覺地超越了君權。在秦王嬴政繼位之後,呂不韋不知道應該如何定位自己。換句話說,呂不韋隻懂得如何獲得權力,卻不懂得如何放棄權力。
  當一個人在政治上獲得一定的權力之後,對於用權而不戀權的取舍,到位而不越位的進退,很難把握好一個尺度。對於一個政治精英來說,必須要懂得取舍和進退。
  君權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人的權力都不能超越君權。如果一個人的權力長期淩駕於君權之上,那麽這個人注定會被除掉。
  雖然呂不韋被秦王嬴政尊為“仲父”,但他和秦王之間並無血緣關係,隻不過是秦國的臣子。即便他們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從政治的角度來說,秦王嬴政必定會除掉自己這個政治對手。血脈之間互相殺戮的事件,在春秋戰國時期屢見不鮮。
  秦王嬴政在舉行加冠禮掌權之後,呂不韋就應該立即還政,並及時隱退,解散門客,低調做人、韜光養晦。隻有如此,才能讓嬴政放心,同時才能保全自己。然而,呂不韋並沒有這樣做。
  公元237年,秦王嬴政下令免去呂不韋相國之職,並讓他離開鹹陽,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嬴政原本打算殺掉呂不韋,但因其輔佐先王嬴異人有功,再加上諸多賓客為其求情,所以最終還是手下留情,隻是罷免官職、逐出鹹陽。
  呂不韋執掌秦國相位十二年,權力之大,非常罕見,雖然被罷免了相國之職,但勢力仍然不小。回到封地洛陽後,呂不韋並未消停,當時山東諸國的使者,絡繹不絕地來到呂不韋的家中,請他到自己的國家做官。
  戰國後期,列國的相國在卸任之後,往往會被其他諸侯國邀請去做官,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比如張儀從秦國相國位置上退下來之後,就去了魏國做相國。
  這些絡繹不絕的六國使者,最終成為了呂不韋的催命之鬼,然而呂不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於一個曾經位高權重、風光無限的人來說,要想讓他突然沉寂無聲,是非常難做到的。
  呂不韋在封地的作為,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擔憂,如果呂不韋去山東諸國為相,為其他國家服務,勢必對秦國非常不利。同時,嬴政還擔心,呂不韋會不會憑借自己的才能和聲望,內外勾結,發動叛亂。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秦王嬴政再次下令,將呂不韋及其家屬遷往蜀地,企圖切斷呂不韋與山東諸國、自己封地以及故吏、賓客之間的聯係。
  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秦王嬴政親自給呂不韋寫了那封意味深長的信。在信中,嬴政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此時的呂不韋意識到,自己已經被逼到了絕路。
  呂不韋是看著嬴政長大的,對於嬴政的為人,他內心非常清楚。嬴政一定會對他趕盡殺絕,雖然這封信中表示將他流放蜀地,但這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封書信,說不定下一封書信的內容就是賜死。與其被秦王賜死,還不如自己做個了斷,最起碼可以保全顏麵。
  麵對這樣無解的死局,一生精於投資,鮮有敗績的呂不韋最終選擇飲鴆自盡。對呂不韋來說,這或許是保住他最後一絲尊嚴的唯一方法。
  呂不韋無論是在商業投資上,還是在治國理政上,基本沒有出現過失誤;但最終卻在情感上喪失理性,迷失方向,導致身敗名裂。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