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英帝國,衰而不落

(2021-01-11 18:55:27) 下一個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大英帝國,衰而不落。
      內因:19世紀,英國憑借著工業革命和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1.英國最大的劣勢是國土太小,蕞爾小國意味著無法供養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資源,這意味著理論上英國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也就缺乏相應的自力更生能力。
    2.模式太舊,理論上英國幾千萬的人口,想要管理麵積達3300萬平方公裏,人口達4億的廣闊殖民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現實情況是英國不僅管理得很好,而且還收獲了巨大的利益。如英屬印度。
    3.政策太左,近代以來英國外交的最大特點就是:作為歐洲國家,英國卻處處與歐洲為敵。英吉利海峽為英國提供了絕佳保護的同時,也使得英國與外界封閉……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都在謀取獨立,雖然英國和法國拚盡全力想要保全殖民地,但是在世界殖民地獨立浪潮的衝擊下,老牌殖民國家還是敗下陣來。在二戰後脫離英國的所有殖民地中,印度的獨立無疑給了英國最致命的一擊。獨立前的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擁有數億人口,數百萬平方千米的肥沃土地,印度殖民地的收入占到當時英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
    在印度脫離英國之後,英國的國力受到了致命一擊,再也沒有能力重振日不落帝國的雄風。實際上英國能夠成為世界霸主,本身就是殖民時代的產物,當二戰後老牌殖民帝國衰落,英國不能再保住廣大的殖民地的時候,僅僅憑借著英倫三島的力量,英國根本不可能保住世界霸主的位置。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僅僅是加快了英國衰落的速度,並不是英國衰落的主要原因。
    外因,兩大失誤
    第一次失誤,是對美國的放任。
    1775年,北美十三州的人民因為不滿英國的壓榨剝削,聯合起來發動了獨立戰爭。
    1783年,北美人民在法國的支持下獲得了戰爭的勝利,英國被迫簽下《巴黎和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盡管在獨立戰爭中敗北,不過英國方麵其實並沒有當回事。因為在失去北美十三州後,英國仍然控製著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量殖民地。他們在北美的利益並沒有因為美國的獨立,受到太大的影響。
    此後幾十年中,美國從法國手中買下大量土地,開始試圖擴大疆域。
    1812年,美國自認為實力已足夠強大,便趁著拿破侖在歐洲征伐的時機,向英國發起了第二次英美戰爭。
    不過,這一次美國卻栽了一個大跟頭。在美國的侵略下,駐守加拿大的英軍部隊聯合了加拿大民兵以及原住民武裝,進行了頑強地抵抗。歐洲戰事完結後,英國向北美洲增派了大批兵力,英軍也由守轉攻向美國發起了反攻。
    最終,美國首都華盛頓被英軍攻陷。為了報複美國人焚燒多倫多國會大廈的行為,英軍也在白宮點了一把火。後來美國人為了塗蓋白宮被焚燒的痕跡,在上麵塗上了白油漆,這也是白宮名字的由來。
這一戰,英國打出了日不落帝國的威風,對於美國更是不屑一顧。而美國也在此戰後放棄了繼續向北侵略的念頭,轉而開始向南方推進。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最終北方先進生產力推翻奴隸主製度。美國由此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隨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飛速向前發展。
    在美國高速發展時期,英國始終袖手旁觀,並沒有去壓製美國的發展。到20世紀,美國的工業產值正式超過英國。美國的崛起,也成為英國沒落的開端。
    第二次失誤,是英國的戰略方向選擇錯誤。
在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一次巨大的經濟危機,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英國有不少人將這次危機判斷為戰爭後遺症,這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種反戰情緒中。
1933年,納粹黨正式上台,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希特勒上台後無視《凡爾賽條約》的約束,瘋狂發展重工業和軍備力量,這讓整個歐洲蒙上了一層戰爭的陰影。
1938年,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歐洲的大戰已經一觸即發。然而在危急關頭,英國卻始終堅持綏靖政策,對於德軍的入侵視而不見。並且為了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打起來。英國更是夥同法國,一起和德國、意大利簽訂了互相之間永不投入戰爭的《慕尼黑協定》。
    而在麵對蘇聯展現出來的好意時,英國則是直接拒絕了結盟的請求。
這一舉動,導致蘇聯和德軍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波蘭也遭到蘇德瓜分,從而徹底引發二戰。
    二戰之後,美國正式確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英國雖然是戰勝國,卻基本什麽也沒有撈到。與此同時,全世界又掀起了一場殖民地的解放運動。英國被迫放棄大量海外殖民地,經濟利益遭到嚴重損害。
從此之後,英國便陷入了所謂的“衰落期”。這個衰落也隻是相比於日不落帝國的鼎盛時期。目前英國仍是世界前五的經濟體,整體實力還是位於世界前列。隻不過在美國麵前,英國已經無力自稱日不落了。
    在人類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所有帝國裏,大英帝國毫無疑問是最強的一個,無論是規模還是實力。英國不但在三四百年裏擊敗了所有對手,稱霸整個海洋,還在全球各地建立了相對穩固的殖民地體係,以至於十九世紀的主題就是英國領導全世界。在大英帝國最鼎盛的時期,全球二十四個時區,有二十二個覆蓋它的領土,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當時大英帝國的領土占全球陸地的四分之一,你想英倫三島的本土才多大點,足足是它的110多倍,由此可知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有多麽龐大。到了二戰前後,英國全麵衰落,世界各地掀起民族解放運動,大英帝國的解體就在眼前。在許多人的印象裏,英國一直實行“不控製”的殖民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不過多幹涉殖民地的內部事務,隻要大家敞開門做生意就可以了。所以當英國看到殖民地的局麵已經無法維持的時候,就很識相的設立一個空殼英聯邦保住麵子,讓願意獨立的國家自己獨立去吧。畢竟這麽大的一個爛攤子,根本就無法收拾,自由選擇方向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實際上誰從身上割肉都會疼,向來以維護自己利益為最高目標的英國,怎麽可能會這麽痛快的把嘴裏的肉吐出來呢?看似已經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實則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它在地球上埋下的釘子,那可不是一星半點。這件事情還得從老生常談的印度獨立說起。其實一塊英國的殖民地能不能順利獨立,跟它的領土有多大、人口有多廣、資源有多豐富都沒有多大的關係,關鍵在於它是不是能夠為英國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就比如說18世紀的北美十三州,那可是一大塊沃土,不也是說丟就丟了。說白了跟華盛頓的軍事才能沒多大關係,最主要的是因為英國覺得這筆賬不劃算,幹脆放棄一了百了。可是印度不一樣,這可是大英帝國境內最能賺錢的殖民地,其生產總值占整個帝國的40%,被譽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如果失去了印度,大英帝國基本上就等於分崩離析,英國說什麽也不肯輕易的放棄,因為割肉割的實在太疼了。但是又沒有什麽辦法,為了應付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丘吉爾隻能答應他們獨立,以換取印度的支持對抗納粹。戰爭結束之後,印度人民尋求獨立的希望越來越迫切,英國即便是再不情願,可話都已經放出去了,不割肉是不行了。但又很不甘心,於是英國就提出了所謂“蒙巴頓方案”,讓一個完全不了解印度的律師,在印度的地圖上劃線,根據宗教信仰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就給印度埋下了一個大禍根,原本統一的國家被一分為二,緊接著就是血流成河的大屠殺。農村人分家還要鬧上半個月,更何況是國家分家。原本兩種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處,一旦要亮明旗幟分屬兩派,立刻就會翻臉,進行殘酷的種族屠殺。於是乎印巴分治就成了二戰後最血腥、殘酷的事件之一。英國人是拍拍屁股走了,那意思就很明顯了:老老實實的當殖民地有什麽不好,非要鬧獨立,你看現在屍橫遍野了吧。就是因為英國埋下的這顆釘子,直到今天為止,半個世紀都過去了,印巴之間的衝突仍然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所有殖民地,其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拱衛印度,現在印度都沒了,這些殖民地馬上就變得無關緊要。英國很順利的就讓他們自己獨立去了,既能丟下這些累贅,又能搏一個開明的好名聲。幾乎在同一時間,英國在不遠處的中東也埋下了一顆更大的定時炸彈。話說一戰結束之後,中東巴勒斯坦地區一直是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而中東這裏的情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簡單來說這裏雖然是猶太人幾千年前的故鄉,但此時居住的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猶太複國主義興起之後,大批富裕的猶太人來到這裏,用金錢的力量占據了大量的土地,阿拉伯人的生存權越來越小。於是乎無奈的阿拉伯人隻能求助於負責管理的英國,但是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表示支持猶太人繼續擴大土地。這一下子阿拉伯人的心被傷透了,走投無路之下隻能選擇拿起武器反抗,而且愈演愈烈,從此之後中東地區便一直戰亂不斷,直到今天仍未停歇。雖然說中東的根本問題是生存空間導致的,但是英國作為管理者,在問題出現時拉偏架,造成如此的局麵它難辭其咎。英國在這種相對重要的殖民地獨立的時候,慣用的手段就是分化瓦解、製造分歧,利用文化、宗教、經濟等手段埋下一個釘子,讓他們遺禍無窮。就比如說今天的津巴布韋、索馬裏、亞丁、阿聯酋、馬來西亞等地,有些能夠擺脫英國留下的陰影,完全獨立起來,而有些則一直被英國埋下的釘子死死摁著,直到今天仍然未能妥善解決。中國香港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英國在撤離之前那一係列的小動作,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香港的未來。而那些看起來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實際上沒什麽利用價值的殖民地呢,英國巴不得他們趕緊獨立,省的英國每年還得撥款接濟他們,就比如非洲北部的那些蠻荒之地。你別看英國的領土從3370萬平方公裏一下子縮小到24萬平方公裏,這損失大的異乎尋常。可實際上丟失的那些土地裏,像印度、香港這樣的好地方並不多,大部分都是“賠錢貨”,它們獨立了英國一點都不心疼。可是有一些地方,雖然看起來地方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島,甚至地圖上都難以發現,但英國卻是絕對不會放手的。這些地方就是英國14個所謂的海外領地,也就是維京群島、百慕大群島、直布羅陀海峽、安圭拉群島等等。從地圖上看這14個地方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無一例外都處在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其戰略、航運、軍事等價值不可估量。有這些小島握在手裏,就等於扼住了海洋貿易的咽喉,所以誰要是敢動這些地方的主意,英國一定會和他死扛到底。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英阿福島戰爭。這又是怎麽回事呢?你一看地圖就明白了,這個福克蘭群島(當然,也叫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就在阿根廷的旁邊,雖然近的都能用肉眼看見,但卻不是阿根廷的領土,是屬於英國的。而福克蘭群島離英國有多遠呢?不僅隔著整個大西洋,而且一個在北半球,一個在南半球,你說這找誰說理去。在1982年阿根廷內部發生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為了轉移老百姓的視線,軍政府決定向英國開戰收回福克蘭群島。畢竟阿根廷雖然又小又弱,但好歹曾經是發達地區有錢啊,大量采購美國最先進的武器艦隊,打一個落魄的英國還不是小兒科嗎?可是誰能想到,對其他殖民地完全無所謂的英國,當重要利益受到威脅時,一樣毫不猶豫的迎戰。一上來就傾盡全力給阿根廷一頓痛打,不管怎麽說英國皇家海軍仍然還是曆史上唯一戰無不勝的海軍。最重要的是你別看美國平時跟阿根廷走的挺親近,可是人家跟英國始終都是親表兄弟,真正涉及到戰略核心的時候,美國毫不猶豫的出賣了阿根廷,全力支持英國。?換句話說英國這些海外領地其實就是超級大國美國的勢力範圍,要知道像福克蘭群島這樣的領地,英國在全球一共有14個,而且全都在最重要的位置。從它在各個殖民地種下的定時炸彈,再加上布置在全球的這14個“鐵釘子”來看,大英帝國真的死而不僵,沒而不落,衰而不透......(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